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任务群视域下的习作教学转型研究论文

任务群视域下的习作教学转型研究论文

4

2025-07-02 14:26:3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为例,对习作任务群的打造、实施及评价转型展开实践研究。教师应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依托现有教材打造并落实习作任务群,实现习作教学的生活化转型和高效化转型,并展示任务群成果,实现习作教学的真实化转型。

  摘要:本文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为例,对习作任务群的打造、实施及评价转型展开实践研究。教师应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依托现有教材打造并落实习作任务群,实现习作教学的生活化转型和高效化转型,并展示任务群成果,实现习作教学的真实化转型。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任务群,教学转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在现行教材背景下,教师要系统研读教材,将单元习作设计为单元核心任务来组建习作任务群,提炼习作主题,并围绕主题设计习作任务,使习作教学实现生活化、高效化、真实化转型。


  一、打造习作任务群,实现习作教学生活化转型


  生活是打造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习作任务群的设计更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以问题情境为前提条件,在课堂和生活之间建立联结,并从中提炼出适合的学习主题。教师基于真实学情统筹设计教学内容,将习作教学不露痕迹地嵌入学生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亲历学习的过程,由此实现习作教学的生活化转型。


  1.研读教材,厘清板块逻辑


  在创设习作学习任务群前,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分析本单元习作资源的编排特点,厘清各板块之间的内在逻辑。本单元以“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密切。在这一主题下,教材分别编排了“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两个板块的学习内容。这两个板块之间是“唤醒”与“表达”的关系。通过“回忆往事”这个板块的学习,可以唤醒学生对小学六年生活中重要往事的回忆,而回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学校、教师、同学的感情,从而为“依依惜别”板块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两者之间构成了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学习逻辑。同时,“依依惜别”板块还是“回忆往事”板块的情感升华。在“依依惜别”板块中,教材要求学生写毕业联欢会策划书并举办毕业联欢会,前者是思路,后者是行动,两者之间是知行合一的关系。“依依惜别”板块还要求学生“给老师或同学写一封信”,这是在“回忆往事”基础上的情感喷发。“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虽为两大板块,却又相互融合,可以视为同一逻辑任务。


  通过上述分析,教师明晰了单元内各学习板块的逻辑关系,由此再创设习作任务群,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迁移和内化,助力他们升华情感表达,进而提升习作实践的质效。


  2.关联生活,建习作任务群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而真实的情境又源于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需求。在创设习作任务群时,教师一定要做好“真”字的文章,创设真情境,设计真任务,展示真成果。


  从本单元的习作要素“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划书”可知,本单元习作的主要任务是“写策划书”,而“活动建议”中的“举办毕业联欢会”既是一个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写策划书的驱动力。根据教材提供的这些习作资源,教师可以创设以“我的毕业联欢我做主”为主题的习作任务群,面向全体毕业班的学生征集“最优毕业联欢策划书”。在这一核心任务之下,再设计多个相互关联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下又可以具体设计相关习作实践活动,以此促进习作任务有效落实。


  有了任务群架构,学生对整个习作活动了然于胸,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积累写策划书的素材、方法,从而写出规范、符合要求的毕业联欢会活动策划书。


  二、落实习作任务群,实现习作教学高效化转型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站在课堂的中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指导者,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可以通过整合学习资源、搭建学习支架等策略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助力学生开展优质高效的学习。


  1.优化重组,使活动周密有序


  本单元的习作资源丰富,不仅每个板块都有活动建议,还编排了不少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这些习作资源优化重组,使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加周密有序,实现“读中写、做中写,想清楚、写明白”的既定目标。单元内两大板块内容共编排了五项学习活动,这五项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对此,教师要将这五项活动视为一个大任务中连续的五项小活动,形成一条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制作成长纪念册、举办毕业联欢会、写信的“活动链”,将习作练习贯穿其中。


  这就需要将五项活动融入以“难忘小学生活”的毕业联欢会中。教师可以以联欢会为展示平台,以节目为展示形式,引导学生分享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欣赏成长纪念册,互写毕业赠言,互赠书信。学生自己策划毕业联欢会,自主组织联欢会,各项活动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多元习作,从而提升习作素养。


  2.搭建支架,使困难迎刃而解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组织活动的能力与经验,但是策划一项完整的活动并形成活动策划书,对他们而言依然是一个不小挑战。为助力学生挑战成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习作支架,帮助其保质保量地完成习作任务。


  ①借助范文支架,明晰表达特点


  什么是毕业联欢策划书?教材在105页提供了直观的范文支架,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地知晓其样态,包括格式、内容、要求和特点。策划书通常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有明确的要素,如“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分工”等,并且文字表达简洁。为让学生对策划书有更全面的认知,教师还可以从课外引入较优质的活动策划书,供学生学习、模仿,助力他们写出既规范又充满创意的毕业联欢会策划书。


  ②借助问题支架,突破习作重点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善于激发他们提问的欲望,并以问题为支架,助力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从而形成学习成果。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以驱动性问题为支架,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如以“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毕业联欢会别具一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驱动,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同时又适时将教材中的资料、创意等进行统整,开展教学。


  其次,以追问为支架,助力学生突破写作重难点。在策划毕业联欢会这项活动中,重点是“联欢会的活动流程要一清二楚”“每个活动环节的分工、职责都要明确”,这样才能确保联欢会顺利、高效地进行,避免出现乱糟糟、不知所措的局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两大活动重点进行一系列追问,如“活动中有哪些具体的任务”“需要设置哪些服务岗位”“这些岗位的职责是什么”“安排哪些人负责这些岗位比较合适”等。这样深入、细致的追问正是学生语用表达的生长点,是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关键所在。


  最后,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各抒己见的创意表达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设想,展现策划书的个性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表达,让学生围绕“什么岗位”“由谁负责”“需要完成哪些工作”“人选是否合适”“过程是否周密”等问题进行质疑,由策划者做出回答。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使策划书逐步完善。这样的互动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相互学习、借鉴,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③借助图表支架,实现思维可视


  将图表支架引入策划书中,不仅能丰富策划书的表达形式,同时还能清晰地呈现策划者的思维路径。


  例如,在任务一“毕业联欢我知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图来归纳整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根据统计结果来确定采用哪些意见和建议。教材在“制作成长纪念册”这一活动中提供了一幅数形图,引导学生将难忘的成长记忆进行收集和整理。受此启发,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绘制时间轴、胶卷图、列车图等,将难忘的成长记忆进行梳理和归类,使学生对此形成更清晰的认知。


  再如,在任务二“学写策划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策划书中附上“联欢会节目单”“工作人员职责及分工”“联欢会会场布置图”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图表支架清晰、简洁地表达出来。


  三、展示任务群成果,实现习作教学真实化转型


  衡量策划书优劣的最佳途径是让它经历实践的检验,看策划书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在本次习作评价中,教师通过策划书评审、展评、完善等环节,赋予学习成果“真实性”。


  1.设计评价指标,助力评价量化


  在学习成果展评这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搭建适合的展评交流平台,提供可供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针对六年级学情,评价指标也可以由学生商讨拟定),让各个学习小组展示策划书,阐述其策划理念及特点。评审团可以由教师、学生、家长等组成,大家对照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对策划书本身及现场展示、答辩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再汇总评价结果,评选出“最优策划书”。然后,由小组长召集全体组员根据评审团的反馈意见,修改和完善本小组的策划书。最后,修改好的策划书在毕业联欢会的会场正式展出,供大家学习观摩。

8b259333a4f95f9863d28fa32e12386.png

  2.展示学习成果,助推评价深化


  策划书展示的真正意义并非书面材料的展示,而是在策划书统筹下的活动展示。也就是说,毕业联欢会的现场活动才是策划书的真实展示平台。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毕业联欢会活动的开展来检验本小组的策划书是否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教师还可以在联欢会活动结束后,将各学习小组的“主创”(一般为组长)召集到一起,进行活动情况访谈。为了避免访谈的盲目性,教师可以提早拟好访谈问题,在访谈前就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小组商量、讨论的时间。


       这种评价形式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拓展评价的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策划水平、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元认知能力和习作能力的共同发展,由此推动课堂习作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参考文献


  [1]胡箭慧.打造单元习作任务群,实现习作教学的三重转化[J].教学月刊(小学版),2024(1):52-56.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