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专题与语法填空题目分析教学设计论文

2025-05-13 17:26:4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外语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委员会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小学骨干英语教师新课程教学高级研修班”以“新理念·新教材·新资源:数智时代的英语学科育人新路径”为主题,面向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开展主旨报告、课例展示及点评、专题工作坊、应用成果交流、实践分享等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编者按: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外语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委员会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小学骨干英语教师新课程教学高级研修班”以“新理念·新教材·新资源:数智时代的英语学科育人新路径”为主题,面向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开展主旨报告、课例展示及点评、专题工作坊、应用成果交流、实践分享等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本届骨干研修班贯彻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核心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先进数字技术与新资源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交流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现路径与方法,促进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内容和新教学模式的落地。本刊特选取部分优秀教学设计予以展示。
教学对象:高三年级学生
指导老师:李静(辽宁教育学院高中英语教研员)
一、教学内容
本堂课选取了五个语篇,分别是202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语法填空及《双语学习报·英语新高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练合刊》语法填空专项中的四个语篇。五个语篇的主题语境都属于“人与社会—历史、社会与文化”,语篇内容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有关,分别为英国“丝路花园”的整体设计及其中新建成的玻璃温室、利用中国传统建造技术建造竹编亭、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过程、中国传统美食受世界好评的原因及红色对古今中华民族特有的意义。五个语篇的内容虽然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但是各语篇凸显的主题各有侧重,对“丝路花园”的介绍不但体现了古丝绸之路对英国园林艺术的独特影响,还宣传了以和平合作、兼容并包、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利用中国传统建造技术建造竹编亭凸显了建造者对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心愿;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过程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能及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首屈一指的地位;中华传统美食受世界好评暗藏了古人的智慧及中国美食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展示红色对中华民族特有的意义是想让世界了解中国、探寻中国、感受开放的中国。
五个语篇整体结构相似,都由背景信息介绍、事实性细节介绍、事物的内在价值或产生的影响三部分组成,在介绍各文化要素的事实性细节中采用了总—分逻辑式、时间顺序式、要点并列式等不同介绍方式;从写作手法上看,五个语篇句式多样,采用不同的衔接方式进行表述,增强了语篇的可读性及展现了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作为五个语法填空试题,考查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语篇含义,并能够利用语篇含义选择正确的语言形式;考查重点主要集中于动词时态与非谓语形式、介词、连词等语法知识。
二、学情
授课对象为高三年级学生,根据KWL(知思学)模式,对学情分析如下:
【已知】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知识,已形成相对完整的语法体系,并能够在阅读中正确地识别、提取重要信息,但是在表达自我观点方面欠缺连贯性与准确性;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完成了202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语法填空题,并初步了解了该语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解题方式、深入研读语篇作了有效铺垫。
【想知】针对语法填空题的难点,学生想要学习采用何种方式能有效提升解题正确率;同时,基于两年的学习所获,学生想知道如何应用已有知识向外国人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宣扬文化元素中所蕴含的宝贵精神。
【需知】学生不仅需要学会利用文本含义解答语法填空题,还需要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深入解读语篇,体味语篇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及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并能够根据所学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具备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与热情。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通过分析202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语法填空题,明确解答语法填空的方法,即利用语篇含义选择正确的语言形式,理解语篇含义是正确解答语法填空的首要因素;(2)利用语篇结构、衔接方式、梳理长句意群等方式梳理五个语篇中介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伟大精神及对世界的积极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一)教学重难点
针对语法填空题,学生通常会以语法为切入点,过分聚焦细节,而忽略对文意及语篇全貌的理解。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利用文本含义解答语法填空题,即基于对文本的理解选择正确的语言形式。
本堂课的教学难点体现为以下三点:(1)能够通过分析202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语法填空题,掌握在介绍事物时常用的语篇结构、语篇衔接手段及不同的表达方式;(2)能够明确语篇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增强认同感;(3)能够运用合理的结构及写作手法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伟大精神及对世界的积极影响。
(二)解决措施
1.凝练解题思路
语法填空题实际考查四个层次,分别是单词层次(W)、词组层次(P)、句子层次(S)及语篇层次(D),基于高考英语对这四个层次的考查方式与比重,学生需要从语篇入手,先对语篇内容有整体感知和理解,再依据语境明确各段大意及句子含义,然后利用含义选择正确的语言形式。
2.深度理解语篇
从内容创设、结构构架及写作手法三个方面读懂语篇内容及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够利用该类语篇的结构特点、衔接手段及多样的表达方式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伟大精神。
3.加深文化认同
在深度理解语篇的过程中,感知语篇中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并加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以此坚定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五、教学思路
为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深度阅读,学生需要逐层递进,读透语篇。
(一)通读知全貌
课前学生已经完成了202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语法填空题,课中需要通过解读语篇基本信息明确语篇及各段大意。基于对语篇基本信息的理解,学生可在语境下正确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利用句子含义解答语法填空题。
(二)精读解深意
整合基本信息,梳理语篇结构,明确在介绍事物时常用的语篇框架;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在语篇中多次出现的意义,挖掘语篇的主题意义;明确作者在介绍事物与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积极影响时所采用的写作手法。
(三)品读明价值
基于对语篇主题意义的理解,推断语篇的写作目的,尤其聚焦语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丝绸之路的描述;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坚定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通过自我评价与生生互评的方式,检查自己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并作及时调整。
六、教学流程图(见图1)
正确理解语篇,并形成深度理解语篇的策略。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前置作业
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了202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语法填空题并提交给教师。教师批改后将试题发放给学生以备课堂使用。
【设计说明】学生可整体感知试题难度,并通过批改反馈明确自己的薄弱点,从而激发学习欲望,作好学习准备;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总结错误共性,精准定位教学重点。
(二)课中具体环节
1.Analysis of students’works
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试题反馈饼状图,明确自己及全班同学共有的薄弱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部分错误答案在语法层面是正确的,由此引发思考“为何这些语法层面的正确答案造成了失分现象”,进而对错误进行正确归因—语言形式的选择不仅依据语法结构,还要符合语用要求,因此正确理解文意是解答语法填空题的关键。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高考英语语法填空题高频考查知识点及自己的薄弱点;通过分析共性错误,让学生跳出只见语法不见语境的错误思维,形成注重并利用文意解答语法填空题的思想。
2.Meaning for difficulty solving
教师展示错误试题段落(第2段56空),并鼓励作答正确的学生翻译错误选项所在句子,尤其针对56(engineer)techniques的翻译,基于学生答案追问56空表示的是techniques for engineering还是techniques which are well engineered,并和学生一起找出依据,即通过解析the design和these sepals的指代明确该段重点讲述该科技的用途,基于此选择正确的语言形式—动名词(V.-ing)作前置定语表示事物用途。
教师同样展示错误试题(第3段60题),并让作答正确的学生进行翻译以明确该句子含义为“...Silk Route Garden...takes visitors for a walk through”,基于语义直接判断walk的语态与时态。
针对最后一道错误试题(第4段63题),教师引导学生先明确“...to house the plants of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China at the end of a path”的含义,根据句意推断出空处句意为“The Glasshouse is a great achievement...”,进而明确正确答案为stand as。
【设计说明】通过解析共性错误,让学生明确正确翻译句子含义需要联系段落主旨甚至语篇语境;利用语法知识解题会出现多个“正确答案”,而句子含义决定了最终答案的选择。
3.Understanding basic information
教师将学生分为四组,让他们再次阅读语篇,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各组内任务。
G1:Skim the whole passage and then fill the names in the blanks in the picture.
G2:What’s the feature of this structure?And how does it work?
G3:What can the Silk Route Garden do for the visitors according to the third paragraph?
G4: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in the last paragraph?
教师与学生互动问答,通过第一组学生分享的答案能够明确语篇前三段的大意,通过第二组和第三组学生分享的答案能够梳理出第二段与第三段的结构。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再次阅读理解语篇的表层信息—各段大意及各段结构,即第二段与第三段均是以“总—分”结构介绍the Glasshouse的不同特点的。
4.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1)基于对前三段结构的梳理,教师展示完整的语篇,并在语篇中标红有关介绍中国丝绸之路的所有信息,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infer from the red sentences?”基于学生的回答,学生与教师一起总结丝绸之路对建造the Glasshouse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将正确答案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明确在介绍事物时不仅要阐述features,还要注重其value。
(2)基于以上分析,教师鼓励第四组学生分享答案,最后一段作为主题升华部分确切地凸显了丝绸之路对英国园艺发展的深远影响,以此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价值的理解。
(3)根据各段主旨与结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建构语篇的整体结构,即General/Background information→Important details→Conclusion&Meaning,“总—分—总”结构。
【设计说明】在梳理出段落结构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凸显有关丝绸之路的信息,让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深入思考描述丝绸之路的写作目的,让学生逐步理解语篇的主题意义,即丝绸之路对建造the Glasshouse的帮助及对英国园艺发展产生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整合各段信息,让学生明确语篇为凸显主题意义所采用的整体结构。
5.Clarifying writing methods
(1)对于语篇中Important details(语篇第三段与第四段)部分,学生已经明确要从features与value两个方面对事物进行介绍。在此,教师提出问题:“How can we combine‘features’and‘value’when introducing an object?”
(2)教师展示语篇第三段,并引导学生依据文意找出which、these、features、that、the path的指代。基于学生的答案,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语篇利用代词、连词、同义名词对内容进行衔接,即将feature与value两部分衔接成整体。教师通过展示衔接图式让学生理解这三种衔接方式同样可以使新旧信息的展开更具有逻辑性。
(3)教师利用上述衔接方式改写第四段,并提出问题:“Which sentences below are the features of the object?”让学生明确本段对features与value的描述;基于学生的反馈,教师展示第四段原文,并鼓励他们说出更喜欢改写版本还是原有版本(见图2);学生通过比较和分享与教师一起总结利用非谓语、从句的形式将不同的意群进行连接也可以达到表述features与value的目的。
【设计说明】通过带领学生分析语篇描述事物特点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时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让他们明确代词、连词、近义词作为语篇常用的衔接手段可以使新旧信息紧密相连并具有逻辑性。同样,利用非谓语动词与从句连接不同意群也可增加语篇的可读性,为学生最终的语言输出作好知识准备。
6.Application and sharing
(1)教师让每组学生完成来自《双语学习报·英语新高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练合刊》中一篇话题与结构相似的语法填空题。
(2)教师让组内学生基于屏幕上展示的正确答案互换批改,并鼓励做对的学生给做错的学生讲解。针对各组的难点,教师在学生讨论中给予指正与指导。
(3)教师让各组学生再次阅读语篇,并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梳理语篇结构,对于Important details部分,提供四种常用的思维导图,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种完成语篇结构思维导图(见图3)。最后,教师分享某一组学生的作品并作简要评价。
【设计说明】学生能够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语篇含义正确解答语法填空题;利用所学结构及教师提供的常用思维导图,通过梳理语篇事实性信息构建出语篇思维导图,同时深度思考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主题意义及写作目的。
7.Role-playing activities for creative thinking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每组选出两名学生,一名学生扮演外国人,另一名学生扮演(中国)当地人,扮演当地人的学
生向扮演外国人的学生介绍语篇中提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组内其他学生依据制作的思维导图及教师提供的对话提示作好上台分享对话的准备。
(2)教师随机选两组学生上台进行对话展示,其他组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从四个方面对对话表演进行评价并打分(见图4);在对话表演结束后,教师鼓励观看小组派代表分享打分结果及评分理由。
【设计说明】教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新情境,让学生通过“中国人向外国人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伟大精神及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对话表演结束后,学生通过生生互评的方式可以明确彼此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此种将组内活动转变成组间活动的方式可以填补各组间的information gap,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课后巩固延伸
首先,教师在PPT上展示课堂所学的五个文化元素,并在其下方展示各元素的主题意义,鼓励学生在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时不但要注重元素特点,还要呈现元素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其次,师生以总结的形式共同生成形如“纸飞机”的板书,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利用“纸飞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最后,教师设置基础性任务与选择性任务作为课后作业(见下页图5),并提供自我评价标准。
【设计说明】通过总结并生成具象化的板书激发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在作业环节,除巩固知识的基础性任务外,教师还设置选择性任务,接受选择性任务的学生人数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测依据。
八、教学反思
(一)回归本源,化繁为简
针对语法填空题,教师在日常授课中更多地聚焦于语法本身,导致学生只关注语法结构及对应的含义。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确能够熟练地背记语言形式与含义,并能在两者之间切换自如,但是在解答语法填空题时仍漏洞百出,达不到心理预期,逐渐失去信心。导致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并不理解讲授语法到底需要讲什么、讲到何种深度。《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语法讲授应该注重语法形式、意义、语用三个层次。正如前文所述,语法填空主要考查四个层次,分别是单词层次、词组层次、句子层次及语篇层次。通过统计近三年的高考英语语法填空题,句子层次与语篇层次的考查占比最高,而这两个方面的考查恰恰是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语篇含义的基础上为达成语用目的选择正确的语言形式。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解决难点试题时先带领他们明确段落整体含义,再让他们说出空处部分要表达的含义及要达成的语用目的,最终让他们选出正确的语言形式,在此过程中分析其薄弱环节,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锁定教学重点,从而做到回归本源、化繁为简。
(二)主题引领,深挖语篇
202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语法填空题不仅是对语法的考查,还是对凸显文明互鉴、培养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体现。语篇通过介绍英国“丝路花园”的整体设计及其中新建成的玻璃温室凸显出古丝绸之路对英国园林艺术的独特影响,宣传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其中语篇所体现的精神正是学生要通过阅读语篇深度挖掘的主题意义,课堂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还要让他们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鉴赏国外优秀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语篇主题意义这条主线,首先让学生读懂语篇,通过组内合作、组间分享的形式明确各段大意及结构,通过梳理整合各段基本信息,师生一起总结出语篇的整体结构及内容要点;其次带领学生深挖语篇“言外之意”,通过引导他们理解作者介绍丝绸之路的暗含信息及为了表达此种暗含信息所用的写作方式,让他们达成对语篇的深度理解;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并凝练主题,以此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伟大精神的认同,并向世界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三)多元评价,以评促学
教师依据“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在整堂课中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向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明确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今后的提升明确方向。
在讲授语法填空部分,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直接给予学生反馈;在理解语篇表层信息等基础知识时,学生以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进行生生互评;在学生表演对话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时,教师提供评估量表,让他们进行互评,并通过总结与指导进行总结性评价;在布置作业环节,教师通过提供选择性作业的方式让自我评价,同时在选择性作业中提供评价量表,让学生在课后利用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以提升作业质量。总之,教师在课中和课后将评价贯穿始终,利用评价结果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