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探究论文

2025-06-24 14:12:4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以新课改为背景,探究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开展下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认为通过文学情感体验、情感共鸣互动以及情感教育与创作的结合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摘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向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熏陶和濡染。本文以新课改为背景,探究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开展下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认为通过文学情感体验、情感共鸣互动以及情感教育与创作的结合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文学情感体验,情感共鸣互动,情感教育与创作
在当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渐转变为一个更加全面、多元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情感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重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成为有情感表达能力、富有创造力的个体,还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科整体素养的培养目标。通过情感教育的引导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培养自己的情感共鸣能力,从而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文学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情感素养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最为丰富的情感资源。通过细致讲解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能够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有助于学生成为情感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个体,也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科整体素养的培养目标。
朗读作为一种直接的情感传递手段,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通过灵活运用语调、语速和表情,创造出与文学作品情感表达相契合的朗读氛围,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色彩。例如,在叙述激烈冲突的情节中,教师可适度提高语调,强调紧张气氛;而在描写温馨场景时,则可调整语调为柔和,以传递温暖的情感;在表达紧张激烈的情节时,适当加快语速可以营造紧迫感,增强情感冲击力;而在描写深情时,则可适度减缓语速,使情感更为细腻、贴近生活。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朗读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更主动地融入情感的体验中。
教师在讲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时,需要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元素,如描写手法、语言运用等。通过详细解读这些元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共鸣。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是情感表达的主体,深入分析人物的内在情感、矛盾心理以及成长过程,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通过对人物内心的解析,学生可以更好地体察到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提高对情感表达的敏感性。
情节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关注作品情节中的高潮、转折点等关键部分,分析这些情节在情感传递上的作用。通过揭示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走向,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从而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在讲解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情感元素、人物内心世界和情节发展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和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情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对于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四季之美》,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展文学情感体验教学。教师先朗读课本,灵活运用语调、语速和表情,以准确传递文中描述的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和情感色彩。比如,在描述春天的黎明时,语调可以轻柔而充满期待,仿佛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在描述夏天的夜晚时,透过眼神的放松和微笑,传递出夜晚的宁静和美好。在讲解和分析课文时,教师需深入挖掘其中的情感元素,如描写手法、语言运用等,引导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激发他们对四季之美的兴趣和共鸣。虽然课文并未涉及具体人物,但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季节的变迁,引导学生思考季节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和活动。例如,夏夜的萤火虫如何勾勒出宁静而美好的画面?炭火变成白灰的转折如何在冬天让人扫兴?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在讲解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四季之美的独立思考。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经历或联想,将课文中的情感元素与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使他们更全面地体验四季之美。
二、情感共鸣互动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时可以创设情感共鸣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师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学生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选择具有情感共鸣点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受。通过深入的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理解和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师在引导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小组活动是另一种促进情感共鸣的有效手段。通过分组合作,学生有机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相互启发,彼此促进,从而在小组内容易营造引起浓郁情感的氛围,建立起情感共鸣。教师可以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鼓励他们分享个人的情感感受,以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小组活动有助于建立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同时培养情感共鸣的意识。
此外,角色扮演也是一种能够促进情感共鸣的活动形式。学生通过模拟不同情境和人物,将自己代入文学作品,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节或人物,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从而使其深入体验情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角色内心的情感,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后,教师在班里设置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情感共鸣剧场。首先,教师将《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分解成若干关键情节,如小女孩卖火柴、点燃火柴、幻想中的场景等,明确每个情节中小女孩的情感状态,如寒冷、孤独、温暖、幸福等。学生们准备与故事情节相符的道具,如火柴、小女孩穿的衣物、烤鹅的图案等,以增强真实感,强化情感链接。其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位小女孩扮演者,并安排其他组员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进行配音。第一小组开始表演小女孩在寒冷中卖火柴的情节,其他小组成员扮演路人、小男孩等角色,学生们需要通过表演和配音,真实地呈现小女孩的情感体验,比如颤抖的手、流浪的表情等。第二小组接续第一小组,扮演小女孩在点燃火柴的瞬间的情节。小女孩扮演者需要表达出寒冷中获得一丝温暖的愉悦,通过表情、动作和声音让观众感受到她的内心变化。各小组依次完成各个场景表演后,其他小组成员及观众可以提问扮演者,询问他们在表演中的具体情感体验和感受,如在演绎中的思考、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理解小女孩的情感状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就各自的情感体验展开小组内讨论,比较不同角色在故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分享自己与小女孩相似的经历或感受,建立情感共鸣,加深对故事情感的理解。通过这个情感共鸣互动教学活动,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并体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情感,同时培养表达和分享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教育与创作结合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将情感教育与创作结合,通过设计情感体验启发的写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与创作,是一种有效而有深度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挑选课本中具有情感共鸣点的文学作品,例如描写友情、亲情、勇气、责任等主题的故事或诗歌,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不同情感状态,并从中汲取情感体验和启示。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情感事件,进行情感的展示和分享,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通过设计富有情感元素的写作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文本创作中。这样的写作任务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写作练习,更是学生表达真实情感的一次机会。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表达的技巧指导。这包括如何选择生动形象的词语、如何构建情节以引发读者共鸣、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情感色彩等。通过这些技巧的引导,学生在情感表达中能够更加准确和生动地传达自己的情感。
另外,为了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间的互动分享和评价。通过彼此的互相分享,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汲取他人的情感表达经验,拓宽自己的情感视野。同时,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反馈,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情感表达和创作方面的优势和改进点。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进行情感教育与创作教学。学生通过回顾作者七八岁时写的第一首诗,理解作者当时的天真纯真,以及对于写作的初次尝试的热情。母亲的赞扬和鼓励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情感教育,而父亲的批评则展现了对于事物的严苛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内心波动。通过分析作者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情感的敏感性,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然后,教师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家庭故事为基础,创作一篇表达情感的文章。学生选择一个表达的情感主题,可以是喜悦、困惑、挑战、友谊等。学生在写作中描述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以及参与其中的人物,力图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生动的语言表达那一刻内心的感受,强调情感的细腻和真实性,使读者能够共鸣。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在这个经历描写中要有情感的起伏或变化,详细描述这一过程,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内心波动。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表达的技巧。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考模仿作者“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种递进的手法,使得时间的推移更为有力,凸显焦急等待的心情。通过教授合适的写作技能,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质量。这样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创作中体验情感表达的过程,深化对于自己情感的认识。
通过学生的创作,教师能够收集一系列充满情感体验的文章。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分享和评价,以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成长。在分享环节中,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作品,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呈现给大家。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还能够从其他学生的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拓宽对于情感表达的理解。其中,有的学生通过描写家庭的温馨,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有的通过描述挑战和困境,传递了坚持和勇气的信息。这种互相分享的过程使得整个班级成为一个情感共鸣的社区。在评价环节中,学生不仅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评价,还结合课文思想,运用批评和鼓励的观点进行深入讨论。他们学到了在给予评价时要注重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要肯定对方的努力和独特之处。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学生在情感教育与创作结合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写作技巧,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水平,而且深刻地理解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领悟到了情感表达的力量。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通过文学情感体验、情感共鸣互动以及情感教育与创作的结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提高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发展。通过朗读、分析文学作品、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情感,培养他们对情感元素的敏感性;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课堂互动形式,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上相互分享和理解,加深对情感的共鸣;将情感教育与创作相结合,则能够通过学生创作的过程培养他们更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探索并挖掘全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运用先进的科技工具和组织各种实践性活动,以此来丰富和深化情感教育的实施方式。此外,教师们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经历以及背景等因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进行情感体验和表达。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情感教育的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蓓锦.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0(11):110.
[2]马瑞雪.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J].新课程研究,2023(34):122-124.
[3]韩婷.论初中语文自主习作教与学的主要途径[J].语文课内外,2019(17):146.
[4]康亚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22(24):180-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