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分析论文

2025-07-08 16:36:5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围绕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多元化及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三大维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之道,为初中音乐教育提供更为丰富多元、实效性强的教学资源与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初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多元化及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三大维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之道,为初中音乐教育提供更为丰富多元、实效性强的教学资源与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音乐,教学融合,文化传承
音乐是跨越语言障碍的艺术形式,独特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其成为传播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媒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坚定文化自信。
一、打造特色校本教材,筑牢文化融入根基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一个关键是发掘两者之间的相通性,进而构筑一个坚实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在学生心中种下文化的根,让其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吸收中华文化的精华,从而在培养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实现文化自信和审美观的塑造。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在已有音乐教材的基础上打造独具特色的校本音乐教材。
具体而言,在编写校本教材时,不仅要涵盖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深入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传统乐器、经典曲目,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故事和历史人物等,在补充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好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教师应考虑传统教材中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意图、艺术风格及其在文化传统中的地位,随后精心挑选出既能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又能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传统音乐作品。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音乐作品,如《水家斗牛乐》和《八月桂花遍地开》,以及反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傣家娃娃数星星》等。教师通过挑选反映不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增加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不同背景下的文化表达,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性编排。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教材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介绍一种或几种具体的民族乐器,如古筝、琵琶、二胡、古琴和竹笛等。在每个模块中,教师要选取代表性的作品,如针对古筝,可以选择《渔舟唱晚》;针对琵琶,可以选择《大浪淘沙》;针对二胡,可以选择《二泉映月》;针对古琴,可以选择《高山流水》;针对竹笛,可以选择《春江花月夜》,确保这些作品能够呈现出不同乐器的独特性和表达力。此外,教师可以在特色教材的编写中加入对每个作品背后故事和文化背景的详细解读,以及对作品中蕴含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观的阐释,从而增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其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同时,教师还可以同步设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创作、表演和研究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小组练习、独奏或合奏等形式参与活动,让其在实际操作中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加深学生的认知和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形式,能跨越语言和文本的限制,直接触动心灵。打造特色教材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还要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培养成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和认同感的新时代青年。
二、丰富教学方法立标杆,打通多元融入渠道
音乐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音乐本身的吸引力及其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音乐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跳出传统的理论讲授和歌曲教学的框架,采用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传统音乐会或亲自尝试演奏传统乐器,助力学生在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刻体验中华音乐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又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创造接近真实环境的情境,如模拟古代音乐场景或重现作品中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下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和历史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采用实践操作法,通过创作、表演和参与传统音乐活动等实践形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加深其对中华传统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以实践操作教学法为例。音乐课程的设计将不局限于音乐课堂和教授音乐技巧,还让学生通过音乐探索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珍视自己的文化根源,培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感和自豪感。江苏柳琴戏是江苏省主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的伴奏主要依靠柳琴、二胡、笙等,属于小调类戏剧,也被称为“小曲”或“柳琴小调”。柳琴戏独树一帜,部分原因在于其优美的曲调和独特的演唱方式———特别是在下句腔尾音处翻高七度或加入帮和,创造出迷人的腔调,有“拉魂腔”的别称。柳琴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极为大众化,不仅反映了流行地域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而且承载着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以柳琴戏这一具有江苏地区特色的传统戏曲艺术为例。教师可以将音乐教学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音乐创作与改编工作坊,引导学生分析柳琴戏的独特音乐结构、演唱技巧及文化背景,鼓励学生以柳琴戏为灵感来源,挖掘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音乐韵味,尝试进行创作,或者对经典曲目进行现代化改编。这一做法旨在让学生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实际的音乐创作活动,将柳琴戏的元素、风格及演唱技巧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通过这种深度的参与和创造,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柳琴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同时提升自身的音乐创作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师可以邀请本地艺术家到学校进行柳琴戏的演示与文化讲解,让学生有机会与柳琴戏的专业艺术家近距离交流,从而获得更深入的艺术理解和实践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休息日等时间组织柳琴戏的展演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成员在综合考虑剧目的教育价值、表演难度等因素后,选择一部柳琴戏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排练,鼓励学生从剧本分析、角色扮演、音乐伴奏到舞台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准备。展演开始前,教师可以安排一系列前期准备活动,如组织剧本讲解会,详细介绍所选剧目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主要角色和情节发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剧本;组织角色分析讨论会,鼓励学生深入分析各自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和对话含义,增强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强化角色扮演的体验深度;组织演技工作坊,邀请戏曲专家或文化传承者指导学生表达情感、使用身体语言和掌握基本舞台动作的技巧,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表演能力。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鼓励其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和改编,确保展演活动既保留柳琴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展现现代音乐的独特性。为提高展演活动的参与度和观赏性,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公告板、社交媒体和社区广播等平台进行活动宣传,邀请更多的师生、家长及社区居民参与观看,以发挥学生展演的社会影响力,向更广泛的观众传达柳琴戏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柳琴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够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加深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喜爱。
三、立足于校园文化主阵地,营造文化传播氛围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的设计中,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策略,旨在通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需求,设计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又适合其理解水平的文化元素,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将校园转变成一个动态的学习空间。在此空间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作为视觉装饰存在,更将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接触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无形中加深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其成为有责任感、有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年。
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室里创建一面“文化墙”,用以展示中国古代音乐家的画像和简介。可以悬挂诗人贾岛和政治家刘琨的画像,这两位虽主要以文学和政治成就闻名,但其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对学生理解同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每幅画像旁边,教师可以附上画像人物详细的生平介绍及其对中国音乐史的影响,如刘琨对五声音阶理论的贡献等。以这种方式美化教室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窗口,促使学生在日常音乐课程中能持续接触并深入了解中国音乐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专区,展示各种中国优秀传统乐器,如古筝、笛子、二胡等,并在每种乐器旁配备详细的介绍牌,内容涵盖乐器的历史背景、制作材料、演奏技巧等。教室内可以安装触摸屏信息站,让学生通过互动学习更多关于优秀传统乐器的知识。这样的实物展示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乐器的美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优秀传统音乐的兴趣。
又如,教师可以创新性地利用校园广播系统。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中华传统节日或重要的历史纪念日,围绕节日或纪念日播放与之相关的优秀传统音乐,并介绍传统节日的习俗及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定“音乐时间”,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段播放优秀中国歌曲,并由音乐教师事先录制简短的作品介绍,讲述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以此增加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音乐的了解。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使校园成为学生体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创新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措施,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且能深层次地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音乐以其独特的力量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学生在旋律与和弦间触摸历史的脉络,感知民族的智慧。实践证明,将优秀传统音乐元素融入现代教学之中,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还能在他们心中播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种子。
参考文献
[1]葛秀丽.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32):78-80.
[2]李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3(27):3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