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措施 ———以“中国的疆域 ”为例论文

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措施 ———以“中国的疆域 ”为例论文

1

2025-07-08 16:16:5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疆域”为例,在阐述“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具体措施,即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强化学生识图意识,提升判图能力,培养绘图技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摘要: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本文以“中国的疆域”为例,在阐述“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具体措施,即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强化学生识图意识,提升判图能力,培养绘图技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初中生,地理,实践力


  “双减”政策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学生识图、判图、绘图等地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变化


  1.教学理念转变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2.教学方式创新


  地理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中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提高地理实践力。


  3.教学内容优化


  地理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地理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实际生活中。同时,地理教学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培养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学生理解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图、判图、绘图作为地理实践力的关键要素,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着直接影响。通过识图,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地图所表达的地理信息,了解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判图,学生可以根据地图信息推理分析,揭示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影响;通过绘图,学生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形象,加深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地理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识图、判图、绘图作为地理实践力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识图,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地理信息,了解问题发生的背景和现状;通过判图,学生可以分析问题的成因,预测问题的发展趋势;通过绘图,学生可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


  3.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


  地理实践应用能力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参与地理实践活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识图、判图、绘图作为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识图,学生可以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方法,掌握地图的基本应用技能;通过判图,学生可以根据地图信息进行推理分析,评价不同地理现象的影响和价值;通过绘图,学生可以将地理数据和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为地理决策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三、“双减”背景下培养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


  1.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识图意识


  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地图转化为动态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疆域的地理特征。教师可以通过3D地图软件展示中国地形的立体结构,或者利用GIS技术呈现不同时期中国疆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地图解读过程,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探讨中国疆域的地理特点,鼓励他们运用地图提取信息、分析问题,从而加深对地图符号和要素的理解。


  例如,教师利用“中国地图拼图”小程序导入课题,引导学生拼接省份,加深对国土轮廓的认识,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地图上的经纬度、比例尺等要素。教师可以开展“虚拟地理考察”活动,使用在线地图的卫星影像功能,带领学生从太空视角观察中国疆域。借助互动教学软件,组织“边疆地理知识竞赛”。教师预先准备相关题目,学生分组利用软件的协作功能,在地图上标注答案,标出中国陆地邻国、海上邻国及主要海峡。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识图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实现寓教于乐、学以致用。


  2.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判图能力


  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将中国疆域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鼓励他们从地图中提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空间分析,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可以选取热点话题或时事新闻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


  例如,教师围绕“中国的疆域”主题,利用天地图网站的在线地图资源,开展“疆域特征探究”活动。教师预先在地图上标记特定点位,如黑瞎子岛(黑龙江省同江市东北部)、澜沧江-湄公河交界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南部),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判断这些地点的地理意义,掌握黑瞎子岛对中俄边界的影响、澜沧江-湄公河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重要性。使用专业软件进行“地形地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等地形特征,判断这些地形对中国陆地边界的影响,以及对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意义。借助在线绘制地图平台,开展“海洋权益探讨”活动。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叠加中国的领海、专属经济区等图层,让学生分析中国海洋疆域的特点,并结合南海九段线等热点问题,探讨中国海洋权益维护的重要性和挑战。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提升判读地图的能力,还能深化对中国疆域的立体认识,培养地理空间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绘图技能


  教师设计多样化的绘图实践,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地图绘制的基本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

8db950a17522a8073fb707d357df7d8.png

  第一,从手绘入手,培养基础绘图能力。手绘地图是学生掌握地图绘制原理的基础,也是培养其空间想象力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渐进式的手绘任务,从简单的中国轮廓图开始,逐步增加地理要素的复杂度。例如,可以先让学生绘制中国大陆的基本轮廓,添加主要岛屿、重要河流和山脉。在绘制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地图的比例、方向和图例等基本要素。通过反复练习和修改,学生可以逐步提高对地理空间的感知能力和手绘技巧。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思考地理特征,如为什么中国的陆地边界呈不规则形状、海岸线为何如此曲折等,从而使学生将绘图与地理思维相结合。


  第二,借助数字工具,提升专题制图能力。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数字制图技能对学生而言越来越重要。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易用的地图制作软件或在线平台,指导学生制作各类专题地图,如制作行政区划图、地形区划图、人口分布图等。在制图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地图投影、色彩方案和符号系统,以最佳方式呈现地理信息。这种结合现代技术的实践教学,既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融入地理分析,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绘图技能的目的是为地理分析和问题解决服务。在培养绘图技能的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分析和决策。同时,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项目,要求学生通过绘制一系列地图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让学生绘制中国边境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经济发展等多个主题的地图,基于这些地图分析边境地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区域发展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综合运用各种绘图技能,还能将地图作为思考和表达的工具,提升地理综合素养。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全面提升绘图技能,深化对中国疆域的认识,并培养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注重实践、融合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实现“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创新和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特别是识图、判图、绘图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识图、判图、绘图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双减”政策下提高初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案例探究[J].文科爱好者,2023(5):50-52.


  [2]危小妹.“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的实践与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3]邵梦晨.优化作业设置提升初中学生的地理运用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2023(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