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路径研究论文

2023-04-26 09:08:27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而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核心素养”内涵。在“双减”背景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古诗词的奥秘,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能促进其思维发展,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发展。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激趣、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发挥想象、拓展整合等途径,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而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核心素养”内涵。在“双减”背景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古诗词的奥秘,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能促进其思维发展,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发展。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激趣、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发挥想象、拓展整合等途径,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有效性;巧创情境;品读赏析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饱读诗书,气质则能与众不同,这对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课堂优化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既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巧创情境,多维激趣
根据教学需要,巧妙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诗词的神秘圣地中,是教授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竭的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支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杠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立足文本,自然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是能立足文本,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古诗词唯美多姿的世界,让他们真心爱上古诗词,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营造氛围,顺入情境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在教学中,可先介绍诗人相关奇闻逸事或写作背景,激发学生求知欲,将学生带入神奇的诗词境界之中。
例如,在教学《赠汪伦》时,我由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引入,即汪伦对李白很钦慕,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李白要游历安徽,于是他给李白写了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收到信后,激动不已……随着故事的娓娓道来,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李白与汪伦的情感意境之中,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可见,营造合理的氛围,带学生入境顺理成章,感受诗歌之美并不遥远。
2.以问为点,逐网文本
(1)精立“问题导向”。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根据不同体裁,为学生精心设计一定的“问题导向”,往往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创设问题导向情境:“在这首诗中,隐藏着许多妙趣横生的典故。你可曾想过,阳春三月,长江上应该是千帆竞发,为什么诗人的眼中只有‘孤帆’一叶?”设计这些问题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能引导学生由此深入理解诗歌核心内容,增强读诗的导向性和趣味性。
(2)巧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诚然,问题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环环相扣、足够紧凑的问题提出是攻克知识堡垒的重要武器。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境”,便如同一个支点,能轻松撬开学生好奇心的大门。
例如,教学《长相思》时,可创设问题:“看到课题后,你会联想些什么?”设置这一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他们各抒己见,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只有通过质疑,反复探讨,变有疑为无疑,才能使书上知识真正内化为自我知识。
(二)妙音加持,感性激趣
诗亦称为诗歌,起初就是用来歌唱的,而词最初就是歌曲的唱词。尽管如今绝大部分诗词无法再传唱,但其歌唱和音乐的属性仍然存在。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机整合艺术学科,将音乐的韵律之美融入经典诵读中或直接用歌唱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央视的《经典咏流传》那样,将古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引导学生在歌唱中学诗词,让诗词和歌曲从形式和内容上达到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使识记效果更彰显。
二、方法引领,理解诗意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古诗词,应当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为深入理解诗词内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古诗词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教学古诗词时,我选择合理安排时间,先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读,借助注释,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各抒己见,畅谈初读后所得。
(二)自学探究,深悟诗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饱含古人浓烈的情感。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诗意或词意只需大致理解即可。课堂上,我总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初读古诗时采取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等方法,抓住诗中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交流讨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理解诗词意思水到渠成。
三、品读赏析,提升审美素养
生命的成长需要审美滋养,审美素养是小学生必修的核心素养。古诗词语言凝练,讲究押韵,富有音乐的节奏美、韵律美。小学是学生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在品读中积累文化底蕴,提高审美素养,这也是学生必修的核心素养。
(一)深情吟诵,悟诗韵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感,读诗词的过程也是欣赏诗词的过程。用心去读去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走进诗词带给我们的五彩斑斓的精神空间,走进诗人内心,在不断的反复诵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就能读得如痴如醉。
例如,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长相思》中,“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遥相呼应,读起来韵味十足,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夜深千帐灯”“聒碎乡心梦不成”让人浮想联翩,诗词情感细腻,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浓浓思乡情。
教学时,可以通过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诵读等形式,引导学生用舒缓的节奏、低沉的声音诵读,让学生在角色变换中深刻领会朗读的乐趣,感悟诗词中蕴含的美妙意境。这般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可以在读中感知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文素养和高尚情操。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抓住“诗眼”,悟诗情
“诗眼”指诗词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是该诗词的眼睛,即能体现全诗主旨的重点字。引领学生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情味和意蕴,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品诗味、悟诗情?我认为抓住“诗眼”是关键策略,可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移情和共鸣。
例如,《独坐敬亭山》一诗,不仅题目中有“独”字,而且诗中处处能让我们感受到“独”。为了帮助学生解“独”、悟“独”,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众鸟”和“孤云”有何深意?是什么原因让李白情愿“独坐敬亭山”呢?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体会诗中不为人知的深意。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他们很快入情入境。既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升了阅读素养。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与抓住“诗眼”让学生进行品味、想象是分不开的。
四、放飞想象,引导创新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有利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合理想象,深化内涵
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刺激其发生情感共鸣,鼓励其根据教师提示合理想象与联想,最终悟出诗词中人物形象或情感所指,是古诗词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
例如,在学生初步理解《赠汪伦》的诗意以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偏偏在‘李白乘舟将欲行’时,汪伦恰巧踏歌前来送行呢?”这一问题的切入,点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激情,他们打开了思想的闸门,放飞了想象的翅膀,纷纷各抒己见,课堂精彩纷呈。
(二)大胆想象,以画悟情
孩子是天生的画家,他们最喜欢画画。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将绘画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把枯燥的诗句转化为具体形象,让他们用绘画的形式,创造性地将古诗词所描绘的情境画出来。学生经过一笔一画,倾入时间与心力,最终可将情感注入其中,这不失为感悟诗情的一个“绝招”。
例如,教授杜甫《绝句》时,在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诗中‘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等词语把色彩写活了,轻声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你手中灵巧的画笔,把这种‘美’画出来。”教学中,如果能用“画”激趣,借“画”入境,以“画”悟情,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创造想象,丰盈诗蕴
古诗词语言具有凝练性、跳跃性、含蓄性的特点,不像现代白话文讲究情节的连贯性,它和中国画一样很讲究留白艺术。留白可以营造很强的空间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对诗词的意境进行拓展和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中的关键处,细细品味,开展合理的想象,把文中留白的部分补充完整。
例如,《长相思》这首词,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们能感受到,词人身在征途,却心系家园。词人究竟在牵挂些什么呢?词中并没有交代,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能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补白的:“这首词的背后有许多画面和情景,请你们闭上眼睛,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可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把它写下来。”
通过创设音乐情境和教师深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很快入情入境,词人家乡温馨的画面一幕幕出现在学生的脑海,真情和诗意在学生的笔端流淌,滋润着他们的心灵。
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想象扩写或续写古诗词,丰盈诗蕴,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新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拓展类比,提升学习素养
(一)文本比较,品味情意
美随处可遇,诚如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古诗词教学中,只要我们睁开慧眼,一定能发现与众不同的美。
例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我就引导学生将它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比较。两首诗虽然都表达了激动、喜悦之情,但其内涵及表达手法是有区别的。在教学时,我先拓展了两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早发白帝城》表达的是诗人被流放途中遇赦后的激动与兴奋之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是作者听到“平定安史之乱、收复失地”时激动与喜悦之情,其中饱含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真挚的爱国情怀。
其次,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情感表达方法的特点。前者表达比较含蓄,“千里江陵一日还”夸张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喜悦之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给读者留下了无数想象的空间;而后者则以叙事的手法直抒胸臆,我们从“涕泪满衣裳”“喜欲狂”等字眼能感受到作者的激动之情。通过辨析,比较诗歌之间的异同,可以体会不同诗人的情意。
(二)整合建构,内化迁移能力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要注重课内学法指导,并把课外语文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让课内阅读与课外学习相辅相成,和谐发展。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某一首诗词,而且是能灵活迁移运用学法自学其他诗词。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尔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拓展学习课外古诗词,将课内外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我不仅拓展了作者“诗佛”称号的由来以及为何以柳送别等相关背景知识,在总结学法后,还拓展了同是送别诗的《别董大》,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促进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是极其深厚的。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优化教学方法,让经典古诗词的光芒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让它如同甘泉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永远徜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里,语文核心素养的幼苗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田里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洁.分类教学古诗词,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21(25):36-37.
[2]陈晨.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思考[J].学苑教育,2021(01):59-60.
[3]徐宁.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1):54-56.
[4]张真鹏.徜徉诗海品味经典——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提升[J].考试周刊,2022(07):66-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