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创新型人才联动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2025-07-08 15:36:1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以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首先论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然后概述了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核心素质,接着说明了经济学专业本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最后阐述了本硕创新型人才联动培养模式。
摘要:文章以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首先论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然后概述了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核心素质,接着说明了经济学专业本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最后阐述了本硕创新型人才联动培养模式,包括组织机构联动、资源平台联动、培养方案联动、本硕导师联动。
关键词:本硕创新型人才;联动培养模式;经济学专业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驶入快车道,“拥有大量数据、资源和技术的组织、个人可能会在AI时代更具竞争力,反之则可能被边缘化”1。人工智能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亟须拥有创新技术的创新型人才。经济学专业应培养熟悉大数据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律、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的主要职能,深入开展经济学专业本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不仅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更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
习*平总*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里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焦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这表明,只有依靠创新,坚定创新理念,营造创新氛围,聚集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团队,构建创新激励机制,才能发挥创新型人才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3],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中之重。
(二)创新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
创新性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重要考察点。“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社会的各行各业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显见于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招考招聘及岗位职责中,岗位描述中常有“能创新工作思路、有独到见解”等要求。无论是国家宏观经济布局,还是各行各业微观经济发展,都需要大里掌握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分析中国现实问题并提出有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政策建议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并能与社会同频共振,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相关行业提供多种创新服务。若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则无法适应知识经济及人工智能社会的发展。
(三)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由最初的精英化、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从1995年启动的“211工程”,1998年建设的‘985工程”,到2017年实施的“双一流”重大战略,均将人才培养作为重点任务,都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两个前后衔接、互相影响、关系密切的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本科教育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研究生教育是高度,高度不够难成一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本硕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核心素质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需要创新,更依靠人才资源,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是引领发展的根本。学者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有着不同的认识与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造福自身的主体。当代学者结合国内外心理学界的相关理论和实证,认为心智模式是影响创新型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归纳得出人类从事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具备的核心特质可以归纳为六种心智,即专门领域知识心智、内在动机心智、多元文化经验心智、问题发现心智、专门领域判断标准心智及说服传播心智。田原等[6]从实现价值角度出发,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能够运用智慧和技能创造产生经济社会价值的新奇迹的各种人才。创新型人才既指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取得创新业绩的劳动者,又指运用创新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才。崔益虎[7]从全过程、逻辑性角度提出,创新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以创新的理论提出问题,以创新的思维分析问题,并最终以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对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创新性贡献的复合型人才。
综合分析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的知识储备,能够以创新心智提出问题,并通过大胆地尝试、反复地实践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创造出价值的人。
(二)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
库恩[8]认为发明新范式的研究者具备问题意识、批判意识、理论创新等特征。研究者发现原有的常规科学不能解释和给出新问题的答案,原有规则已不再适用,导致“谜题”无解,只能打破旧框架的束缚,探寻范式转换所需的新资料,并且设计另一套规则来取代它们,即新的范式理论替代传统规则。可见,新范式的产生离不开研究者对问题的发现、对现有理论与规则的质疑与批判,以及寻求新的方法与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开阔的思维、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且能对现状进行变革。创新型人才需要和谐、宽松、民主的创新文化软环境,一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的创新型人才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及竞争动机,具有扎实多元的知识结构,具备简化概况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国际深层交流、沟通的团队合作精神。
根据经济学人才培养要求,以及经济学本硕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可以认为经济学本硕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核心素质,即知识性、实践性、创新性三大要素,具体就是要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牢固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方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解我国国情和经济学学科发展趋势,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持续创新的能力。
三、本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与进步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然而创新型人才在输出方面存在社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与高校供给适配度低的问题,以及社会有限需求与高校过多供给的矛盾。“数字技术、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高校若再拿着‘旧地图’去培养‘新人才’,势必导致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满足生产力变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9]”。随着高等教育由最初的精英化、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高校不再是象牙塔,财经类学科专业更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顺应数字社会的科技创新变迁,在人才培养方面狠下功夫,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及实践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一)课堂教学
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回归教学、回归第一课堂[10]。即要让经济学专业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经济学前沿理论创新,为国家战略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做好知识积累与储备。对此,课堂教学要强化专业特色、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特色是高校与专业的优势与特点的集中体现,经济学专业在不同的特色与综合性高校中,有着不同的专业特点,农业类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侧重研究农业经济,林业类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侧重研究农林经济,还有财经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侧重研究粮食经济管理,而南京审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经济学专业侧重研究经济审计与监督。
数字化时代为教学提供了在线课程、互动模拟软件和实时数据分析等新的教学工具,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主动性与思辨思维。教学内容方面,除教材外,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当下国内外经济形势,将经济时事新闻与实际问题融入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运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网络平台技术,了解经济学前沿动态,进行个性化学习,以此弥补班级授课中个性化教学的不足。
(二)科学研究
科研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能够独立从事本学科科研或高层次实务工作的能力。学生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析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熟练掌握专业方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加强科学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路径与借鉴。
高校应为科研育人搭建平台,营造学术创新氛围。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科研育人活动,如通过邀请国内外经济学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给学生创造与专家面对面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通过举办经济学学术会议,甚至是学生专场论坛,鼓励学生向会议举办方积极投稿,争取在分论坛,甚至主会场宣读学术成果的机会,提高学术自信;为科研育人提供经费支持,鼓励学生参加线上线下各类学术会议与交流,以及时了解前沿学术理论与学术思想,提高学生学术素养。
(三)实践教学
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学专业理论型人才,还需要实践创新型人才。实践创新型人才,就是要以创新的心智,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储备应用于问题分析并提供对策,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价值。2022年4月,习*平总*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深切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11],鼓励学生在求学期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能力。
高校应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各高校需要加大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产学研的力度,通过丰富实践教学内容、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针对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与实践训练计划,教育主管部门要鼓励本科生、研究生积极申报实践创新项目,通过实践创新的激励与经费支持,助推经济学专业本硕学生提高实践创新本领。高校要创新暑期社会实践形式,结合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暑期实践活动[12],将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相结合,提升理论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高校要鼓励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激发大学生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
四、本硕创新型人才联动培养模式
从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都强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两者只有在一个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系统中,才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校从组织机构联动、资源平台联动、培养方案联动、导师指导联动四方面探索经济学专业本硕创新型人才联动培养模式。
(一)组织机构联动
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两大受教育主体,当前高校的二级管理体制中,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团委等是本硕学生教育教学的培养机构。学校教育最核心的部分是课堂教育,承载本科课堂教学的教务处与承载研究生课堂教学的研究生院两部门应加强联动,举办教师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将任务驱动、学生互动参与及评价多样化等作为大赛考查重点,旨在以教学设计提高本硕学生独立思考、沟通合作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江苏“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经济学专业TMPP教学团队组织教师创新教学设计,以本硕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教学成果多次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
科研处与学生处联动推进本硕学生的科研创新。科研处可通过政策倾斜、激励机制,鼓励科研团队吸纳优秀本硕学生参加国家级项目,带领指导本硕学生一起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修改与投稿。学生处应在本硕学生奖学金细则中增加学术成果所占比重,鼓舞更多本硕学生投入科研探索,提高本硕学生学术素养、思辨思维及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江苏“青蓝工程”科研团队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效应团队吸纳优秀本硕学生加入、参与国家级项目研究,经济学专业本硕学生在高级别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多篇本科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获省级优秀奖,本科生考研、硕士研究生考博率也得到明显提高。
(二)资源平台联动
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与企事业社会平台资源的合力支撑。我校经济监督研究中心及校级平台泽尔腾实验室、区块链实验室等,在经济学专业本硕学生科学研究和课堂学习的互动融合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模型分析方法论指导,还能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我校长期举办的润智研究生学术论坛以硕士研究生分享交流讨论为主,同时邀请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参与交流,以便提高经济学专业本硕创新型人才的思辨思维与交流互动能力。学校还鼓励学生“走出去”,即参加行业学会、高校及科研院所举办的各类经济学学术论坛,宣读个人科研成果,学生多项科研成果获论坛奖项。
我校加强产学研合作,本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江苏省产业教授、校聘实践导师通过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为研究生提供预研课题,实习单位行业导师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平台为本科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高校作为本硕学生教育教学载体,发挥校内校外平台的多方联动优势,鼓励有意向的本科生参与研究生的预研课题,共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同时,推荐预研课题成果参加各类创新创意创业比赛,本硕学生的多项成果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江苏省高校经济学综合博弈实验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
(三)培养方案联动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培养的根本依据。高校要联动修订经济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尤其在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成绩评定等内容修订环节,要考虑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培养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以培养出能运用经济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创新思维,针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提出有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建议的创新型人才。对此,教学大纲要注重以下内容的设计。一是在教学目标设定环节,要求学生能运用最新的数理模型、实证研究方法思考并解释现实经济问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人素养,激发其学术研究热情。二是在教学方式设计环节,增加课堂研讨时间,要求学生对课堂中教师给出的相关案例进行随堂讨论,课后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提前查阅资料,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鼓励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坚持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教师的观点进行质疑。三是在成绩评定中,提高课堂讨论、演讲、课外交流在总成绩中的占比。我校“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优质课程,通过教学大纲的精心设计与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切实提高了经济学专业本硕学生的思辨能力、沟通合作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本硕导师联动
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导师制基础上,落实本科生导师制,采用“导师组联合培养模式”,发挥导师、导师组在本硕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学习、科研实践和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培养本硕学生敢于提问的质疑精神与学术创新意识。一方面,我校经济学科获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提名奖的理论经济学及开放经济研究两个导师团队,整合经济学科各专业导师及导师组力量,组织经济学科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定期召开导师组研讨会,以研究生汇报近期学术探索创新成果及个人思考为主,以导师组导师点评为辅,培养研究生问题意识和学术创新的品质,激发本科生勇于向研究生及导师提问、质疑的勇气。另一方面,我校发扬本硕学生“传帮带”传统。硕士研究生通过担任本科专业课程的助教,协助导师完成本科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学生答疑等工作,锻炼专业实践创新与组织协调、沟通合作能力。本科生通过参与导师及硕士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为个人未来就业与升学做好知识与能力储备。实践证明,经济学不同层次、不同年级有梯度的本硕学生团队的分工协作、老带新做法,促进了本硕学生的专业素养、学术创新及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
总之,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阶段,我校在经济学本硕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探索组织机构、资源平台、培养方案、导师指导的联动培养路径,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科学研究、实践创新能力,这保障了经济学专业本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人工智能发展驶入快车道任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是关键[EB/OL].(2024-03-17)[2024-04-20].
[2]习*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EB/OL].(2021-03-15)[2024-04-20].
[3]习*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4-20].
[4]吴建国,崔荣臻,毕颖.地方建筑类高校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4,33(3):56-61.
[5]瞿振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变革[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4(2):5-13.
[6]田原,王凡,田建国.创新观念与创新人才培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112-113.
[7]崔益虎.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模式探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1-4.
[8]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57,65,90.
[9]魏江.主编的话重塑财经学科[J].财经论丛,2024(3):3-4.
[10]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EB/OL].(2016-10-19)[2024-04-20].
[11]习*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2024-04-20].
[12]周家伦.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J].求是,2005(17):4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