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和谐发展——记自然生命德育课程探索与实践论文

2023-04-18 13:47:3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2020年,一场疫情突如其来。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人类与病魔战斗的智慧和毅力,也折射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命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中应该被高度重视。“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能加深小学生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也能让学生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中探寻自然生命的价值。本文主要从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环境三方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
摘要:2020年,一场疫情突如其来。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人类与病魔战斗的智慧和毅力,也折射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命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中应该被高度重视。“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能加深小学生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也能让学生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中探寻自然生命的价值。本文主要从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环境三方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
关键词:自然生命;德育;课程
一、前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纵观人类发展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应遵循的法则。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并未引起教育界和教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而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德育教育似乎成为教育教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裂缝和空隙。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环境之间都密不可分。近年来,经常能在新闻上看到人类捕杀动物、砍伐树木、破坏自然环境,使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发生变化,以至于出现温室效应、自然灾害等不同程度的“人类灾难”。自然是人类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虽然无法用语言与人类进行直接交流,却能以“象”的方式警示人类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小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人才储备力量,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后备资源,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传承者。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应该重视“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学,让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提升小学生个人素养的同时,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人与动物
让学生对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从我做起”的生活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融入“食物链关系”和“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愿意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了解人与动物生命体系的构成。
(二)人与植物
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和了解自然,培养学生基本种植知识和科学养护方法,为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以往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殊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校打造了“校园植物花园”,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在种、养、收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生命的本真,再通过知、行、悟三个环节,加深学生对人与植物关系的认识,并使其对植物生命价值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自然中懂得植物之生命同人之生命本无差别,从而培养学生敬畏生命、敬畏植物的品质,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其主要做法。
(三)人与环境
健康你我他,环保靠大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工业污染也随之加剧,比如,废气废渣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还有生态文明的破坏,包括森林的退化、温室效应等。因此,通过开展“争做环保先锋”“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敬畏自然,从我做起”等活动,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的高尚品德。这对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认知不足
对小学生来说,对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自我意识形态方面。虽然部分学生了解人与动物和谐发展有利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却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教学未引起足够重视,加之小学生思维能力有一定局限,导致小学生对人与动物的了解仅仅体现在“名称”的区别上,并未从生命科学和自然发展的角度去看待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学生对人与动物间的关系并不明确。
(二)学生对植物生命体的认识存在偏差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植物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认识植物名称的层面。虽然部分学生家中有盆栽等植物,但自身并未参与种植和养护的实践,因此对植物的理解仅以花或草的外在形式来定义,并未从生命价值层面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凋谢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并未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人与植物间的关系,导致学生缺乏自然意识,丢失了探索植物生命体的兴趣和能力。
(三)环保意识不足,环保教学欠缺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5%以上学生的环保意识强烈,比如,对废气废渣排放、砍伐树木、温室效应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能阐述一两点危害,但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学生则显得吞吞吐吐,不知所云,不了解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并未融入环保教学,导致学生环保意识不足,对环境与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环境的理解仅仅浮于表面;另一方面,虽然在小学教学中略有涉及环保方面的教学,但力度较轻,学生对环境的认知只能通过课外书籍及网络等方式获得,加之小学生每天面临各学科作业压力,大部分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学习其他知识,以至于环保教学欠缺,学生环保意识薄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对自然生命共同体理解不足的同时,在很多小学,教师在各学科日常教学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渗透不足,导致学生对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对学生全面发展也形成了一定阻碍。因此,作为小学教学工作者,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要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提倡学科融合教育理念,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通过学科知识的普及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认识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生命,促进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观意识。
(二)建议
1.人与动物共存,促进自然和谐
众所周知,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伙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中,人能在动物身上学习到众多智慧。蝼蚁虽小,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蝼蚁身上人们学到了团结起来力量大,切不可轻看他人。另外,通过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现象,学习到动物身上知恩图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高贵品德。诸如此类的例子层出不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重学科文化教育、轻人文自然教育,导致学生从小并未形成洞察自然的习惯和能力,并未在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及发现动物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学生自然生命意识薄弱,缺乏敬畏自然生命之心。因此,作为小学教师,要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转变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中融入自然生命德育元素,增强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提升学生对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解和认识。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探索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如:“我们在动物身上能学习到怎样的品质?假如没有动物,人类会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人类与动物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通过提问,部分学生认为动物可以帮助人类耕作,供人食用,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存在;另一部分学生认为人与动物之间不仅仅是食物链的关系,更是“朋友”关系。不同学生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有所不同,无论怎样,借助人与动物的关系引出此问题的探究,能让学生对动物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以问题为导向,增强了学生对动物与人类关系讨论的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树立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理念,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有很大帮助。
2.体会植物生命,感悟生命价值
对小学生而言,对植物生命价值的理解有一定局限性。虽然学生认识植物,且知道部分植物的特性,但并未从生命价值意义方面看待植物,也并未实际参与到植物的栽培和养护中,因此对植物生命价值的理解不足。众所周知,自然界中除了动物,最为重要的生物便是植物,植物同动物一样,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伙伴,植物借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植物生长、发育到成熟,最后供人类食用,而人类的粪又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成了人与植物生命共同体的生命和谐体系。这样看来,人类的生存与植物密不可分。然而,近年来,人类对植物的大量砍伐和“侵害”导致森林退化严重,人类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无法被植物吸收导致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毁灭植物,等同于毁灭人类自己。作为小学教学工作者,其主要责任不仅仅是教授各学科基础知识,更要承担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德育教育重任。因此,小学教学中,不同学科的教师要转变以往教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融入,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植物花园”实践活动,教师同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每位学生在学校花园中栽下属于自己的花朵,每天浇水呵护,观察植物从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到凋落的整个过程,体会植物生命的特征,探索植物生命的意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到植物的栽培和养护过程中,才能更为真切地感受植物的生命力,才能站在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层面看待植物,体会植物生命,感悟生命价值。
3.重视环保教育,提升环保意识
近年来,国家呼吁人们重视环境保护,提倡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融入环保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部分教师对环境保护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融入未予以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认为环保教育应该属于思想品德课堂中需要融入的教学元素,而其他课程更应该关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以提升学生成绩和教学质量为主;另一部分教师认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固基础,而环保教育应该是初中阶段需要融入的课程。正因为部分教师对环保教育存在片面认识,导致环保教育在当今小学教学中的融入不足,学生环保意识薄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处理和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疑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因此,学校作为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在环境教育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该阶段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德育素养,让学生认识到人与环境生命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其个人素养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比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借助课文朗诵的方式进行环保教育。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在学生朗读与自然环境有关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融入真实情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文字所描写的自然环境中,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唤醒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和遐想之情;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欲望,从文章的学习中懂得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障,如鱼与水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融入环保教育,对促进学生环保意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环保意识的融入不仅仅体现在课内,也能融入课外。教师可以围绕“健康你我他,环保靠大家”的主题开展各类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亲力亲为,真切感受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转变其思维。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一同参与到校园环境保护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增进学生、家长和教师间的互动,在家长和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学生环保责任意识的提升也极为有利。
4.结合信息技术触动学生内心,提升学生生命意识
由于自然生命德育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其不仅是自然知识,或者生命知识,更多的要与德育教育、培养世界观建立联系。例如根据调查表明,部分学生在自然生命德育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掌握了一些表层知识,并没有形成对于生命的深度认知。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是当今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太单调,使新课堂特别的低沉,“生命观念”教育也很难走入学生的内心。课堂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老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产生内心的感悟,同时也结合德育教育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也给老师带来了一些困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解决了老师的难题,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络进行教学,让课堂更加的生动化有趣化,进而突破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解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完成“生命观念”的渗透。信息化教学是拓展教学宽度,构建多样化课堂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保护动物的教学资料片,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强化学生的生命观念。举例来说,教师以野生动物保护为基础结合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在课堂上播放自然界各种各样可爱的动物,以及五彩斑斓的植物,然后再播放各种生物濒临灭绝的景象,与影视素材形成对比。也可以播放比如《可可西里》这种宣传藏羚羊保护的影片。在观看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展开教学互动。让学生基于自身生活经历对教材上的知识,以及视频影像资源进行深度剖析,进一步提升学生内心感受。通过多媒体影片中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看到各种破坏环境导致生物濒危甚至灭绝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极大地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更好地树立“生命观念”,触发学生强烈的共鸣。同时唤醒了学生的同理心,提升了学生的生命保护意识,做到了综合性教育体系的构建。引入信息技术,拓展了自然生命德育课程中的资源,转变了以往学生只能掌握比较狭隘的生物知识的现状,强化了“生命观念”的渗透效果,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己成长和成才所需的生物知识,为学生今后良好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动物、植物、环境与人类都为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唯有敬畏生命,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让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好,才能让地球母亲越来越有活力,才能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建平.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J].吉首大学学报,2003(06).
[2][伊朗]S.拉塞克,[罗马尼亚]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王正平.环境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