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论文

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论文

6

2023-04-25 14:13:2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文章在阐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首先论述了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前提要件,然后分析了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路径。

  摘要:文章在阐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首先论述了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前提要件,然后分析了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路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生态系统理论;高校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呈现缓慢下降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本质需求逐渐改变,由此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主体与受众对象广受影响[1]。然而以往绝大多数研究忽视了生态转型的时代背景,即未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生态转型中加以考察,更未对生态转型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系的中介变量进行总结。同时,不同学者在生态转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的最终结论上也存在显著差别[2]。因而应引入更具说服力的影响机制,即将各种社会影响因素归为一个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s),且该系统由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四个方面组成,以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理论分析框架。下面本文拟对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加以探究。

  一、研究背景

  生态理论源于生物学,后被社会工作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借鉴。社会工作领域将生态理论与系统理论组合为一种新的生态系统理论,由此使其成为该领域内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3]。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将生态系统理论逐渐演绎为一种人类的发展理论[4],具体以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四大系统为构成要件,并在强调生态系统社会性重要特征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生存环境对于研究与理解现有人类行为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知,生态系统理论的独特价值在于突破传统各个事物之间独立、封闭的状态,且促使其相互影响与作用,最终推动既有目标的实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在社会环境这一特定情境中由高校教师、家长、学生等构成的多边活动,其转换效果受多边共同影响,而依赖的工作模式、制度规范等因素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转换的最终效果。基于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多角度、多样态综合分析,为找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现实困境并探究其突破路径,本文引入了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为本文提供了既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实际,又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详言之,依赖于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互为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四大系统均面临困境,据此,依据生态系统理论,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具备生态性、整体性、协同性特征,并在转换过程中依据四大系统系列影响因素,最终实现有效转换。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二、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前提要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研究生态系统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与成塑机制,是有效改善高校学生社会心态、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据此,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生态系统理论下得以有效转换,需要从社会环境、家校氛围、工作模式、制度规范四个方面创设前提要件。

  第一,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环境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为基础的环境,直接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方向与发展水平。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除了遵循传统育人方法与教学技术,还需重视社会环境的建设。具体而言,家庭氛围系统与学校环境系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社会环境中的典型,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在社会环境方面的前提也需要从家庭与学校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要调节引起高校学生心理波动的家庭环境,以此为后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便利。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和谐的学校环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平台之一,高校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及物质环境等方面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改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

  第二,家校氛围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不仅需要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的良好建设,同时也需要二者之间的互动协调。如果说社会环境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前提要件中的基础,那么家校氛围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前提要件的核心所在。一方面,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要保持紧密沟通与合作。双方要在重视家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致性的前提下,科学、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明确自身职责,并共同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家校与其他单位的联系,尤其关注高校学生在关键点时期的心理状况变动,如升学、实习、毕业等时间节点。由此,极大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中家校氛围的作用,适当改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最终达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目标,从而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5]。

  第三,工作模式方面。在分析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前提要件过程中,有些要件表面看来并未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但其实际上是通过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工作水平,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方向,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工作模式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前提要件中的关键所在,要求在保障家庭氛围系统与学校环境系统发展完善的前提下,推动家庭与学校互为助力并形成合力,以此作为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提出的标准要求。以方式方法为例,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方式传统、单一,较难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较难形成师生良性互动氛围,较难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教不会”的现象较为普遍。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转换,须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突破传统,探索科学、有趣、多样的方法,探索实践式的教育模式,以此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第四,制度规范方面。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需具备生态性、整体性、协同性特征,其重在考量制度规范这一前提要件,由此作用于社会环境、家校氛围与工作模式[6]。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亟须关注制度规范改革等因素对工作水平与工作质量的影响,重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法治与文化价值观念要求,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引导机制,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机制,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管理机制,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志愿服务机制,强化高校学生心理风险预警与处理机制,提高高校危机干预与疏导能力。同时开通互联网咨询平台,开设公益类心理专题栏目,并引导除家庭与学校之外的其余多方力量广泛参与,推动高校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均等化,重视对重点学生群体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等健康心态的定向培育。

  三、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现实困境

  (一)微系统困境:社会环境建设欠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有机系统,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此有机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为作用。其中,以“社会支持与环境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微系统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建设逐渐显露弊端,以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在家庭氛围、学校环境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其一,家庭氛围系统。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社会地位、父母子女间互动沟通频率等因素均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显著影响。在现代家庭中,绝大多数父母往往忽视对子女心理的正确引导,以致子女无法正视抑或是调节心理问题,由此为后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添了负担。其二,学校环境系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在心理社会环境方面面临教学气氛不融洽、校风班风理念贯彻不足、师生关系存在紧张化状态等困境;在心理规范环境方面面临行为规范落实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准则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保障不全面等困境;在心理物质环境方面面临心理测评设备不达标、心理健康中心建设不完善等困境。

  (二)中系统困境:家校互动助力不足

  与高校单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相比较,家庭与学校联合培养模式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丁闽江[7]通过对家庭学校互动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有效调节学生心理问题,并在一种良好互动氛围的环境中增进家校情谊,故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助力不足,“联合培养”仅为理想化模式,其在实践中难以开展,且实效性较差,不能获得预期效果。长此以往,二者之间无法形成合力,最终导致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缺乏科学健康引导。例如,不同于小学、中学学生,高校学生面临着实习就业的考验,在此期间除家庭与学校之外,企业也逐渐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留有轨迹。然而由于家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企业难以准确掌握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再加之学生在实习就业单位选择、协议签署、报酬获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与困惑,其心理健康问题就很难在现有体制下得到有效调适和妥善解决。

  (三)外系统困境: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受限

  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也助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转换[8]。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起步较晚,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体制亟待完善。尤其是在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师资力量、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困难极速加剧。详言之,在教学师资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队伍能力无法满足现今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能力结构较为失调,“教不了”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育教学内容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授内容与学生所需无法对应,供求关系存在失衡,“教不到”问题显著。在方式方法方面,单一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落后,师生之间互动失效,“教不会”状况难以及时改善。在评价机制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反馈表面化现象严重,评价数据不全面、评价效果失真,“教不实”内在制约因素较难据除。由此可知,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现如今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难以在“咨询”与“发展”、“预防”与“诊治”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导致“重咨询轻发展”“重干预轻预防”现象突出。

  (四)宏系统困境:制度规范改革缺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9]。然而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及传统固有制度规范存在的漏洞已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提出了严峻挑战。以法律制度规范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16条已经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尽的义务,包括但不限于“精神卫生知识教育”“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心理援助”等[10]。另外,《浙江省精神卫生条例》《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等地方规范性法律文件也同样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然而我国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立法工作起步较晚,如前文提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也才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立法体系不完善,较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并无相应的精神卫生法规;立法效力等级较低,现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一部法律,其余均为地方性法规;立法条文内容较为概括,难以具体有效规定“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的角色分工。基于此,现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法律规范也难以达成统一标准,其规范性、专业性等饱受质疑。

  四、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路径

  (一)微系统—明确职责范围与角色定位

  相较于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集中于家庭、学校及社区三者之间[11],并力求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我国现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围仅局限于学校,并未将家庭或社区等重要主体考虑在内,由此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在微系统方面存在参与人员职责范围较窄、角色范围较为单一等问题。从这一情形来看,有效结合生态系统理论来重新界定家庭与学校的角色范畴大小极为重要。此外,科学心理学与常识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专业参与人员的认知。例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专任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工作范围常被人为肆意扩大,使得此类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更为模糊,其他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职责范围逐渐缩小,由此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形成良好合作氛围。由此可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参与人员的职责范围与角色定位必须明确,尤其是要区分开展,以此在各自独立范围之内承担责任,做到各司其职。

  (二)中系统—探究家庭与学校互动模式

  中系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核心所在,其作用既在于维护各个系统的独立性,使其在个体之中创新生存模式,又在于保持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以此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转换[12]。一般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体范围除专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任医生之外,非心理专业工作人员也占据总数的一大部分。当前,师资队伍构建、校园管理机制等因素极大影响了专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定位,此种现象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整合过程中最为明显。而要想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有效性,便须将专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专业人员置于主体地位,使其发挥引导作用。除此之外,学校和家庭之间需要构建一套科学且极具操作性的互动影响机制来合理解决现存问题,即促使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突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室外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而家庭则需通过长期系统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前述两者之间可选择面对面交谈、电话联系、视频语音等多种方式沟通所学所得。

  (三)外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工作模式

  区别于一般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其灵活性与特殊性[13]。正是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灵活性与特殊性,使得“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愈发加剧。一方面,决策者因缺乏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知识,往往参照其他教学管理工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发展目标、实施规划与预期效果,以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依据学科特色制定的工作纲要进行开展;另一方面,执行者绝大部分是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或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政教师,其虽熟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作机制,但因缺少话语权,无法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创新发展。长此以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在内容、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难以解决。故高校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避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空地带”出现,在提高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教育教学水平及心理育人工作素质的基础上,加大经费、资源投入力度,提高群体话语权,实现活动优化、制度完善、实效满意。

  (四)宏系统—构建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

  宏系统要求构建完善的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转换的制度规范体系,以便充分有效发挥制度规范的“滤”与“育”功能。“滤”即对社会制度规范进行改革,重点在于“推陈出新”,因而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下城乡群体心理素质差距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基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积极探索科学、合适的心理咨询方式,有针对性地服务城乡高校学生群体,逐步形成“易推广、能成型、可复制”的高校心理服务模式。第二,解决现存立法短板问题,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法律规范。立法机构应积极推动立法进程,通过立法逐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不断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为主体、其余地方性法律规范为补充的立法体系。“育”即通过构建完善的制度规范,实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应。其一,“育”之“应有之义”在于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实验建构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其二,“育”之“内在要求”在于目标与方法两重内涵,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也需提供科学的心理测量指标、工具和心理干预技术。

  五、结语

  依据生态学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质上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生态系统,其需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之内,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等)与周围生态因子(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社会等)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资源循环与信息互补,以此合力形成统一、稳定的发展系统,即其既需融入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自我成长与内部组织变革,又应明晰生态转型的标准要求,促使系统内外部作用的有效发挥。换言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来转换的重点在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及宏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为作用,且应该及时关注内部生态因子与外部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表现,改变以往单一维度的认知模式,最终落实于综合性与多维性制度变革。在较为理想的状态条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体会与内外部生态因子相互增效、共同受益,共同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生态系统功能的完善与发展,直至该系统达到最终成熟稳定的状态模式,以此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有效转换。概言之,梳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在社会环境、家校氛围、工作模式及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是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前提要件。以往研究未能引起专家学者对生态系统理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影响的关注,也缺乏关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与宏系统等中介变量的有效分析,更没有阐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发展机理与影响机制。基于此,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前提要件,解释其如今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初步在“社会环境建设”“家校互动助力”“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及“制度规范构建”等方面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突破路径。


  参考文献:

  [1]黄步庭.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J].环境工程,2022(4):341-342.

  [2]李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化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7):60-62.

  [3]徐悦.“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5-117.

  [4]大卫·谢弗,凯瑟琳·基普.发展心理学[M].邹泓,译.9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536-538.

  [5]郭磊,刘磊.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研究[J].环境工程,2022(5):350-351.

  [6]俞国良,李健良,王勍.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18(3):110-117.

  [7]丁闽江.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实践[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57-60.

  [8]章少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功能实现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80-82.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EB/OL].(2018-04-27)[2022-05-20].http://www.gov.cn/guoqing/2021-10/29/content_5647635.htm.

  [11]李莉,杨玉宇,张燕.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视角[J].学术探索,2017(8):150-156.

  [12]李忠艳,雒文虎,胡菊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突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2):145-149.

  [13]吴焱军.困境与路径:基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论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