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揭围墙之“秘”,探围墙之“旅”论文

揭围墙之“秘”,探围墙之“旅”论文

3

2023-04-23 09:06:58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教学资源在活动中的有效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更应让幼儿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与思维发展。同时,也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资源的开发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利用的最大化,也使其真正服务于幼儿,更具创造性。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参与、设计、反思、评价等多维度的思考。本文针对幼儿园的围墙资源做了一系列思考和探究,为幼儿园的围墙资源在幼儿日常活动中打开探索的渠道。

  摘要: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教学资源在活动中的有效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更应让幼儿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与思维发展。同时,也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资源的开发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利用的最大化,也使其真正服务于幼儿,更具创造性。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参与、设计、反思、评价等多维度的思考。本文针对幼儿园的围墙资源做了一系列思考和探究,为幼儿园的围墙资源在幼儿日常活动中打开探索的渠道。

  关键词:日常活动;围墙资源;有效探究

  教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园坐落于一个小区内,园内正好有一面特殊的围墙将社区与幼儿园分隔成了两块。围墙作为幼儿园的一大特色资源,挖掘围墙这一独特的资源价值,是教师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探索围墙的秘密、围墙在幼儿课程活动中的可利用价值,成了教师教研互动的热点话题,也是幼儿园课程择取的重要资源。考虑到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特殊性等诸多特点,幼儿园课程需要遵循幼儿个体差异的特点,需要尽可能多方面地满足儿童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儿童提供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为儿童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与全方位的发展。随着生成课程的不断推进,资源作为幼儿园的生成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幼儿园的规则课程,不仅使教师不再局限于蓝本课程的内容,而是使幼儿园和教师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拥有了很大的权力,教师的课程资源参与意识,使得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使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多方面得以体现,充分满足幼儿与教师的实际发展需要,使资源更具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发挥资源的真正作用。那么如何在日常活动中生发对围墙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围墙资源对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优势。围墙资源作为社区资源,不仅重视幼儿的集体教学,更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方法、学习素养与学习品质的培养。它强调幼儿的学习过程,而非教学过程,倡导幼儿自主观察学习,通过大量的趣味性游戏活动,鼓励幼儿自主参与、互动、体验、交流,营造体验有趣的生活游戏情境,注重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思维、研究和创新。

fba2496113ee363fd8dcda6df64d5ff0.jpg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与家庭、社会共同合作,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社会就是一个一个社区联合而组成,而社区是由一个一个设施设备而组成,社区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逐步增多,这样幼儿园的社区教育资源也在不断扩大围位于邻社区与幼儿园之间,是幼儿每天亲临的一大资源,平时幼儿不在园也能身临其境,更是幼儿开发学习活动的一大亮点。开发对围墙资源的认识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孩子们又是如何抓住围墙资源进行课程实践活动的呢?

  一、绘本感知,重识围墙

  围墙是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一根纽带,是幼儿园与社区的分隔面,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是幼儿园重要的课程资源。幼儿园在开发社区围墙资源的同时,不断追随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对围墙资源的充分认识,让幼儿通过感知围墙,发现围墙的功能、特性等基本特点,再现生活,感受围墙资源带来的便捷。在前期的课程审议活动中,我们发现绘本中蕴藏着丰厚的围墙资源,通过一则则小故事围绕围墙而产生的情境、情节,是值得幼儿去深入开发和研究的,通过阅读关于围墙的绘本萌发幼儿对围墙的更多认识与感悟。

  围墙在幼儿的眼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在阅读绘本的基础上,幼儿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幼儿认为围墙是长长的,有的地方颜色是黑黑的、或是白白的,还有的发现围墙的最上面有尖尖的像刺一样的物体,知道它是抵御敌人的,也防止了小偷进入。结合了前期看过的绘本《爷爷的墙》,幼儿得到了不同的深层次的发现:爷爷的墙是水泥砌成的,而幼儿园的围墙则是用铁制作的,原来它们的质地、材质是不一样的;幼儿园的围墙是包围起来的,有很多个出口,而爷爷的墙好像只有一面,原来墙和围墙的差别是一面和多面之分,虽然只有一个字之差,但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幼儿在阅读绘本的活动中感受到了墙和围墙的异曲同工之妙。

  在绘本《世界上最大的围墙》阅读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围墙除了颜色、功能等特征的区别外,原来还有大小不同,看到世界上最大的围墙后,发现世界上最大的围墙和幼儿园的围墙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了解了最大的围墙到底是多大的一个概念。在关于围墙的绘本阅读中,幼儿通过看一看、读一读、讲一讲的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对围墙特征的认识。

  二、亲子趣探,揭知围墙

  围墙活动一直是幼儿心中神奇的谜,是幼儿一直向往去一探究竟的,在前期幼儿熟悉了围墙的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其中亲子活动也能很好地帮助幼儿获取更多对围墙活动的感知。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幼儿园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幼儿的成长路上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家长要不断地配合幼儿园开展相关的亲子活动,也要及时支持、接纳、鼓励幼儿在活动中需要的帮助。因此,在活动前,我们发动了家长资源,鼓励家长一同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一些亲子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对围墙产生进一步的探秘。

  (一)亲子调查

  活动前,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了有关围墙的资料,了解了以前的围墙和现在的围墙的区别,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和家长有了更多对围墙的想法和秘密。幼儿平时除了看到幼儿园的围墙,还经常能看到自己家中的围墙,仔细观察发现自己家中的围墙和幼儿园的围墙还十分类似,有的说:“我家的围墙都是砖头做的。”有的说:“我家的围墙也有栏杆的。”在幼儿对围墙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的经验基础上,爸爸妈妈和幼儿共同努力,在网上寻找到了古代时候的围墙,通过和现代化围墙进行对比,每一个家庭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了围墙的前世今生,发现了围墙的奇特之处。在这样的家庭亲子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幼儿对围墙进行探索的热情,还进一步地培养了亲子之间融洽的感情。

  (二)亲子测量

  结合围墙的大调查,幼儿对围墙的长度有了奇妙的想法:围墙到底有多长呢?幼儿找来了家中的尺子、塑料水管等工具和同伴进行了测量。同时,幼儿在晚间散步时通过和爸爸妈妈走路的方式,既简便又精确地测量了围墙的长度,在亲子测量中感受了围墙的惟妙惟肖。

  三、区域活动,乐知围墙

  经过前期孩子们对围墙的观察和认识,围墙作为幼儿园的一大特色资源,如何发挥资源的最大化,如何将围墙资源请进我们班级的每一个角落,这也是教师和幼儿一直在探寻的轨迹。在经过和幼儿的一番商量后,有的幼儿认为我们可以在建构活动中搭建出围墙,有的说我们也可以在美工区创作出美丽的围墙,围墙在我们每天上下学的途中都能看到,围墙上的洞洞真是太有趣了,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数出来,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生发了很多对围墙活动的探秘。

  (一)建构活动中的围墙

  幼儿对围墙还是念念不忘,在建构活动中,幼儿自发生成了“围墙真有趣”的活动,利用不同材质、不同形状、不同特性的积木通过围合、垒高、架空等建构技能搭建了自己看到的围墙,结合幼儿的前期经验和已有经验,幼儿对围墙的认知有了更多的探索和发现,展现的围墙形式也是越来越多元化:有的是镂空式的,有的是闭合式的,有的是平行式的,有的呈现的是立体式的,有的则呈现的是平面式的。在幼儿的眼中,围墙的款式是数不胜数了,在建构区域活动中都能看到孩子们对围墙产生探究兴趣的痕迹。在孩子们的创作中,教师充分支持及肯定孩子们的想法,并给予幼儿大胆表现的机会。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教师都能耐心指导,不断解答,让幼儿在自主创作中获得快乐的游戏发展,在建构活动中让幼儿更好地表现围墙,也让围墙走近班级、走近孩子,与孩子近距离地接触,幼儿在亲身感知、直接接触、实践体验中收获了对围墙构建的重新认识。

  (二)数学活动中的围墙

  当我们再一次看到围墙时,幼儿的观察力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表面了,幼儿对围墙的探索有了更进一步的发现,幼儿的好奇心随之发散,很多幼儿发现围墙上怎么有那么多形状“洞洞”,因此对形状“洞洞”产生了兴趣,中班的幼儿已有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幼儿通过数数活动感知围墙上的“洞洞”。

  1.统计发现

  统计在我们很多活动中都是需要用到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它在一定的基础上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汇总。在数数活动的基础上,由于“洞洞”太多了,幼儿发现数数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而且到最后大家的答案都是不统一的,得不到正确的答案,那如何能快速且高效地数清围墙上的“洞洞”呢?孩子们进行了自主探索后发现记录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终幼儿提出用记录表来记录围墙上的“洞洞”。如何来设计记录表?记录表上应该存在哪些有效信息?带着这些问题,在活动前幼儿和老师共同设计了一张统计表,利用餐后散步的时间边走边记录,将实地看到的有效信息进行翔实记录,以幼儿集体探索的想法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记录,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获得了自主体验与学习,在集体探索中形成了有效的统计方式。整个统计活动过程中,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人,自主策划统计的规则及想法,教师作为一旁的观察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试一试,每位幼儿对不同的统计方法进行了现场分享和交流,幼儿之间进行了一个统计的汇总,选取统计最清晰的幼儿得出了最后的结果。

  四、聚集热点,探知围墙

  目前,随着垃圾分类活动的推行,垃圾分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共同的关注,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和正确进行垃圾分类需要我们齐心协力,也正是当下流行的新时尚,解决垃圾分类问题势在必行。在日常活动中,孩子们偶然发现了围墙周围有一些垃圾,有的是烟头,有的是纸巾,还有一些零食纸,幼儿便开始了议论纷纷:“我知道烟蒂头是其他垃圾。”“纸巾是可回收垃圾,不对不对,这个纸巾是用过的,已经脏了,不能是可回收垃圾了,应该属于其他垃圾。”在幼儿的议论中,研讨声更加热烈了,幼儿尝试着去捡,垃圾太远了却捡不到。在遇到困难后幼儿并没有及时退缩,而是齐心协力,求助了老师,发现也没有办法,动脑筋的幼儿联想到了保安叔叔,恳请保安叔叔帮助,孩子们在和保安叔叔进行交流后成功将垃圾捡起,并告知保安叔叔应该将垃圾投放到垃圾桶.垃圾是幼儿在围墙活动中的新发现,发现垃圾后孩子们并没有“放过”,而是展开了如何将围墙里的垃圾取出来的讨论。垃圾分类上处处隐含着教育资源,处处都是幼儿学习的痕迹,教师在活动中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在此过程中,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幼儿,幼儿自主去发现、去解决。

  五、奇思妙想,幻知围墙

  幼儿对过去的围墙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现在的围墙进行对比后,发现了现在围墙的特点,对不同时代的围墙已经有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孩子们的思维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围墙的课程上,孩子们一直行走在课程游戏化的路上,孩子们的思考和对围墙的规划也越来越多。有的说:“未来的围墙应该是有很多动物的。”有的说:“未来的围墙我希望是点点状的。”有的说:“未来的围墙我希望是有很多其他的几何形状。”幻想是美妙的,如何将幻想转变为现实,让幼儿真实地、身临其境地体会,让幻想“跳出”,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将幻想中的围墙大胆地绘画了下来,在此活动中,孩子们获得了交往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有效发展。关于对围墙的活动经历了很多,幼儿对围墙的观察和探索却没有停止,对围墙产生了更多的思考。整个过程一步步走来,教师不断遵循“孩子在前,教师在后”“观察在前,探索在后”的原则。

  前期孩子们对围墙更多的是在观察和认识上,现在孩子们对围墙的探索走到了栏杆的温度上,幼儿通过回忆秋天的围墙和冬天围墙,感知到了冬天的围墙更冷,细致的幼儿还发现晴雨天的围墙温度也是不一样的,太阳出现时的围墙摸上去还有点暖暖的,而雨天中的围墙是凉凉的。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亲身感知,在想一想、摸一摸的活动中大胆地谈论着不同季节的围墙温度。通过四季感知围墙温度的对比,幼儿的围墙探索又产生了进一步的发现,教师在活动中不断追随幼儿的兴趣,本着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和孩子一起探索、感知。

  基于幼儿对围墙的兴趣点生发了围墙的课程资源,在日常活动中展开了幼儿对围墙的无尽探索,孩子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模式,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收获新知,在日常活动中揭开了围墙的神秘面纱。教师以幼儿为主体,肯定幼儿的活动。幼儿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兴趣浓厚,孩子们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更多地以游戏形式展开围墙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幼儿与教师、爸爸妈妈一起制作调查表,通过测量、统计、记录等方式感受了围墙的长度和围墙上洞洞的形状。活动中教师遵循“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探索贯穿始终,在活动中,幼儿不断萌发新问题,教师充分放手,将问题留给幼儿,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围墙作为幼儿园重要教学资源之一,有着浓郁的课程资源。虽然孩子们对围墙的课程活动已经停止,但孩子们对围墙活动的探索热情丝毫未减,围墙活动的探索一直在路上。通过在日常活动中对围墙的探索和发现,幼儿对围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在以后的围墙探索中,幼儿能有更多关于围墙的趣味发现,以更多的方法去发现、感知围墙的神奇之处,生发更多关于围墙的精彩有趣的故事。幼儿在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提供相应的鼓励和帮助,营造家庭、教师、社区之间的良好的交流氛围,助推围墙课程资源在幼儿日常活动中迈上一个新台阶,让围墙课程资源真正在幼儿园落地,在幼儿心中扎根,绽放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仲玉维.创新人才培养需打破围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10):24-26.

  [2]张妮妮,王思奇,孟洁.社区学前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4):68-72.

  [3]洪雅.对生成性创意美术活动“围墙”的反思[J].福建教育,2017(5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