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重组·驱动—任务群视野下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论文

2025-06-06 11:18:15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任务群视野下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创新优势。“解构·重组·驱动”教学法基于系统性原则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建,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化美育认知,促进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基于此,文章提出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策略,包括凭借教材解构梳理知识脉络、通过内容重组精准提炼主题并构建单元资源矩阵、利用任务驱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与品格塑造。
【摘要】任务群视野下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创新优势。“解构·重组·驱动”教学法基于系统性原则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建,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化美育认知,促进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基于此,文章提出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策略,包括凭借教材解构梳理知识脉络、通过内容重组精准提炼主题并构建单元资源矩阵、利用任务驱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与品格塑造。
【关键词】小学美术;任务群;大单元教学;“解构·重组·驱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艺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艺术表现力、创新实践力和文化理解力。在此背景下,凭借解构与重组,教师可以将单一知识点转化为更具关联性的学习任务群,实现美术知识在不同层面的衔接。同时,这种结构设计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任务群为驱动,能够将零散的美术知识有机整合,使学生从不同维度理解艺术的本质。
一、任务群视野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概念
(一)任务群
任务群是指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多项学习任务系统化地整合在一起,形成有序的任务链条。此概念源于教育学家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关于“学习过程动态构建”的理论,其主张学习的深度推进在于任务的递进设计及学习情境的动态创设。任务群设计关注学习的逻辑链条和学习过程中的多重发展目标,涉及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综合培养。与此同时,任务群并非各单项任务的简单叠加,而是围绕目标的多维任务网络,要求每项任务之间具备内在联系,具有层层递进的特征,能够推动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1]。
(二)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
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是以“主题-模块-项目”构架展开的教学模式,基于大单元的设计理念,将多课时、多模块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逻辑连贯的整体,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持续提升。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技能、美育的有机整合,并注重学生在艺术审美、文化理解、创意表达等方面的发展。该模式受心理学家布鲁纳“螺旋式课程”理论启发,以集中化的方式建构大单元主题,能够使每一单元的教学更具连贯性,在单元内部构建更系统的知识网络。
(三)任务群视野下开展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的优势
布卢姆在学习任务分类理论中指出,不同的学习任务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协同发展[2]。教师将任务群引入小学美术教学,既有助于形成紧密的学习结构,也能在课堂中构建有序且充满探索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情感与价值的内化。
二、“解构·重组·驱动”教学法概述
(一)“解构·重组·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解构·重组·驱动”教学法是基于系统化学习理论与任务驱动教育理念的综合教学策略,其核心在于先解构教育内容,将复杂的知识、技能及价值元素逐层拆解,再依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重组内容,最后通过设计任务群驱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强调,在循序渐进的任务中,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3]。
(二)“解构·重组·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解构·重组·驱动”教学法基于系统性原则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建,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化美育认知,促进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这种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深度参与,教师对复杂知识进行解构,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并以重组的方式呈现,使学生逐步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4]。该方法注重任务驱动中的实践环节,采用分层次的任务推进,使学习活动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各个任务中体验成长,获得成就感。
三、任务群视野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教材解构:深入梳理知识脉络
教师在解构教材的过程中,可以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宏观上,教师要洞察教材整体的知识框架,明确不同单元或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识别各知识模块的层次与内在结构。微观上,教师要深入分析每一个具体知识点的内涵,厘清其与其他相关知识点的互动关系,确保知识点之间无缝对接。解构教材时,教师不仅要拆解每个单元的基本内容,还应通过对比分析各知识模块的共性与差异,为大单元教学的任务群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以“黑白灰”“点线面”“我设计的服饰”的大单元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选用不同风格的范例作品,引导学生观察黑白灰色调营造的空间效果,体验笔触叠加与明暗调整对画面氛围的影响,并将色调分析与点、线、面表现方法结合,使学生在掌握黑白灰的同时,感受构图的形式美。之后,教师的教学脉络需要聚焦于点、线、面在构图中的多重应用,将知识内容分解为“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引导作用”“面与空间的关系”三大模块。在黑白灰的基础上,借助点线面的重叠对比,强化学生对构图结构的认知,让学生意识到画面中的点线面组合既能增强画面的层次感,还能赋予作品独特的情感表现。而在“我设计的服饰”这一单元,教师需将重点放在“服饰结构设计”“图案的点线面构成”“色彩的和谐运用”三方面,引导学生回顾点、线、面在构图中的美学作用,并结合黑白灰的色调表达,构建服饰图案的设计任务群。学生通过观察传统与现代服饰元素,理解各元素的美学特征后,进行自主创作设计,融合点、线、面及色彩层次,尝试不同组合,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凭借以上任务群组合,学生既能掌握服饰设计的基本原理,也可以实现艺术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内容重组:逐步落实美术大单元教学
1.精准提炼单元核心主题
大单元教学模式强调内容的整合,其目的是形成一条清晰的知识技能主线。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并符合其个性发展需求的核心主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情境。教师可以从学科的整体性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识别出贯穿单元的知识线索。在此过程中,教学主题不仅要反映美术学科的核心价值,还要具备文化深度与道德引领功能,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价值感悟。同时,教师在提炼主题时,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析学生的兴趣点,使提炼出的主题方向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总之,教师在设计任务群时,应围绕核心主题来布局,每个任务环节都应指向这一核心,以确保学习过程的系统性。
在教学“海洋世界”“远古的动物朋友”“动物面具”大单元时,教师需要以“奇妙的动物世界”为大单元的核心主题,围绕动物的多样性、进化历史和生活环境等展开教学设计。在“海洋世界”这一单元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海洋生物的视频资料,让其初步感受海洋生物的丰富多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绘画工具展现海洋动物的特点。在“远古的动物朋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远古动物的进化背景,并将其与现代动物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要求学生用黏土、卡纸等材料还原远古动物的立体造型。在教学“动物面具”时,教师需要将前两课中的观察和制作环节延展至创新的层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世界各地的动物面具,启发其思考面具的文化象征意义,鼓励学生自选动物,结合其特点进行个性化的面具设计,使学生既掌握造型技巧,又深入理解动物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系统构建单元资源矩阵
系统构建单元资源矩阵是以大单元教学理念为核心,通过整合碎片化的教学内容、拓展多元资源、设计情境化学习任务,实现教学内容的逻辑衔接与整体推进。其关键在于以任务为驱动,将核心素养目标贯穿单元教学全过程,通过多维资源的重组搭建学生学习的多层次框架。在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中,这种方法能够将教材内容、跨学科资源以及社会化情境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如“表情丰富的脸”“变脸”“有表情的面具”这几个单元均以“表情”为主题,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可以将三者串联为“情感与面具艺术”主题单元,系统构建教学资源矩阵。教师可以从“表情”这一核心元素出发,设计以表情观察与创作为主线的任务链条。在“表情丰富的脸”的教学中,运用图片素材与互动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真实人物和动物的表情变化,识别基本的面部情绪特征,并用画笔进行表达练习。教师还可设置小实验,利用光影变化展示表情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强化这些表情的表现力。在资源重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寻找观察对象,帮助学生在了解表情的普遍性的过程中感知不同个体的独特表达。在“变脸”的教学中,应拓展表情与面具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范围。教师需要以表情的动态变化为核心,将折纸、拼贴与综合材料手工艺融入课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探索艺术表现形式。在设计“变脸”面具的过程中,学生可采用旋转、抽拉等结构,设计具有表情变换功能的创意面具作品。在教学“有表情的面具”时,需要引入中国傩戏面具与非洲传统面具艺术,让学生了解面具在宗教、戏剧中的象征意义,完善教学资源矩阵。教师可设置角色扮演活动,将面具制作与表演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特定情境设计面具并加入情感表达元素。面具材料从纸张、布料延展至废旧物品,鼓励学生结合个性化创意进行设计,体现面具的夸张性。任务链条以表演展示收尾,学生以面具与肢体语言表达所学内容,在体验的过程中巩固对表情的多元化理解。
(三)任务驱动:全面深化美术大单元教学
1.以任务为驱动促进能力提升
在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背景下,任务设计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基于课程主题统筹规划,通过多个任务的递进形成技能训练的闭环,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对此,教师可以将创作技能的培养划分为多个阶段,从基础技能训练到更复杂的综合运用,利用逐步加深的任务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技巧掌握过渡到复杂的艺术表现。与此同时,任务设计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需要注重挑战性,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在设计这些任务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任务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任务的驱动下逐步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任务的实施可以贯穿整个大单元教学,通过任务的不断迭代,帮助学生形成从理解到创作的完整能力链条。
在“版面设计”“综合版画”“广告和招贴画”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视觉表达核心任务展开教学。在“版面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版面空间安排,运用色彩、线条等要素增强视觉吸引力,凭借递进任务训练版面布局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冷暖色对比等方法丰富版面层次。在“综合版画”的教学中,教师则要设计“多层次版画制作”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深入理解构图、色彩层次与肌理效果。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对比与重复的构图手法,使其通过手工刻制、刷色、拓印等环节不断精进技艺。在“广告和招贴画”的教学中,任务设计需要侧重视觉吸引力的强化,促使学生经历从创意构思到版面表达的完整流程,同时增加“创意发散”环节,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设计主题,转化为视觉符号进行风格化表现,深化对广告创意的理解。
2.以任务为引领塑造良好品格
以任务为引领,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是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在育人价值上的核心体现。任务驱动既能促使学生掌握艺术技法,更能使其在实践中体会团队协作、创意分享与民族文化自豪感的重要意义。教师设计任务群,将艺术创作与品格教育深度结合,帮助学生在完成创作任务的过程中发展美术能力和良好品格,真正体现美术教学的人文价值。此外,教师可以在每个任务的结束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从而帮助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不断深化自我认知,培养其创新意识。
在“漂亮的灯”“字的联想”“皮影戏”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灯具的造型出发,利用纸艺与剪纸技巧制作灯具。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设计分工协作的任务,让学生在不同的环节中发挥各自的创意,共同完成一件富有特色的灯饰作品。这样学生可以在互动过程中理解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形成团队意识。在“字的联想”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汉字文化中的“象形”与“意象”知识,设置“汉字创意变形”的任务,引导学生以汉字作为视觉符号开展创意图形设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汉字的笔画结构出发,提取字形特点,利用图形设计将字意转化为视觉化的图案。后续教师还要在任务中设置创意分享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良好氛围,以此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在“皮影戏”的教学中,教师则以故事创编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中提取情节线索,绘制皮影人物形象。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皮影故事中的角色,使其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审美品格。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在“解构·重组·驱动”教学法的引领下,将进一步推动课堂创新、文化传承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深度融合。解构教材能够带来多维知识延展,重组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驱动任务则会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展望未来,“解构·重组·驱动”教学法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意识,使小学美术教学更具实效性。
[1]倪琳燕.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研究[J].天津教育,2024(28):94-96.
[2]叶樱.构建大单元教学路径,助力小学美术课堂提质[J].家长,2024(27):146-148.
[3]施颜华.小学美术课堂中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J].山西教育(教学),2024(9):75-76.
[4]黄哲.基于主题统整的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4(30):12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