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新携手打造初中物理高效课堂论文

2023-04-18 13:38:4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初中物理学科因其理论性和抽象性强,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师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中,物理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措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本文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的支教经历为例,在分析教情和学情的基础上,提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摘要:初中物理学科因其理论性和抽象性强,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师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中,物理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措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本文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的支教经历为例,在分析教情和学情的基础上,提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笔者曾到新疆支教,在支教过程中发现,在新疆和田地区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主动学习的意识不高,甚至还存在畏难情绪。故在教学中,笔者借助北京市日坛中学市级规划课题“小初高一体化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注意力,逐步缓解其抗拒、畏惧心理,进而以生活化的教学、“冲突”教学、阅读教学、实验教学等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启蒙课、课堂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促使其形成并发展物理素养。
一、培养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惯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过程视频、动画等教学手段,把课堂教学的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更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做到物理问题生活化或者生活问题物理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思维,让他们形成“物理惯性”。教师遵循“无情境不出题”原则,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一些问题:自行车轮胎为什么是凹凸不平的?为什么要安装滚动轴承?
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通过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推理,让学生认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然后引入惯性的概念。
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大的压力作用效果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小压力的作用效果明显;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教材章节中写道:“有人说,设想你在7km深的‘蛟龙号’潜水器中把一只脚伸到外面的水里,海水对你脚背的压力相当于1500个人叠起来踩在你的脚上!海水的压力果真有这么大吗?”这个设问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液体压强究竟有多大,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完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后,将问题设计成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在分析中,学生学会怎样对物理量进行合理的估算等。解答的结果,居然真的是相当于1500个人叠起来踩在脚上的压力。这是令人震撼的结果,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研制“蛟龙号”潜水器的巨大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热情,鼓舞他们对科学的学习热情。这样的问题既消除了学生心中的壁垒,让他们主动积极地接近物理,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形成“物理惯性”,打造更高效的物理课堂。
二、巧设冲突和障碍,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初中物理教师可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障碍,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空间,促使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和运用中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保持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进而高效地学习。例如,在讲完“简单机械”知识时,物理教师可提出相应的问题,设置一些障碍:“机械一般是做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怎样设计才会满足多种工作需求?”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进行自主思考,并在课后积极地翻阅学习资料,展开深度探究,最终得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缺乏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导致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不全面,甚至产生偏差,最终成为学习障碍。为此,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设置生活化的情境,把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尤其是容易出现概念偏差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而深入理解并学会运用物理知识。例如,氢气球下面吊着一个重物升空,若氢气球突然爆炸,那么重物将如何下落?多数学生会认为重物离开气球后直接下落,会忽略气球在升空过程中重物的惯性。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不关心生活,对物理现象的动态变化不够了解。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要解决物理问题,就要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了让学生重视这些问题,教师要设置与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使学生发现他们的理论认知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发生规律的冲突,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生活中物理现象的重要性。
通过巧妙地设置思维障碍和认知冲突障碍,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强化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优异的物理素养,提升物理课堂的质量。
三、引导阅读,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在我支教的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当地初中学生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虽然已有四五年,但是对汉语语言文字的理解要相对弱一些。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理解物理学科知识的能力。如引导学生提前自主阅读,这个阶段不同的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不同,时间和节奏由学生自己来掌握;在上新课之前,指导学生通读课本,了解本册教材所讲的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做到心中有数,确定学习物理学科的时间分配,从宏观上把握物理知识结构,做到心中有数、方向明确、物理轮廓清晰。其次,自主阅读后的阅读交流。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通过同伴互助来加强理解;在上新课前,我们引导学生预习新课的内容,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明确物理问题是如何提出的,注重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总结结论。最后,师生共读。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带着学生一起阅读,梳理其中难以理解的概念、关键词。同时将阅读与练习结合,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得透彻与否,一个根本的检验方法就是做习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记忆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对习题的反馈发现物理理解上的问题,同时将物理知识转化为物理解题技能,发现问题再次阅读,再次加深理解。这样,学生能够在物理学习中很好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更透彻。通过这样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汉语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此外,阅读重在获取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阅读方法非常关键,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题目或者文章。为此,在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教授一些阅读方法。如猜想阅读法。猜想阅读法又叫推理阅读法,就是指在阅读物理新课文前,看到课文题目后,不急于阅读,先想想:会涉及哪些问题、问题如何引出来?会涉及怎样的实验?会有哪些实验现象产生?会出现哪些参数?用怎样的数学方法表达出来?用什么样的物理原理解释和数学方法证明?结论怎样运用?这样,先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做一个细致的推理和设想,然后看书,印证自己的思维与课本中内容有什么出入,不断矫正自己思维方式,让自己的物理思维方式不断成熟,这对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加强实验,提升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物理知识。教师要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在高效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增设一些物理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动手参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引发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另外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寻找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能力。譬如,讲授“电路连接方式”时,便可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实验小组,让其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探索电路的正确连接方法,让其亲自进行电路串联、并联的操作,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常见的电路连接途径,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其实验探究精神。另外,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例如,学生利用废弃矿泉水瓶演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水蒸气液化现象;两本书逐页对压起来演示摩擦力;自制潜水艇模型;自制简易密度计;学了力的相互作用后,鼓励学生做小实验,用气球模拟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模拟火箭升空的过程。对于没有条件做的实验,通过实验视频进行展示。物理实验教学的加强促进了物理课堂的高效。
在高效课堂构建的实践中,笔者依托北京市日坛中学市级规划课题“小初高一体化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推广、辐射、带动新疆和田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进行公开课展示、送教下乡活动中,京疆携手,共同打造新疆和田墨玉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援疆支教,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林国斌.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146.
[2]陈群.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