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小学全景课程的建构与实践论文

2025-07-15 16:23:5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以溧城中心小学为例,以跨学科学习为视角,依托全景课程理念,建构小学全景课程体系,以促进各学科的相互融合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充分彰显学校建设发展特色。
摘要:本文以溧城中心小学为例,以跨学科学习为视角,依托全景课程理念,建构小学全景课程体系,以促进各学科的相互融合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充分彰显学校建设发展特色。
关键词:跨学科,小学,全景课程,建构
跨学科视域下小学全景课程的建构,是在以解决生活问题为导向的准则下,引入学科知识及各种生活经验,创设新的知识空间,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课程引导学生从单一的校内学习空间转变为“学习+生活”的多元空间,将学习与生活有效链接,让学习真正为生活服务,达到学习效能的最大化与全面发展的最优化。
一、跨学科视域下小学全景课程建构价值
全景课程模式从各学科全局式角度出发,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化思维形成的教学方式,重点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本质特点,通过融入问题情境,创设全景学习任务群,驱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增强学习的体验感、情境化。该模式借助全景、全过程教学学习,能有效整合迁移各种不同学科知识,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此加深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全景课程模式下,各学科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多元化视野、结构性认知,通过合作任务驱动学生交流分享、实践运用,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景课程是全域、全员、全时空、全信息、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等。全景课程,聚焦课程时空的情景,即课程具有一定的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聚焦课程领域的交融,即课程不是单一的学科课程,而是跨学科课程融合,实行学科跨越交融;聚焦学习方式的整合,教师教学时注重跨学科的教学手段,学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强调“本学科、他学科、我生活、大社会”等资源的综合运用。此外,教师提供丰富的工具平台和物质支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最终培养拥有“积极向上的品格、强壮健康的身心、宽大广博的兴趣、持续生发的潜能、自由灵动的思维、问题解决的本领”的儿童。
二、跨学科视域下小学全景课程学习特征
1.领域的全景融合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大多以分科形式进行设置,学科知识呈现模块化分割。通过全景课程模式能够实现知识学习的全面性、系统化,将学生所学学科知识充分融入现实生活情景中,以单一学科为核心向多学科延伸拓展,打造多学科知识学习运用的综合情境。例如,围绕小学语文课程开展项目化全景教学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对其他各学科进行融合延伸,综合查找关于语文项目化教学主题的相关资源,从数学、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等课程的不同角度围绕主题项目进行教学设计,拓宽学生的学习视域,促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语文知识,不仅丰富语文教学资源,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知识,实现在某个知识领域的全面学习了解,进而促进语文课程与环境、生活、技术、人文等社会资源的全景融合。
2.时空的全景整合
全景视域下的小学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由于学生个体发展存在差异化特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时间、学习频率、学习成效方面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全景课程教学目标,设定符合不同能力层次学生学习的任务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实现教育教学时空的全景整合。例如,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视野水平差异较大,不同章节内容也有各自教学重难点要求,教师可根据教学时间长短分为短课、常规课、长课、深度课等。教师可创设游戏任务,与学生共同挖掘数学问题探究项目,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家庭、商场、公园、体育馆等场所进行数学探究式学习。在实践探究活动中,不断拓宽学生的全景体验式学习视域,丰富他们的学习视听感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为全景化课程教学开展创设有利契机。
3.思维的全景进阶
在全景化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中,学校可通过打造全景式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强壮健康的身心、宽大广博的兴趣、持续生发的潜能、自由灵动的思维、问题解决的本领,真正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学校创设“跨界联动思维”全景式校本课程(见上图),打造低段、中段、高段进阶式课程体系,低段学生主要围绕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开展基础化全景教学,注重学生基础性知识培养,通过全景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为中段思维提升打下基础;中段学生则侧重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的“一带多科”教学模式实施,通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对学生的认知思维进行进阶式锻炼提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运用。通过全景化校本课程的实施推进,学生学会学习与反思的方法技巧,丰富自身的逻辑思维,拓宽现有的知识视野,逐渐将单一化思维模式转变成综合化、整体化的思维模式,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构建全景思维模式,实现对多学科知识的全面综合理解与运用。
三、跨学科视域下建构全景课程体系的策略
1.构建跨学科视域下全景课程体系
教师可开展对跨学科视域下全景课程相关理论基础、类似资源的现状研究。对“跨学科视域下全景课程”进行关键词检索,将相关理论基础、类同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文献,学习研究,借鉴已有研究,形成理论依据及研究基础。教师可对学生跨学科学习样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搭建课程框架,探索学校课程目标价值、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环境创设,形成可推广的课程开发、实施与实践模型。教师还可加强跨学科核心视域下全景课程体系的认识及特征的研究,阐述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探索体现“跨学科”的课堂内外教学方式方法。最后,教师可分析发现的问题,思考跨学科学习介入全景课程建构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
2.育人全场景下跨学科学习课程方案与实施路径
全景课程作为学校课程,其中心是各种形式的“大作业”,大作业是依据国家课程,以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为背景,连接各学科相关联的话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的校本化作业形式。首先,教师要确定校本化跨学科核心素养指标,根据指标进行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全景课程建构,不能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以系统思维进行的整体性建构。其次,教师要进行跨学科视域下全景课程群组开发,从“教师”“社会”以及学生自身“成长”等角度展开。最后,教师要进行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全景课程环境持续优化研究,提升课程教学环境,能增强学生的多元化体验,更好促进“跨学科”学习,服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3.建构学校课程校本化特色化全景课程创新模式
为构建学生学习新生态,推动教学实践的真正变革,全景课程要凸显学校鲜明的“博雅”文化特色,为新时代培育高素质的学习者的同时,促进学校精神内涵发展。首先,创新“跨学科”学习方式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一门学科出发,利用跨学科资源,来促进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解,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其次,创新“一体四要”的实践方式研究,“一体”指全景课程这一载体,“四要”是指时间、环境、方式、媒体技术平台四要素。最后,创新协同化的团队建构研究,做到“家校社协同教育”共同体建构、多层次的学习共同体建构。建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模型,建构全景课程评价方式,搭建学生学习产成果展示的平台。
4.小学特色全景课程创新成果展示共享
全景课程模式为学生创新学习提供全新平台,学校应定期围绕全景课程模式开展成果展示活动,呈现学生集体学习的智慧结晶,为各年级学生创设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展示舞台。每个学期后学校针对低段、中段、高段年级学生,开展“全景课程育人成果展示”综合活动,学生以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为核心主题,融入自身对各课程核心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与同学一起展示自己的作品。学校要突出全景化作品成果的可视化、立体化特点,促进学生对成果作品的品质追求,全景化课程成果展示活动可以综合实践、集体表演、分享交流等形式呈现,让全景课程成果展示更能体现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学习精神风貌。同时,学生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展示个性化成果作品,相互介绍各自的作品特色,突出成果作品创作艺术美,呈现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活学活用各学科知识。
5.打造全景课程教学模式多维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全景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全景课程模式实践的阶段性评价,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形式融入成果展示评价反馈阶段,促使学生对全景课程学习进行及时反思总结,形成有益经验。教师也可根据各自的学科内容特点,对学生的全景课程学习进行总结评价,制订适宜的评价量化标准,围绕全景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等对学生的作品成果给予客观评价,突出评价结果的多维度、全面性、连贯性特征,将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纳入全景课程教学全员评价体系中,丰富学生的成果评价体验。学生和教师可根据多维评价结果,对全景课程教学进行优化调整,解决全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盲点,形成积极、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还可对学习成果展示进行二次评价,不断优化全景课程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全景化综合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贺霓,谷萌.“全景美育”理念下的小学美育“四全”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3(26):31-34.
[2]夏静.育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特点、原则及策略[J].语文建设,2023(16):55-59.
[3]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构建全景育人新体系[J].小学教学参考,2022(18):99.
[4]李艳苹.创建全景视角衍生完整思维—“全景数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2):106-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