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2

2025-05-15 11:36:29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不仅强调了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还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方向。文章基于新课标背景,简要分析新课标对教学活动带来的启示,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探讨小学美术教学原则,进而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从核心素养、生活元素、信息技术、评价机制四个维度提出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旨在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提升美术教学质量。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不仅强调了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还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方向。文章基于新课标背景,简要分析新课标对教学活动带来的启示,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探讨小学美术教学原则,进而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从核心素养、生活元素、信息技术、评价机制四个维度提出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旨在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提升美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关联起来,实现对教育模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教师还需要加强对新课标的解读,结合具体的教育要求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育人为本,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标强调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新课标强调了“落实核心素养要求”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维度,教师应秉承育人为本的理念,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1]。

  (二)联系实际,贴近实际生活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还要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运用美术知识解决问题,使美术学习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教师可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让美术作品更具生活气息;将美术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美术的实用价值;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如通过组织户外写生、参观美术馆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其意识到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以实际生活为学生提供创作灵感。

image.png

  (三)善用媒介,创新教学活动

  随着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推广,许多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各种媒介创新教学活动,以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新颖的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知识,可以通过网络教育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还可以利用电子画板增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等。简而言之,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媒介设计课程活动,使美术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四)激励评价,激活艺术潜能

  新课标明确了评价的育人功能、教育效果,强调了其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美术创作成果,还要重视其创作过程、创新思维和情感态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及评价策略,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评价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原则

  (一)素养导向原则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通过教学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和以美培元[2]。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深度解读核心素养的要求,分析教材内容,解读课程资源,以核心素养为教育导向细化教学内容,落实教育任务,促使学生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循序渐进原则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不成熟,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艺术概念,对美术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通过直观的美术作品、实践活动初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教学难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和体验等方式,逐步认识不同的美术作品,理解艺术的独特魅力,让教学呈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特点。同时,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让其逐步深入思考学习内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三)因材施教原则

  受生活环境、学习能力、思维发展和基础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如部分学生擅长造型设计,部分学生色彩敏感度高,还有部分学生艺术理解水平高。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情况,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思维特点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与目标,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能力的提升。

  (四)课内外融合原则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课内外融合原则要求教师拓展教育思路,让美术知识在不同领域中得到运用,既要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参观美术馆、户外写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美术经验,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美术创作,以教材外、课堂外的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美术的独特魅力,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综合能力。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术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维度,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下的艺术风格和传统,增进其对美术学科的认识,促进其学科素养的提升[3]。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我们的社区”的教学为例,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意在促进学生观察、记忆、表现能力发展,通过对社区的人物活动、设施景色的观察,促进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观察和了解,能识别并准确描述基本社区元素。但受个人能力、年龄的影响,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难以把握画面的构图。还有部分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对社区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此,基于教学主题、实际学情,教师可围绕核心素养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欣赏社区的公共设施、自然景观、建筑特色以及居民的生活场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艺术表现:通过绘画或手工的形式表现自己生活的社区,提高动手能力和表现能力;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并能在作品中灵活运用。

  创意实践:激活创意思维,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区的理解和情感;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材料,拓宽创作思路。

  文化理解:理解社区文化,增强社区意识与归属感;了解社区的基本概念、公共设施、自然景观、建筑特色以及居民的生活场景等,通过艺术作品表现社区的多样性和特色。

  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便可围绕目标设计课程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表现自己生活的社区,践行新课标理念,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融入生活元素,学会运用美术知识

  美术与生活紧密相关,新课标强调了实践运用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将美术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美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并运用美术知识。还可根据课程活动,让学生利用生活物品大胆创作,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其创新思维[4]。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设计生活标志”的教学为例,通过学习标志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学生可以掌握标志的设计方法、创作技巧,对其创新意识与审美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具象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能识别生活中的标志。对此,教师可注重多标志文化、分类的讲解,并鼓励学生设计标志。首先,教师可出示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标志,如学校的校徽、马路上的“禁止鸣笛”标志、公共场所的“禁止吸烟”标志等,引导学生分类并讨论这些标志的用途和意义,引出本课“标志设计”这一学习主题。其次,教师可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标志?这些标志的含义是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整合生活经验,依托生活经验解答以上问题。最后,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选择一个校园场所或活动,合作设计一个标志,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本课的学习主题,并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巧用信息技术,提高美术学习的趣味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各种先进的电子设备走进课堂,线上教育平台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对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美术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可基于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频、3D投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可以引入数字化创作工具,利用电子画板、3D打印等技术,让学生体验新的创作方法。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教育资源库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其美术学习提供更多可能性。

image.png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色彩的纯度”的教学为例,本课围绕色彩展开,要求学生学习色彩纯度相关知识,了解色彩纯度与颜色数量的关系。对此,教师可利用Procreate、Photoshop等电子画布软件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展示不同纯度的色彩样本,并引导其观察和讨论色彩的区别。随后,教师可通过电子画布调色,改变色彩的纯度,引导学生观察调色过程中色彩的变化,并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使用电子画布软件尝试调色,改变色彩的纯度,以此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最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放学回家后,利用这些软件继续探索色彩纯度的应用,并通过运用不同纯度的色彩完成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四)完善评价机制,以评助学促进发展

  评价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评价可实现以评助学的目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美术学习中的问题,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在完善评价机制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教师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以鼓励、肯定为主,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发展。教师还要开展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给予学生具体的、具有建设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六年级下册“装饰画”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了解了装饰画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创作方法,掌握了装饰画的构图、色彩搭配和装饰手法,并完成了绘制装饰画的课后作业。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从创意、构图与色彩、技术与材料、个性表达等方面评价学生的作品,以肯定为主,提出一些整改意见,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开展互评,使其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并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简而言之,教师要发挥评价的功能,以评助学,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对此,教师应加强教学活动的开发与设计,全面、深刻地解读新课标要求,以美术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新颖的课程内容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1]黄雅芬.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35):60-62.

  [2]李清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师,2023(35):63-65.

  [3]林雪梅.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趣味水墨画教学的应用策略探究[J].教师,2023(35):66-68.

  [4]庄艺娜.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实现多学科融合[J].考试周刊,2023(48):151-154.

  [5]华雪.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和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22):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