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策略论文

2023-04-21 09:24:56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现代科技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教育意义日益凸显。在实现计算机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之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活,并且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提供展示、讲解、复习等教学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够进一步掌握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抽象知识,并且能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
摘要:现代科技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教育意义日益凸显。在实现计算机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之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活,并且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提供展示、讲解、复习等教学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够进一步掌握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抽象知识,并且能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教育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小学数学课堂中常见的多媒体教育方法,能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层层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抽丝剥茧中逐渐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一、小学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实际意义
(一)与当代教育相适应
将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相融合,使其更能适应当今时代的教学需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对数学概念和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如何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是困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难题。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与传统教学模式不一样的教育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入计算机技术参与数学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
(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将计算机技术和传统的数学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将是今后的数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应该被广泛地利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质量。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并能够体会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数感,具有准确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若能将小学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将会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迅速。
二、计算机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策略
(一)使抽象知识具象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慢,对数学定理的认知速度受到其认知水平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尚未完全成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给学生讲解得过于复杂或者过于倾向于理论性,没有结合图像特点实现数形结合,那么学生在面临抽象知识时,其理解速度将会相对缓慢。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之下,把控整个学习的过程,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紧紧追随教师的教学进程。
比如,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师举出“厘米、毫米”作为本堂课讲解的重点,并结合《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利用多媒体教育课件,为学生演示《猫和老鼠》动画片中的一些具体图片和场景,学生们发现猫在钻洞的时候,总是会用胡子测量一下洞口的长度,教师趁机让大家想一想:“猫要钻进老鼠洞的时候,用胡子测量洞口长度的用意是什么,胡子的长度应该是以什么长度单位来衡量的?”教师还特意指出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境,请学生们想一想:“如果猫咪的胡子长2毫米,那么这样的胡子长在猫咪的脸上是不是非常滑稽?”在欢声笑语之中,学生就明白了单位换算的重要意义,知道不能随意混淆单位,要把长度单位的换算知识熟记于胸。
《猫和老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画片,在常规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育课件能够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采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动画片,在其中加入与数学知识相关联的学习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哈哈大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学习氛围非常活跃,还能够让学生的记忆力变得更加深刻。由于猫和老鼠的动作场景很有趣,会使学生的专注力始终跟随多媒体教育课件,使其思维运转速度极快,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并能够因为将数学知识带入《猫和老鼠》的动画情节之中,从而得到更加深刻的知识理解。
(二)锻炼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生情感交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很多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小学生的阅历不足,在学习较为复杂的内容时感觉很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课下的学习时间构建学习平台,或借助微信群、钉钉群等教学辅助工具,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自学提纲或微课的引导之下,理解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然后挖掘其内在潜能,事先进行理解,从而能在课堂上遇到同类问题时从容面对。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进步,在课堂上教师审视学生的自学过程,并询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哪些疑惑,而后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理解其内心的情感,从而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其内心的疑惑。教师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而在课堂上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师生互动变得更加轻松。
例如,在分析“两车相遇”的应用题时,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两辆小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或距离的具体数据,当学生们看到多媒体课件上数据的变化方式,车辆里程数越来越多,时间却逐渐飞逝,会觉得这样的教学形式非常有趣,且能够达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教育效果。于是教师趁机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在应用题中关于速度的计算方式,从而能够利用公式来解决类似的应用题。因此,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模式,结合计算机教学技术,与学生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环境的培养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快速切换并能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生只有学会自主探究,才能通过学习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育课件,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并在学习过程中导入新课。利用学生自我探究的好奇心,创设与学习相关联的情境和内容,从而使得数学学习难题在教师的多媒体教育示范之下迎刃而解。例如,在学习数学示范搭配衣服这节课时,教师利用先进的互动工具软件来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把游戏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变得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自学提纲,利用互动软件App让学生完成对搭配衣服知识点的自学过程,给出了基本的游戏规则:小熊为了表演节目,需要穿美丽的衣服,但是由于衣柜里的衣服太多,小熊在搭配的时候出现了问题,究竟应该怎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搭配效果呢?微课课件中的教师请学生给小熊当VIP穿衣顾问邀请学生成为小熊搭配衣服的小帮手,但搭配是有一定的游戏规则的,上衣和裤子之间的颜色搭配必须达成互补,比如,黄色和红色的上衣以及黑色和蓝色的裤子,在搭配的时候就能有不同的穿法。采用游戏式的自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快乐,学生的自学过程不再是刻板而单调的,而是能够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数学搭配的知识和规则内容,从而能够达成良好的自学效果。
(三)借助计算机技术,抓住小学数学教学难点
数学知识点之间是具有密切联系的,但是很多数学知识也有自己的独立性。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都反复强调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但很难引起学生重视,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重视数学课堂上的教育难点,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让学生看到抽象数学现象转变的过程,借助一系列的数学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如何应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对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在现代学习过程中把握每一个数学学习要点之间的联系,那么就能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更有条理的数学知识结构,那么其学习就会变得更加轻松。教师给学生进行重点和难点知识讲解的时候,借助计算机技术,能够让知识的演示更加直观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学生解答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例如,在进行“线与角之间关系”的讲解时,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地破解“线旋转”的立体过程,使得角度的变化和线的变化同步化,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意识到线与角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微课课件演示了线与角之间有可能出现的几种关系,然后在电子板书上对这些关系加以总结,并举例说明,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中的空间逻辑分析方法。
(四)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实现小学数学知识综合运用
新课标提倡小学数学学习一定要提升学生的素质,提升数学学科的学习效率和融合度,教师在平时观察学生学习的具体特点,并了解学生在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观察其具体表现,才能为教学提供依据。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把小学数学知识综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教师通过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声音功能、图像功能,调动学生的感官,了解教师设计题目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能够在愉快的师生互动中学习。教师将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相融合,可提高数学学科的综合教育效果。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时候,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理解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利用多媒体教育课件把不同的图形放在一起,然后继续拆分,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利用形象化的图片或结合思维导图,都能够让学生分清楚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差别,分清楚菱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差别,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次给学生出题,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立体图形旋转和变化的印象。
(五)善于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进行生动的知识演示
多媒体教育技术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使这种过渡变得更为自然。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更贴合抽象性数学知识的理解需求。由于多媒体形象更为具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因此,只要教师能恰当地加以运用,就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知识,使学生原本难以马上听懂的内容变得更加简单,有效地实现对数学学习的精讲、精练,突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能够利用多媒体教育课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时,学生对圆形体积的计算比较疑惑。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拆分圆柱体的模具,然后进行二次拼凑,但很多小组在拼凑的过程中是凌乱和无序的,不能突破体积计算的难点。为了杜绝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策略,尝试利用电脑出示圆柱体的模型,然后在电脑中演示圆柱体被切割成小份之后二次拼凑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清晰,利用大屏幕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马上理解了“割补法”的重点内容。
(六)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融合
在“空间与图形”的课程学习中,可以采用“小组一讲”的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把计算机技术当作课堂上的一种教育工具。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图形、图画、动画、视频、声音等形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教师要想利用计算机教育技术更好地完成空间与图形的教育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于新课标的创新理念要求学生能够有合作意识,达到1+1>2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演示技术,帮助学生形成有序的合作学习效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意见,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自主学习的动力引导之下,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更好,教师在讲解与空间和图形相关联的内容时,每个学生都可能会想出两三种不同的答案,而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思路得以大大扩展,学习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学习视野得以拓展。比如,学习测量硬币直径的知识点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最终决定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结合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利用自己选定的学习测量方法进行具体的测量,然后评判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更为精确,优胜小组最终会获得大家的掌声。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全面到来之际,将计算机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结合,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象化,并能借助计算机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还可借助生动有趣的知识演示,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康建平.计算机技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优化作用[J].科技资讯,2021,19(03):37-39.
[2]陈永玲.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J].甘肃教育,2020(06):166.
[3]王田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02):51-52.
[4]朱慧.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建构[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1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