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认识与思考论文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认识与思考论文

1

2025-07-02 17:11:1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教师应树立单元整体意识,聚焦语文要素,深度研读教材,精准教学目标;聚焦方法习得,合理取舍内容,精练教学流程;聚焦迁移运用,开展语文实践,精当随课微写,努力促进学生语言素养与习作能力双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围绕“用心观察”主题,精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这些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应树立单元整体意识,聚焦语文要素,深度研读教材,精准教学目标;聚焦方法习得,合理取舍内容,精练教学流程;聚焦迁移运用,开展语文实践,精当随课微写,努力促进学生语言素养与习作能力双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整体教学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也是统编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围绕单元主题“用心观察”,精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意在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


  那么,作为一个完整的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呢?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分享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聚焦语文要素,精准教学目标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既是独立的文本存在,更有其独特的功能定位,以服务习作指导为主要目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基于此,教师应树立单元整体教学意识,聚焦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深度研读教材,把握文本写作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结合单元习作要求,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一)研读文本特点,明晰教学价值


  两篇文章语言浅近朴素,写法各有特质,都凸显了观察的重要性,隐含了观察的多维角度与多元方法,可谓匠心独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彼此强化,促使学生的学习产生累积效应。


  1.文本内容源于观察


  两篇文章描写的都是动植物和场景,均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用心观察,且充满了童真童趣。《搭船的鸟》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我”去乡下的路上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金色的草地》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通过长时间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贴近儿童生活的文本内容,能够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也易于激发儿童的情感共鸣。

  2.表达方法各有特质


  同为观察所得,《搭船的鸟》侧重于翠鸟外貌和捕鱼动作的描写,《金色的草地》则按照时间的顺序描写草地的变化。两篇文章融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的观察方法,言语活泼灵动,描写细致入微,读来如身临其境般,易于学生在阅读中体验观察带来的好处。


  (二)研读习作要求,明晰教学目标


  在习作单元意识的引领下,要统筹兼顾课文特质与习作要求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两篇文章的借鉴与模仿功能,助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写作能力的提升。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瞄准靶心,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只有留心观察才能细致描写,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意识与养成;结合课后练习和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指导学生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提前积累素材,并在课堂上仿照片段大胆练习,为成功完成本单元的整篇习作夯实基础。


  二、聚焦方法习得,精练教学流程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应区分于其他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聚焦学生写作方法的习得,兼顾阅读与表达的训练,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精练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中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一)发现生活之美,感悟观察的好处


  本单元的篇章页引用了法国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足以说明观察的重要性。两篇精读课文虽然观察对象不同,但都表现了自然界的五彩缤纷与美好和谐。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罗丹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组织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开展“寻美之旅”——发现文本中描述的与众不同的“美”的存在。《搭船的鸟》共描写了三处美的景象,学生不难发现翠鸟的外形美与捕鱼动作敏捷之美,却很容易忽视“我”观察雨天船上的场景:“天下着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在寻常人眼中,也许滴答的小雨带来的是沉闷寂寞的感觉,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另一番意境之美。《金色的草地》一文再现了乡村草地上的三个美好的场景:蒲公英盛开时的金色草地;“我”和弟弟游戏时的快乐园地;同一天的不同时段颜色多变的可爱草地。行文思路清晰,看似普通却独具特色的草地跃然呈现。


  两位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生活之美的呢?应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并归纳,进而感知留心观察的好处。两位作者都是有心之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一般人习以为常的普通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了丰富生动的情节:滴答雨声如此美妙,“搭船”小鸟如此灵动,人与自然如此和谐;草地如此多变,蒲公英如此有趣,大自然如此神奇……如此引导,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又于悄然无痕中促使学生感悟到观察带来的乐趣,从而获得启发,增强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二)品读语言之精,体会观察的细致


  两篇精读课文文质兼美,平实却不乏生动的语言中呈现的是色彩鲜艳的画面,轻松活泼的生活,奇特有趣的变化,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忍俊不禁,沉浸在充满童趣的优美意境中。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品读语言文字之美,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进一步领悟表达的生动,体会观察的细致。


  1.品读《搭船的鸟》,引发情感共鸣


  题目中一个“搭”字,不仅点明了这是一只充满灵性的鸟儿,也说明了小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在骤雨初歇的氛围里,颜色鲜亮的翠鸟出场了。翠鸟的外貌美在何处呢?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翠鸟,也就没有直观感受。采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既有视觉冲击,又有文字体悟。先出示翠鸟的图片,从学生清亮的眼神、惊喜的笑容中足以看出他们被翠鸟亮丽的外形深深吸引了,纷纷用自己的语言夸赞。自然,学生的表达没有课文的语言凝练精美。随即指导学生在文中准确找出相关句子,启发他们发现:文中描写翠鸟外貌的句子虽只有短短两句话,却用“彩色的小鸟”“翠绿的羽毛”“翅膀带一点蓝色”“红色的长嘴”“比鹦鹉还漂亮”等极简的词语勾画出翠鸟独特的鲜艳色彩。以图文对照进行朗读,翠鸟引人注目的外貌和简洁生动的文字自会深入学生内心。


  作者描写翠鸟的外貌美丽言简义丰,描写翠鸟的动作敏捷同样传神灵动。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品读,充分感受翠鸟从停栖的静默转为倏忽之间的飞动、捕食,充满瞬息万变的动感: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先引导学生阅读圈画,找出并抓住“冲”“飞”“衔”“站”“吞”等几个动词,体会翠鸟一系列动作的连贯与敏捷,再抓住“一下子”“没一会儿”“一条”“一口”等几个“一”,体会翠鸟一系列动作的轻松与迅捷。如果说静态的语言文字对学生的感染力还不够,可适时补充动态的画面,让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播放翠鸟捕鱼的视频,进而强化学生感知。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生动的画面,再读精彩的片段,教师可以追问:作者为什么能描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体会到没有作者细致的观察,就没有文中精彩的语言,也没有如临其境的情景再现。


  2.品读《金色的草地》,领悟细致入微


  从第四自然段中的句子“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美有趣的蒲公英”入手,一点突破,引导学生聚焦“可爱、有趣”细细品味。首先,品读第一二自然段,抓住“我”和弟弟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草地上的蒲公英给“我”和弟弟带来的自由自在的童年快乐:“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系列细腻的描写充满了画面感,读着读着,一切情景仿佛就出现在眼前;联系生活,自己仿佛就成了故事里的兄弟俩。接着,品读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再次走近并不引人注目却有趣的蒲公英。蒲公英仿佛会魔法,它的花瓣居然“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能在“早上、中午、傍晚”三个时段依次“合拢、开放、合拢”,草地的色彩也随之发生奇妙的变化。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并分享:你觉得蒲公英的花张开、合拢时分别像什么呢?当“我”发现了草地、蒲公英的秘密后,会如何迫不及待地告诉弟弟呢?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至此,学生增强了阅读体验。持续的细致观察、精巧的遣词用句,既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又进一步促使学生明白了留心观察时抓特点,有顺序,做到细致入微,有助于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三)对比写法之妙,学习观察的多元


  两篇精读课文都强化语文要素的训练,指向观察方法的习得,在观察目的、观察角度、描写内容等方面各有侧重。应引导学生对比写法之妙,学习观察的多元角度与多元方法。


  1.不同的观察方法


  两篇精读课文的观察目的不同,采用的观察方法也有所差异。《搭船的鸟》通过重点观察法,着重描写了翠鸟的外貌美和动作美。翠鸟美丽的外貌给作者带来了惊喜与好奇,而翠鸟轻快敏捷的动作则给作者平常的旅途增添了快乐与难忘。这两种美一静一动,在字里行间彰显无遗。《金色的草地》则运用解剖观察法,描写蒲公英一天之内“早上、中午、傍晚”三个不同时间的变化。寻常的草地上因为有了蒲公英,带给了兄弟俩童年的快乐,还带来了神奇有趣的发现。


  2.不同的观察层次


  两篇精读课文观察的点、观察的角度有所区分。《搭船的鸟》既有静态的翠鸟色彩的观察,也有动态的翠鸟捕食的观察;《金色的草地》则为留意蒲公英的变化,属于动态观察。同为动态观察,两者之间是否有差异呢?引导学生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比较:《搭船的鸟》一文中,作者观察时在船舱,而鸟却在船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金色的草地》一文中,作者则通过近距离观察发现了蒲公英花朵张开、合拢时的不同变化,也给草地带来了色彩的变化。由此可见,两个作者观察时距离远近不一,了解到的情况也截然不同。


  3.不同的内容描写


  本单元的习作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鼓励学生“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两篇精读课文也作了精心示范,描写时也注入了个人情感,读来更具温度和感染力。《搭船的鸟》描写的事物是翠鸟,聚焦色彩,抓特点,写样子;描写的场景是翠鸟捕鱼,聚焦敏捷,抓动作,写过程。全文在淡然之中营造的是一份独特的美。《金色的草地》描写的事物是草地,抓变化,写颜色;描写的场景是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抓动作语言等,写快乐。语言流畅、朴素清新之余,一种纯真明净的童趣扑面而来。

deabef205265f64d3644441f51c1661.png

  三、聚焦迁移运用,精当随课微写


  阅读是“吸收”的过程,随课微写作则是“倾吐”的过程。通过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学生丰富了情感体验,习得了相应的观察与写作方法,进而随堂实践,精当随课微写,有助于习作能力的培养。


  (一)借鉴模仿,激发动力


  两篇精读课文中运用到的观察方法,学生模仿起来比较容易。如,学习《搭船的鸟》关于翠鸟捕鱼的内容,聚焦动作分解,播放小狗吃香肠的视频。视频中的泰迪狗是学生熟悉的小动物,它为了吃到柜子上的香肠,是怎么做的呢?都有哪些动作呢?学生兴趣盎然,仔细观察,大胆交流,很快碰撞出准确的动作词语。教师要抓住契机,鼓励学生借鉴仿练,一气呵成。教师注重评价激励,让学生感受仿写带来的成就感。趁热打铁,带领学生细致观察小狗的外形特点并简洁描述。内容契合,要求恰当,仿练即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小狗的可爱,童心的可贵,都跃然纸上。


  (二)细致观察,有所侧重


  结合《金色的草地》的课后练习“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事物是变化着的。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被触碰后会‘害羞’地低下头……”有意识训练学生留心观察、细心记录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拓展思路,交流事物变化无处不在。如学生非常熟悉的月亮一月之内的外形变化,四季交替带来的气温反差等。设计可操作的观察记录单,鼓励学生根据选择的不同事物、不同场景,留心细致地观察,有目的、有顺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在语文实践中体验细致观察的乐趣,渐进培养多维度、多元化细致观察的能力。并将观察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及时、完整、真实地记录,并和同学交流分享,进而积累一定的素材,为单元习作做好储备。


  综上,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有明确的教学指向,有明晰的习作训练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托习作单元序列,把握语文要素,聚焦习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精心教学设计,重视扎实训练,促进学生提升言语素养,提升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丽娟.“精读课文”与“习作例文”的教学差异[J].江苏教育,2019(33):12-14.


  [2]尹华.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策略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