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2025-07-22 17:28:1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然后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然后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包括激发创新意识,挖掘创业潜力;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技能水平;深化教学改革,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紧跟政策导向,引领创新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意识
2015年,中共*央、国*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叫1。2017年,国*院又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实现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思创融合中。2018年,中共*央、国*院提出要打造“双创”升级版,即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从复合型师资的培育,推广企业创业导师,到课程体系中纳入创新创业课程,再到开展生产实习实训,最后到学位论文答辩,都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比重。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使命,要以培养创新思维广、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贴合现代社会基础需求的高质里现代化人才,保证其既能快速接轨社会,又能迅速投入生产实际一线。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具有较强的应用属性,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及创业意志和精神为主要目标,这就更加凸显创新创业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须改进。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出现之前,已经有学者或团队对创造教育有了一定的看法,主要提倡创造教育,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t3-4]。胡晓风等"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在人生历程中创造与职业相结合的教育。2009年,曹胜利和雷家骕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概念。2010年,创新创业教育的提法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出现。2015年,国*院办公厅明确将在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为国家长期政策导向(8)。
2021年,国*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教育部将协同相关部门做好统筹引导,继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各项政策的实施”。同时,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双创”教育已然成为新时期高校的新使命和任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被赋予了一定的时代特征与意义。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脱离现实与传统教育的标新立异,而是立足专业教育的一种内涵和理念的创新。“双创”教育在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创业意志和精神的培养,即更关注人的成长、创意与创新,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能使其在身处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时,更加具有自信、热情与潜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存在一定区别,学术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学术型人才,以理论研究为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创新思维广、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贴合现代社会生产实际需求,能快速接轨社会,迅速投入生产实际一线的人才。一般而言,学术型本科院校的学术成果理论处于前沿,但在实际运用中则被“束之高阁”,其成果转化率较低且转化周期长,一般难以在市场上快速量产并应用。可一旦普及,其应用范围广、成果价值惊人。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术成果更注重后端开发的实际运用,微创新性较高且转化率高、转化周期短,因此更受市场的青睐,但其成果更侧重社会实践性、应用性、商业实际推广性等方面,因此适用范围领域较窄且实际应用价值也相对较低。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这两类本科院校也有显著区别。从总体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高、微创新性及地方导向性强等特征。
1.实践性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区别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其更强调实践性。在课程设置方面会着重强调生产性实习实训教育。在师资引进方面会配备一定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企业高管、天使投资人、创投机构、投融资管理人员等,将社会实践性强的专业人才引进师资体系,培养“双师型”人才。在学生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达到培养“行业+理论+技能+实操+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2.应用性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性是其应有之义。在学生培养方面,着力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以便能快速接轨行业生产需求,迅速投入生产一线。在师资科研转化成果方面,与地方龙头或支柱行业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能快速结合产业实际需求并快速解决时效性及具体操作实施层面的应用性问题,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缩短转化周期,使科研成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
3.微创新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后端的实际操作层面,与前端的高端设计不同,其更多的是应用层面的创新。从为企业培养未来合格员工的角度来看,要鼓励引导学生能够从企业的发展中产生自发、内生渐进式的微创新[10];从未来客户需求角度来看,要提升潜在客户的体验感,培养与客户的协同创新能力[11];从产品角度来看,要在对自身产品的切身体验基础上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微调整[12],这些微创新的能力都应当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着重培养的方面。
4.地方导向性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扎根地方,立足地方,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学者曹旭华[13]指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和条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与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及经济的特色相契合,其创新创业教育也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和导向性,与地方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扶持的支柱性产业、新兴产业及前沿科技产业等高新技术类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
(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及认知错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世界正在变化,教育也必须改变。世界各地的社会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就需要依靠新的教育形式培养当今和未来社会经济所需要的能力。”[14]创新创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及创业意志和精神为主要目标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然而在当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实相对较为迟缓,创新创业理念更新也较为缓慢,尚存在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意识的理解和认知错位,有部分学生仍然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创业,成立公司,而他们自身并无此想法和打算,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毫无兴趣。再加上学校除了会对创新创业三大赛及专业性竞赛等“双创”类赛事进行大力宣传和引导,其余创新创业政策、理念传达尚不到位,与国家及区域社会政策的引导有偏差。在大学生创客空间、孵化基地及学院创新创业项目培育过程中,对实际落地项目的跟踪、扶持、引导、资源倾斜方面仍有不足,无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育人理念,在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二)“双创”师资力量薄弱,复合型“双创”人才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讲授,也不是企业体系中的创业实践,而是两者的结合,这就要求创新创业师资既要拥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要拥有海量的企业创业资源,擅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现实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创业的培育、孵化和运营,并结合自身创业实战经验及创业资源的引流,提高大学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及延长企业生命期。然而,大多数调查显示,高、精、尖、专、特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也参差不齐,加之在国家政策落实上存在迟缓,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跟不上。由于指导队伍人数不足,只能从专职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队伍中抽调,而这样一支师资队伍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创业经历及培训,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并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导致学生创新意识难以充分凸显。
(三)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布局缺位,融合度低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课程的设置开发上,大多都是从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普及方面着手,如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互联网+创新创业等通识类课程来传播创新创业知识与理念,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与热情,然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和布局大多数为边缘性公共选修课,没有强制性的学习要求,导致学生的重视程度较低,教师也未能将创新创业课程真正融入人才培养教学体系[15]。二是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程,且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本专业、本课程的融合,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各项能力并没有和专业形成融合创新,契合度较低。三是从教学水平的指导方面来看,高、精、尖、专、特创新创业师资匮乏,企业实践类导师的理论水平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激情与潜力,导致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较弱。四是教学课程设计多是理论性课程,实践性课程较少,课内的理论知识教学仅采用讲授法,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环节,或是理论教材的落后性导致与实际实践操作脱轨,最终跟不上社会的现实需求,无法与社会前沿科技融合。
(四)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及受益群体有限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各高校也纷纷建设创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基地等,以便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优质项目孵化的基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但受制于时间、空间、管理等诸多因素,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基地的建设尚未能真正发挥其创业引领的示范作用。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存在相当强的公益性,对学生的开放条件较为宽松,成立的项目公司的影响面较窄,且多为商业性、营业性的小工作室,不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较高科研水平的公司,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明显。二是受空间上的限制,校园能够提供的场地有限,并非所有申请项目都能入驻学校的创客空间或孵化基地,这也就难以达到全面覆盖,导致受益的群体有限。三是院校的创新创业的氛围营造明显不足,除了对一些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宣传力度较大,宣传范围较为广泛,其他竞赛宣传力度较小,同时在社会类创新创业类竞赛中,学生的整体创新水平远低于社会企业的创新要求,同台竞技的实力相对较弱。此外,平时在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方面,以讲座、报告会等形式为主,缺乏具体的实践教学指导,使得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同感低,创新创业意识薄弱,无法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四是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数据情况不容乐观,《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9届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率只有1.6%,远低于高职院校的3.4%[16]。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一)激发创新意识,挖掘创业潜力
21世纪的人类面临着不确定性增加、复杂性局面盘根错节、变化速度加快等时代特点。在这样的新形势和新环境中,大学生应该增强自身的探索创新意识,提升创业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萌芽。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需更加灵活地运用校内外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沃土。一是充分利用校内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开展创新创业导师周周上讲台系列讲座活动,拓宽创新创业意识普及面。二是立足专业,创新赋能,实现专创融合,举办系列“创新赋能”专业创新大赛,集中营造学院“专业+创新”的氛围,增强学生“专业+创新”意识。三是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创业导师、毕业优秀创业人物及导师等来校举办沙龙讲座,引进校外资源,传播行业创新理念。四是进行学院优秀毕业创业风云人物系列宣传,以点带面,树立典型,厚植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土壤,持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与潜力。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技能水平
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必然离不开优秀的“双创”师资队伍,学生创新思维之花的绽放离不开优秀“园丁”的培育。在创新型学生的培养上,一是要坚持“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双师型”导师建设,着力打造一个以专职创新创业教师、专业“双创”教师为主,以支柱性行业高管、技术大咖、创投机构、投融资管理人员等兼职教师为辅的师资队伍,使得高学历与高技能相结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布局合理。二是要加强校内创新创业导师培训,通过对校内专任教师的培训,提升理论型师资的专业素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更鲜活、更接地气的形式融入课堂,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课程建设,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三是要强化并提高辅导员创新创业业务能力水平,这既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明确职责—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又是辅导员自身创新创业业务水平和范围的拓展。辅导员在基层岗位中,和学生在一线面对面地深度沟通交流,这也为毕业5年内优秀创业学生的动态跟踪及优秀项目的挖掘提供了更好的渠道和平台。同时,加强辅导员师资力量建设,可以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为培养新时代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教学改革,聚焦创新人才培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创新人才培养,一是要加强教育启蒙,拓宽创新创业教育渠道及普及面,增设“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全方位、全过程地激发和释放大学生创新创业潜力与活力。二是要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化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有不同创业需求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差异化”指导,充分利用企业创业导师和校内实践类创业导师的跟踪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与扶持。三是要紧盯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大力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及必修课程体系,加强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加速开发“专业+创新”“理论创新+实践探索”“模拟课程+实战训练”课程。四是要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积极组织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省、市、县(区)各层各级特色行业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常态化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宣讲、进行创业过程辅导等活动,助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转化。五是要提供多种模式的项目实践机会,通过“专业+创新”“行业+创新”“技能+创新”“模式+创新”等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紧跟政策导向,引领创新发展
高校的创新创业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创新创业政策也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发展地方。在《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详细解读文件精神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服务院校、服务地方发展为目标,以地方相关部门创新创业文件政策考核内容为抓手,以申报省市级创客空间示范基地为建设目标,规划院校未来创客空间发展,建立完备、贯通、互动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立具有前瞻性、扩展性、开放性、兼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创新项目及创业实践孵化项目双向动态信息化管理。要做到科学聚焦学生需求和难点问题,攻坚克难,从上至下纵深切入,多渠道、多元化引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发展方向。
四、结语
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必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抓住时代机遇,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立足地方经济特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构建高、精、尖、专、特的“双创”教师队伍,加快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专项课程开发与设置,重视创新创业的基础教育,紧跟地方经济发展与政策,紧跟政策导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为巩固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央国*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EB/OL].(2015-03-13)[2024-04-08].
[2]国*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05)[2024-04-16].
[3]王伦信.创造教育理论研究回溯:以民国时期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91-96.
[4]“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华国栋.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7(9):16-22.
[5]胡晓风,姚文忠,金成林.创业教育简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1-8.
[6]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6.
[7]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13)[2024-04-30].
[8]国*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24-04-30].
[9]国*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21-09-22)[2024-04-16].
[10]王岳.微创新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2015(11):79-82.
[11]马晓苗.企业微创新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实现机理[J].商业研究,2015(1):110-115.
[12]胡浩,马文明,李德俊.价值共创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微创新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1):64-68.
[13]曹旭华.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6.
[14]陈建忠,邹一琴.新工科范式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维度和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8):86-89.
[15]顾学琴,刘静,代敏敏,等.基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及思考[J].管理观察,2018(31):136-137.
[16]《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发布[EB/OL].(2020-07-10)[2024-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