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引领下的小学数学 “教— 学— 评”一体化实施路径论文

2025-07-15 16:33:2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基于“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单元复习课教学,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引领下,以“精准”制订的学习目标为“教”的导向依据,以“展开性”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为“学”的落实,并以“导问性”评价任务为“评”的标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落实路径。
摘要:本文基于“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单元复习课教学,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引领下,以“精准”制订的学习目标为“教”的导向依据,以“展开性”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为“学”的落实,并以“导问性”评价任务为“评”的标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落实路径。
关键词:目标引领,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亦是教学追求的重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三个环节有机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制订精准的学习目标,创设展开性的教学活动,实施导向性评价任务,以目标统领教学评,实现“三位一体”,让教师知其所教,学生明其所学,让“教—学—评”一体化焕发生机。
一、制订精准性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为此,课堂设计首先要设计学习目标,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要尽量做到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体现“三明”原则。
1.明课标
新课标是设计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是制订学习目标应遵循的大方向。教师应在全面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找出相应年段的学习目标,有了大方向引领的目标,教学才更具“核心性”,体现“该学”。例如,教师在设计“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单元复习课课例时,可以参照课标中提到的两点:
①通过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有机结合,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②通过小数加减运算与整数加减运算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运算的一致性,培养运算能力。这里出现了两个“一致性”,为本节计算复习课的目标设定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两点,本节课的目标侧重于建立单元知识结构,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探索感悟迁移、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2.明教材
教材中有丰富的素材,是设计学习目标的重要参考,也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支撑点,让目标“可教可评”。纵观小学数学运算教学,四种运算、三类数的形式依照螺旋上升的方式分布于不同年段。根据教材的编排结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被安排在四年级进行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了整数运算,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在此基础上编排本单元内容。
向前联:①联系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及整数的运算法则,强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本质是一样的;②联系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加法运算律,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从中体会运算的一致性。
往后延:①类比小数加减法的学习方法,推测小数乘除法的学习方法;②根据小数意义改写分数加减法算式,从中发现分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也存在联系,再次强调运算的一致性,让学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运用。
3.明学生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学生,首先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即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其次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即把握学生“到哪里了”;最后要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即了解学生“是否都能到达那里”。当然,这样的研究要紧密联系新课标和教材的研究。
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课标、脑中有教材、眼里有学生”,才能制订体现“该学、能学、可教可评”的学习目标,才能使目标定位精准,成为合理的课堂核心,让“教—学—评”一体化落地生根。
二、创设展开性教学活动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相统一。”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中,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安排和组织评价任务,催生、收集、处理学习信息,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教学活动应有意识地向学习目标靠拢,做到指向目标,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1.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通过课例中的“对本单元的内容,你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惑”等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反思、交流探讨活动,在反思中质疑问难、以问激问,逐步完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学习活动的生长点,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发问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不断深入回顾反思、在逐个问题的探究思考中,学生会自主内化知识,实现知识的二次转化。
2.围绕框架来展开
课堂设计应体现结构关联性,以学习目标为“地基”,用评价任务搭建课堂教学框架,再围绕框架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要在课堂框架中思考与处理关键细节,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活动才能切实有效。例如,在课例中,依照目标以“忆—理—用—建”评价维度立基柱,构建复习课的整体课堂框架,再围绕这四部分设计教学活动(见表1)。
例如,在“理”的教学环节,教师先借助单元思维导图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通过比较辨析、交流探讨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说”的机会,让学生尝试在展示、对比、说理中扩充、丰富、完善单元知识结构。接下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反思、查漏补缺,有效聚焦单元知识要点,从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优化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利用单元知识树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将零散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实现对单元知识的自主梳理,收获系统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3.用方法来助力
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可以在课例中采用“口诀归纳法”概括单元各知识要点,方便学生记忆、内化于心。例如,将小数加减法笔算步骤归纳为“一对齐,二计算,三点点,四化简”,通过简明扼要的口诀,生动形象地呈现知识点,让人眼前一亮,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其归纳整理意识及提炼概括能力。
4.依生成而调整
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课堂生成是进行课堂评价的证据,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收集,进而研判。此外,教师还要在研判的基础上决定后续的教学活动,或继续或调整,使教学始终朝向目标,又基于学情,保证学生取得目标引领下的进步。例如,在课例中,教师应注重探寻学生的“错味”,捕捉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例,引导学生进行剖析,探“病源”:在竖式中,没有将小数点对齐,而是与整数一样将末尾对齐。说“病理”:列竖式时,整数加减法是末尾对齐,小数加减法是将小数点对齐,虽然它们的对齐方式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都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进行叠加或递减。开“药方”: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先将小数点对齐,保证相同数位对齐,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此,一个个“小医生”的深入诊断,不仅可以有效强调易错点,也是一个令经常出错的学生进行反思和巩固的过程,同时能很好地挖掘知识内涵、明晰知识本质,还是一个对没出错的学生进行提醒的过程。这种来自伙伴间真实的声音比教师的灌输式教学的效果要深刻得多,而且学生也愿意听。
三、实施导问性评价任务
评价是课堂推进的“导航系统”,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体现。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就应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可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进而设计“作品、交流、提问、练习、反思”等评价方式以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离预设目标还有多远,进而做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保证学生探究思考方向的准确性、方法的有效性、方式的科学性。
1.评价任务要匹配目标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要看指向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是否能够达成。只有实施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才能有效检测学生的达成情况,并基于证据分析学生经过学习是否发生了所期待的变化。在课例中,依据学习目标(能建立单元知识结构,进一步明确单元知识及相互联系),实施前置学习任务(设计能体现单元结构及知识联系的单元思维导图)、课时评价任务(结合思维导图,让学生说说怎样整理单元知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补充)。课时评价任务建立在课前学习任务达成的基础上,两个评价任务又共同检测了学习目标,并内嵌于“小组探究”活动中(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要对应,有怎样的学习目标就要设计怎样的评价任务,开展怎样的学习活动。只有实施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才能正确把握课堂方向。
2.评价任务要具有明晰性
首先,评价任务要清晰、具体、明白,让学生清楚: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其次,评价任务要基于学习,不断将学生学习现状与学习目标进行对照,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例中的第一个目标(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立知识结构,进一步明确单元知识及相互联系),思考:怎样整理单元知识?如何建立知识结构?学生能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吗?并进一步将评价任务做如下细化。①变课前任务“设计单元思维导图”为“设计能体现单元结构及知识联系的单元思维导图”。②为“请你点评这个作品”添加辅助评价:“你喜欢这个作品吗?它有什么亮点吸引了你?你认为它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这两个作品的设计有什么不同之处?它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单元结构和知识联系?你更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③针对“对本单元的内容,你有哪些地方存在疑惑?”这一问题,可以借助单元知识树及学生的问题情况进行补充:第一,“一对齐”指的是将什么对齐?为什么要先把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保证了什么?能将末位对齐吗?第二,“四化简”及“位数不同,找0补充”,一个是去0,一个是添0,用到了什么性质?第三,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吗?说说你对“从左往右”“括号优先”两句口诀的理解。第四,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吗?在运算时你有什么技巧?④完善课后延伸问题:“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结合知识树引发学生猜想:“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小数的什么运算?可以怎么学?”这一系列操作让评价任务更明晰,更好地引领学习。只有实施明确的评价任务,才能创造有效的课堂。
3.评价任务要具有开放性
一要丰富:任务催生的学习信息是丰富的,而不是简单、封闭的。二要有趣:任务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阶梯练习评价中,采用数学闯关的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挑战欲望。教师可以设置开心超市一题并创设郊游购物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设计问题,并解决自己设计的问题,这样的任务不仅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味,而且很丰富。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游戏设置判断对错类题目,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让学生在错例的辨析中发现知识盲点、易错点和混淆点。整个练习评价的设置体现了丰富性、趣味性和衍生性,达成了学习目标。只有实施具有开放性的评价任务,才能确保充足的课堂动力。
评价源于目标,落实于教学。没有先行导向的评价任务,就难以呈现高质量的学习信息,也就无法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因此,只有实施与目标相匹配,具有明晰性、开放性的评价任务,才能确保更好地体现和突出“教—学—评”一体化,让教学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田白白,郑玲玲.“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24(Z1):102-104.
[2]谢颖,覃方确,葛伟.大数据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精准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3(21):33-36.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