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究论文

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究论文

2

2025-06-24 17:33:5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化意识是英语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之一。阅读教学是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工具。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育效果不佳。其影响因素有四:教师的文化素养、课程的文化环境、语言的文化差异、教学的评价方式。

  [摘要]文化意识是英语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之一。阅读教学是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工具。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育效果不佳。其影响因素有四:教师的文化素养、课程的文化环境、语言的文化差异、教学的评价方式。围绕这四大原因,教师应进行“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究”研究,对症下药,总结相应的教学策略。基于此,本文将从教师的文化素养、课程的文化环境、语言的文化差异、教学的评价方式这四方面入手,详细论述研究成果,希望改进传统阅读教学不足,切实地让学生形成文化意识。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文化意识,教学策略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印发,新一轮的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正式开启。新课标将核心素养作为英语学科的教学统领,明确了新时代的英语教学方向。英语核心素养有四大表现,其中之一就是文化意识。所以,教师应以文化意识为导向,着力实施阅读教学,促使学生们在理解语篇、获取知识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文化认知,形成文化意识。


  一、增强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影响文化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部分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不知道讲哪些文化内容,不知道如何讲文化内容,影响了学生发展文化意识。对此,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日常时机,采用适宜的方式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一)纠正学科的理解偏差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真正理解培育文化意识的时代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其过度重视知识性内容,忽视中外文化内容,导致文化意识培育效果不佳。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其需意识到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离不开文化意识。所以,教师要纠正学科理解偏差,高度重视文化意识培育。之后,教师要以阅读教学为依托,挖掘中外文化内容,利用适宜的方式将其传递给学生们,使他们获取丰富的文化储备,建构良好的文化认知,尤其是了解中外文化差异,由此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二)拓宽文化学习的途径


  提升文化素养,离不开教师自己的努力。教师要把握日常时机,拓宽文化学习途径,借此储备丰富的文化内容,增强文化意识,发展文化素养。


  例如,现下有很多专注于英语教育的公众号。教师要在终身学习意识的指引下,利用日常时间,以公众号为平台,阅读英文外刊、观看英文电影等,借此获取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并慢慢地理解英语文化,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


  (三)挖掘丰富的文化素材


  挖掘文化素材,是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实践表现。在文化素养不强的情况下,教师缺少文化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课堂上缺少文化“踪迹”。学生因此难以获取文化知识,建立文化认知,形成文化意识。所以,教师要挖掘丰富的文化素材,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做好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准备工作。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材料。教材每个单元中的文化素材,是学生接触文化的最直接的材料。教师要以教材为入手点,挖掘文化素材。按照种类、文化因素和所在单元,教师研读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为例,总结了文化素材(见表1):


  在阅读课堂上,教师立足不同的语篇,采用适宜方式融入文化因素,使学生们理解文化内容,夯实形成文化意识的基础。

c73d4930fa51fa0bc775fc074f1ae65.png

  二、营造课程的文化环境


  文化意识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环境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之一。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环境之于学生的影响,很少营造文化环境,影响了学生形成文化意识。当下,在实施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把握课内、课外时机,利用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使学生沉浸其中,受到文化滋养。


  (一)营造课堂文化环境


  营造课堂文化环境是指以英语阅读课堂为依托,以语篇为基础,以文化因素为抓手,应用适宜手段展现文化资源,营造文化环境。在如此环境中,学生会与文化内容互动,尤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究,获取文化知识,建构文化认知。长此以往,学生会慢慢地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例如,牛津译林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Unit 5 Let's celebrate!”设置了语篇:Halloween。该语篇介绍了万圣节的传统习俗。在课前阶段,教师登录网站,搜集与万圣节有关的视频,认真加工,制作出微课。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微课。一个个穿着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的“鬼怪”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学生们因此进入真实的场景中。在此之际,教师介绍万圣节。如:“在一开始,万圣节是为了祭祀亡魂。为了避免恶灵的干扰,人们会用食物来祭拜祖灵和善灵,祈求平安地度过严冬。在这一天,当地的小孩会穿上动物造型的衣服,戴上可怕的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学生们通过听、看,初步了解了万圣节的来源及其习俗。同时,不少学生因此对万圣节产生兴趣。教师则带领学生们进入语篇,探寻其他内容,借此进一步地了解万圣节。


  良好的文化环境,既可以使学生们建构文化认知,还可以使学生们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推动文化学习活动发展。同时,学生们也会在如此环境的熏陶下,慢慢地形成文化意识。


  (二)营造课外文化环境


  营造课外文化环境是指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组织多样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大都具有趣味性,可以调动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会借助阅读、角色扮演等,获取丰富的中外文化内容,便于形成文化意识。


  例如,在课后服务期间,教师组织了阅读活动。以牛津译林版教科书八年级下册“Unit 2 Travelling”为例,在课堂上,学生们阅读了语篇:A trip to HongKong,了解了香港迪士尼的基本情况。为使学生们更全面地了解香港,教师在课后阶段,以历史地理、生活方式、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类别为依据,登录网站,搜集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并加以整理,制作出图文结合的小报。在进行英语课后服务时,教师为每个学生发放英文小报。生动、趣味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们产生兴趣。大部分学生主动阅读小报。尤其,在阅读时,他们自发地迁移文化认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认识香港。在学生们阅读后,教师组织交流活动,鼓励他们畅谈香港。在畅谈之际,有学生提到:“香港人在隆重或喜庆的场合,会首选穿中式长衫。中式长衫是中国的传统服饰,给人一种雅而中正的感觉。”有学生提到:“长洲太平清醮是香港独有的民间节庆。在节庆期间,人们除了酬神祭祀、舞龙舞狮,还会进行舞福佬麒麟、大锣鼓、道教音乐等表演。”通过进行如此交流,学生们进一步地丰富了文化认知,尤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便于增强文化学习欲望,自主学习,逐步形成文化意识。


  三、理解语言的文化差异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尤其形成尊重文化差异的意识。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英语与阅读课堂上,部分教师单单地“就文化讲文化”,很少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难以认知中西方文化差异,尤其遭遇跨文化交际失败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以语篇为基础,引导学生们从词汇、口语表达等入手,对比文化差异,由此理解语言文化差异,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例如,牛津译林版教科书九年级上册“Unit 2 Colours”单元设置了语篇:Colours and moods。该语篇介绍了不同颜色带给人的情绪影响。实际上,从文化角度看,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着高雅纯洁。而在中国文化中,白色象征着死亡、凶兆。基于此,在学生们阅读语篇后,教师组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们以颜色为入手点,搜集相关的文化内容。在体验此活动时,不少学生利用App搜集信息。还有一些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搜集信息。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后,学生们纷纷自制表格,展现不同的颜色及其文化内涵。


  通过体验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既可以感知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尊重各国文化差异的意识,为进行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还可以做到读写结合,便于提高读写水平。


  四、完善教学的评价方式


  (一)注重考察中华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不光是为了习得语言,更是为了学习、传播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英语学科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分重视西方国家传统文化,忽视中华传统文化,出现了顾此失彼的问题。针对此情况,教师要在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大考察力度,引发学生的关注,促使其主动学习、思索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把握英语阅读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组织中华传统文化考察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展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词汇,如the New Year's Eve。学生们迁移生活经验,思索与之相关的内容,如来源、传统习俗等。之后,学生自发地组建语言,用英语进行介绍除夕节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倾听,了解学生对除夕的了解情况,进而进行评价。


  如此考察,不但可以丰富英语阅读课堂活动,增强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们主动学习、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二)融文化因素于英语测评


  测评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测评方式有很多,如口试、笔试等。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依据学生阅读情况,以文化因素为重点,选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测评,并就此展开指导,促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


  例如,牛津译林版教科书九年级下册“Unit 1 Asia”设置语篇:Welcome to Beijing。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故宫的基本情况。立足学生阅读情况,教师组织口试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们化身为导游,介绍故宫。在此之际,教师特意要求学生们融入文化内容。在体验活动时,大部分学生回顾语篇内容,同时迁移文化认知,组建语言,从不同角度进行介绍。有学生介绍道:The roofs of the Forbidden City are mostly yellow.Yellow symbolizes power.教师对此进行赞赏。


  如此测评,不但使学生们做到了读、说结合,有利于巩固阅读所得,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学生们应用了文化内容,便于增强认知,发展文化意识。


  综上所述,融文化教育于阅读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们在理解语篇的同时,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建立文化认知,有利于发展文化意识。教师的文化素养、课程的文化环境、语言的文化差异、教学的评价方式是影响文化教育效果的四大因素。所以,在实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纠正学科认知偏差,日常学习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继而联系阅读教学内容,利用课内外时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组织文化对比活动,完善教学评价,借此使学生们不断地与中西方文化互动,了解中西方文化内容及其差异,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侯红,褚天兰.聚焦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新探[J].江苏教育,2022(51):50-54.


  [2]郝会敏.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2.


  [3]熊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文化意识培养策略[J].第二课堂(D),2021(12):67-70.


  [4]过丽黎.让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落地——以Unit 2 Let's play sports教学为例[J].英语教师,2020,20(12):140-142.


  [5]于静.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J].中学生英语,2023(4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