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借助民间美术资源对高中美术课程进行优化论文

2025-07-02 16:32:0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教师开展高中美术教学活动时,要重视民间美术资源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际意义,分析高中美术课程教学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此实现高中美术课程的优化和完善,并达到提升高中美术课程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摘要]基于课程改革背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属于重要教学方向,也成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开展高中美术教学活动时,要重视民间美术资源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际意义,分析高中美术课程教学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此实现高中美术课程的优化和完善,并达到提升高中美术课程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民间美术资源,高中美术课程,审美能力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明确高中美术课程目标,要求教师通过美术教学课堂,鼓励学生深入感受、体验、参与美术学习活动,以此体验美术学习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念,并为不同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发展平台。鉴于此教学目标,教师应将新课程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并加强日常生活和高中课程之间的联系。
一、借助民间美术资源优化高中美术课程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的美术课程教材内容共包括5个系列、9个板块,但内容有限,无法充分体现其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高中美术课程,有利于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美术资源的理解程度,以此改善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现状。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兴趣
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核心,结合学生接触的民间美术资源,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使学生可以主动联系实际生活和民间美术资源,以此形成学习自主意识。学生从了解民间美术资源出发,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并进行汇报、展示和分享,有利于形成深入民间艺术资源的动力,并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根据新课标内容指示,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带动学生提升美术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借助民间美术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更丰富的文化内容,以此感受美术资源的魅力。一方面,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提升审美能力,提高探究水平,符合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学生接触民间美术资源,可深刻感受美术资源的表现力,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意,进一步升级高中美术教学价值。
二、高中美术课程教学问题
(一)缺乏丰富教学内容
面对教学内容不丰富的现状,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容易形成片面的认识,从而限制了教学的发展,难以改善教学现状。教师若无法创新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体验将受到影响,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重视程度下降,不愿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美术教学活动也无法发挥良好的教学作用,难以实现美术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存在单一性和片面性问题,导致学生缺乏课程学习兴趣,无法真正投入学习活动,进一步影响美术教学活动的质量。学生美术基础水平较低,面对难度较大的美术内容时,学习动力减弱,逐渐失去信心,从而降低了美术学习水平。
(三)学生缺乏传承意识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开始转变,但他们仍缺乏传承意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也未能主动保护和传承。这限制了教育深层次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未能充分承担教育责任,缺乏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无法引导学生形成相关意识,不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四)学生缺乏核心素养
受限于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所涵盖的内容,学生们在美术核心素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他们无法自主具备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逐渐失去了对美术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无疑会导致他们的学习质量逐渐下降。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重要性,而是选择直接为学生提供答案。当学生们得知答案后,由于缺乏对思考过程的了解,他们难以形成真正的鉴赏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剥夺了学生们自主分析的机会,也使他们对美术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变得肤浅,无法深入到作品的内在意义,制约了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借助民间美术资源优化高中美术课程的方法
(一)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教师应用民间美术资源丰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了解更多与美术学科相关的资源,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了解范围。学生接受教师提供的民间美术资源,于课程知识和资源之间建立直接桥梁,以此形成形象、直观的课程内容,并逐步加深对美术资源的理解程度。教师引入直接感知教学方法,带领学生直接感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民间美术资源,并保证他们可以获得直观的感受。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民间美术资源视频、实物,拓展学习范围,直接通过资源获取更多美术知识,形成深入学习体验,以此达到感性的认知。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9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主要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丰富多彩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分析民间美术艺术特征与习俗之间的关系。为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教师引入民间美术资源,如剪纸、年画、皮影、刺绣、玩具等。课前,安排学生搜集与剪纸、年画、皮影、刺绣、玩具等民间艺术形式相关的内容,如图片、视频等。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搜集与民间美术作品相关的资料,提前对美术作品形成认知。课上,教师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提出问题:“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民间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民间美术的基本定义。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鹤与龟》皮影表演,引领他们分析皮影的发源地,总结皮影戏的艺术特色,掌握皮影戏的起源,从而加深对皮影戏的理解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搜集与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相关的影视资料,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资料内容:一方面,形成更多见解;另一方面,发现民间美术的魅力,积极学习民间美术知识。
通过丰富的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对美术课程内容形成一定认知,学会搜集与美术课程内容相关的民间美术资源,以此提升综合美术学习水平。教师为学生展示更多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活动,逐渐积累更多教学经验,逐渐提升课程质量。
(二)创设课程探究平台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这说明了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课程探究平台,实现最优课堂教学目标,以此达到促进教学进步的目的。同时,使学生进入探究活动,注重深层次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体现深入教学的价值。教师注重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组织探究性活动,帮助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问题解决水平。学生基于课程探究平台,深入分析深层次问题,联系美术课程知识,积极探究学习内容和民间美术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借助美术资源形成深入学习意识,有利于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人教版选修五第15课《花灯工艺》,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掌握花灯制作技巧,若教师仅向学生传授简单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学生往往会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搭建探究平台,组织学生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方法掌握、总结花灯制作工艺。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准备剪刀、铅笔、画笔、颜料、订书机、锥针、截切板、直尺和胶水,按照画稿、绘制图案、上色、连接五边形、收边整形的操作过程完成整个制作任务。但部分学生发现尽管自己基于具体流程完成了制作任务,但还存在花灯不稳固等问题,无法得到稳定的花灯。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上述问题,自主形成探究小组,并基于探究平台和操作,探索改善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发现画稿是基础工作,需要得到重视,应该得到清晰的画稿,才可以保证后续操作任务得到顺利完成。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请教家中有制作花灯经验的长辈,询问他们关于制作花灯的方法,并将制作方法整合为具体教程,以此方便其他学生观看和学习,并实现共同进步。借助花灯制作活动,学生与家中的长辈形成积极交流的关系,不仅掌握了更多花灯工艺,还拉近了自己与长辈之间的距离,以此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结合探究活动,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熟练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利用民间美术资源,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程度,以此实现课堂最优学习目标。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带领学生理解探究性问题,引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发现深层次的学习难题,有利于改善美术教学现状。
(三)实现语言传递信息
语言是一种直接的表达工具,以获取和传递信息为主,教师借助语言实现信息传递目标,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美术课程内容与民间资源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此激发他们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热情。学生通过了解美术民间资源,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进一步体会美术学习的内涵和价值,愿意主动参与美术课堂活动,形成合作意识,提升问题研究能力。教师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讲解与美术相关的民间资源知识,积极锻炼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使他们愿意结合民间资源知识感悟美术学习内容。
例如,人教版选修五第6课《草编工艺》,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传承民间艺人的心血。教师将草编的基本编制方法视为一个故事,为学生讲解。学生经过教师的讲述,积极学习搓绳、编辫的技巧,逐步形成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以此形成认真的做事态度,形成创新意识。同时,学生将掌握的草编工艺与其他朋友和长辈分享,长辈也与他们分享自己学习的草编工艺,他们再将学习的草编工艺向其他同学展示。通过良性循环,学生逐渐掌握越来越多的草编工艺,不仅丰富学习内容,还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教师组织民间美术资源语言传递活动,邀请经验丰富的草编工艺工作者进入课堂,为学生讲解更多关于草编工艺的知识,如选择质地有韧性的草叶、主脉在5cm长度的地方叶片分离等,一边叙述制作过程,一边演示制作步骤。学生积极向草编工艺工作者学习,与其形成现场交流,得到更多关于草编工艺的信息,以此提升草编水平,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应用语言传递与美术相关的民间资源知识,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鼓励他们将自己了解的民间资源知识向其他长辈或朋友叙述,以此达到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学生形成主动传播民间资源知识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知识传播习惯,有利于实现对知识的感性认知,对美术知识拥有自己的感知和认知。
(四)组织课程欣赏活动
教师以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水平为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将美术教学活动落到实处的目的。同时,积极组织课程欣赏活动,逐步带领学生增强美术鉴赏能力,使他们对美术作品拥有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学习动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欣赏活动,一方面,与同伴积极交流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看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结论,以此形成完整的见解;另一方面,面对教师的提问,抓紧课程知识与民间资源之间的联系,做好欣赏美的学习活动。同时,形成鉴赏能力后,从欣赏美转移到应用美,学会应用鉴赏能力,形成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为美术作品赋予思想感情,体现美术作品的深意。
例如,人教版选修五第16课《风筝工艺》,为让学生掌握风筝制作工艺,教师可以组织风筝欣赏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并借助鉴赏能力加深对风筝制作工艺的理解程度。组织风筝欣赏活动,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风筝工艺,以小组形式制作风筝。完成风筝制作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所有风筝作品,并对它们进行评价。学生结合掌握的风筝工艺知识,积极发表意见,说明自己对于风筝作品的看法,指出其优缺点。教师进行总结后,展示民间师傅制作的风筝作品,学生对比民间的风筝制作工艺,对风筝制作工艺形成独特想法,并对风筝作品进行完善,以此得到完整的民间风筝作品。教师要求学生对制作风筝的过程进行优化和叙述,利用书写的方法整合民间风筝制作技巧,说明自己的制作感受和感悟。
这样,通过教师组织的课程欣赏活动,学生学会评价美术作品,鉴赏能力得到提升,核心素养水平得到提高,符合美术教学理念,增强美术学习效果,有利于促进美术课程教学进步。教师带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也引导他们陶冶情操,促进他们向往美好的思想感情,形成民间美术情感反应。
综上,将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拓展美术教学范围的目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引领学生尊重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符合新课程标准,满足促进教学进步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秦承亮.民间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学苑教育,2023(18):94-96.
[2]张一凡,李大琪.民间美术资源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应用策略[J].艺术大观,2023(18):121-123.
[3]王彩琴.民间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智力,2023(8):60-62+82.
[4]曹正芳.传承文化,感受魅力——浅谈民间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20(31):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