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2025-05-13 17:31:4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现状,然后论述了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接着提出了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途径,包括增强师资力量、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现状,然后论述了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接着提出了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途径,包括增强师资力量、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程;音乐素养;中学
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在不断演变。当前,中学音乐欣赏课程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审美观念和兴趣爱好多样化的需求,而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音乐欣赏课程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如音频、视频、互联网等工具的应用,这也使得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能获得诸多机遇[1]。
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中学通过开设更加丰富多元的音乐欣赏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够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新时代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养要求,故音乐欣赏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然而,当前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却存在诸多瓶颈,亟待寻求相应的解决策略。基于此,本文拟对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加以探究。
一、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
在课程设置方面,部分中学会因为音乐是所谓的“副科”,对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课时被压缩甚至取消,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也有一些中学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室和音乐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内容安排方面,当前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的问题。多数教材和教学内容偏重古典音乐、传统音乐,而对中国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音乐作品关注度不高。这种课程内容安排导致学生无法全面了解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难以形成全面的音乐审美观[3]。在实际教学中,部分中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生对音乐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需求,另外也有一些中学会过于追求高难度,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对中学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像语、数、外一样投入教研力量所致。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方面,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得音乐作品能够被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但互联网上的资源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很难选择,再加上受到版权的限制,很多音乐素材无法下载。另一方面,过于依赖技术手段也带来了问题,一些教师可能过于注重演示和展示,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此外,还有一些中学存在技术设备陈旧或不足的情况,这也限制了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三)学生反馈与教学效果
从学生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该课程只是副科,对升学考试毫无帮助,只会占用时间。也有部分学生反映,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深奥或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或缺乏兴趣,这表明在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更没有采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音乐欣赏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但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上略显不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魅力不仅在于旋律和节奏,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需求。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确实能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震撼和魅力。然而,当讲解涉及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深层内涵时,学生就会显得力不从心,难以真正领略到音乐蕴含的深刻审美价值[4]。
二、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通过对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无论是在课程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都存在诸多问题,这也体现出教学改革的迫切性,突出了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教师对中学音乐欣赏课程进行改革,可以使课堂具备灵活、多元、趣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新时代青年[5]。这不仅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有积极影响,也有助于推动整个音乐教育领域的进步,培养更多具备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新时代学生。中学音乐欣赏课程的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较大,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即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更能引导他们深入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传统的音乐欣赏课程往往只注重对音乐形式和技巧的解析,忽视了对音乐作品情感的体验和探索,而教学改革能使音乐欣赏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为教学改革通过引入更多的经典音乐作品和现代音乐作品,可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样化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情感表达深刻、内涵丰富,属于极佳的审美素材[6]。
(二)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引入多样化的音乐作品和风格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窥探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窗户。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学生接触的大多都是古典音乐,这使得他们的音乐视野相对狭窄,无法领略音乐的广阔天地。通过教学改革,音乐欣赏课程开始融入多元化音乐元素。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包括了古典音乐,还涵盖了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爵士乐等多种音乐风格。每一篇作品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各种音乐形式蕴含的文化内涵。
当学生接触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时,他们就会发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传统乐器。如中国的古琴、印度的塔布拉鼓、非洲的鼓乐等,每一种乐器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通过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民俗风情[7]。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还激发了他们对世界文化的兴趣。通过欣赏和学习,学生会更加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学会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各种音乐形式。这种跨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对于他们未来在国际交流和社会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在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入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包括古典、现代、流行等,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接触和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在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必然要创新教学方法,如引入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音乐创作项目等,这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音乐创作,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音乐的艺术性和表达性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激情,帮助他们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观念。这样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仅对音乐领域有重大影响,还有助于学生在其他学科和职业发展中表现出独特的创意和创新能力。
(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包含了音律和节奏,更融合了历史、文化、情感等多重元素。音乐欣赏课程的改革将学科进行有效地整合,可让学生在音乐中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历史时期的背景。这种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更全面而宽阔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8]。例如,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有机联系,采用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锻炼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也体现在音乐欣赏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上,通过与语文、美术、历史等学科的交叉教学,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音乐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中学音乐欣赏课程不仅承载着传授音乐知识的重任,还肩负着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使命。要实现这一目标,可通过增强师资力量、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等,对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式加以革新,旨在寻找一条能有效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独特途径。
(一)增强师资力量
要增强师资力量,首先需要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下功夫。音乐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音乐欣赏课程更是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音乐理论基础和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紧跟音乐发展的步伐。对此,中学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邀请音乐界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或者鼓励教师自主进行学术研究,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此外,可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音乐欣赏课程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奖等,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发展机会,如参加学术研讨会、赴外交流学习等,让教师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教研成果。
(二)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升其音乐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想丰富中学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丰富音乐类型入手。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音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将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纳入教学内容。例如,流行音乐因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贴近生活的歌词而深受年轻人喜爱,故教师将其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更轻松、更自然地接触到音乐的魅力。同时,摇滚音乐以其激情四溢的演奏和独特的风格也吸引着大量的听众,通过欣赏摇滚音乐,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中传达的力量与自由气息。电子音乐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前卫的音乐风格也备受关注。将电子音乐引入音乐欣赏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音乐制作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历程,进而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9]。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这一改革,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精心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进行介绍,并让学生欣赏。具体可通过组织音乐会或音乐工作坊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不同类型的音乐表演,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搜索并学习欣赏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类型或音乐作品,以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素养。
(三)革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参与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然后进行集体讨论,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10]。教师也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些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某中学的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选择了《北京欢迎你》这首具有浓厚北京风情和现代气息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首先,教师播放该歌曲,让学生感受其轻快的旋律和欢快的氛围。其次,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听完这首歌后,有什么感受?你们认为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主题?”学生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这首歌让我感到非常愉悦和轻松,它带有一种热情和友好的氛围。”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首歌展现了北京的魅力,让人想要去了解这座城市。”再次,教师组织了一次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需要讨论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并思考这些元素是如何共同营造歌曲的整体氛围的。基于此,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通过互相交流,不断完善和深化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最后,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汇报他们的讨论成果。而学生从旋律的优美、节奏的明快、歌词的亲切等方面分析了歌曲的特点,并指出歌曲表达了北京热情好客和包容开放的精神。
2.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音乐欣赏课程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呈现音乐作品、音乐家的生平和背景等信息。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音频设备等工具,将音乐作品的演奏视频、音频等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和欣赏,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例如,在《二泉映月》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首先通过投影仪展示阿炳的照片和生平简介,简要介绍他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成就。然后,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二泉映月》创作背景的短视频,让学生了解这首乐曲的诞生背景和承载的情感内涵。接下来,教师利用音响设备播放《二泉映月》的演奏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变化。接着,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逐段分析乐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并解释乐曲中的情感起伏和变化。在学生对乐曲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播放一段《二泉映月》的演奏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乐曲的音乐魅力和演奏技巧。观看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看法,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最后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与《二泉映月》相关的互联网资源,如乐曲的不同版本、专家解读文章等,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通过本次多媒体辅助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二泉映月》的音乐魅力,还能够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拓展学习,学生的音乐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3.实践性教学方法。音乐欣赏课程可以结合实际音乐活动,如音乐会、音乐剧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验音乐的现场氛围和艺术魅力。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音乐会、参加音乐比赛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和乐趣[11]。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和创造力。例如,在某中学,教师提前联系好学校音乐社团,安排学生现场观看《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会。音乐会开始前,教师提前让学生自行查阅《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并在音乐会当天带领学生亲身感受《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现场演出。学生在现场欣赏到演奏家的精湛技艺,体会到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还体验了音乐的现场氛围和艺术魅力。音乐会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在现场的感受和体验,并分析乐曲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学生通过交流和分享,能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认识,提升音乐鉴赏能力。在欣赏和体验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之后,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实践。如学生尝试以《梁祝》为灵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或进行音乐改编。此外,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排练简单的音乐节目,如小提琴合奏、声乐表演等,让学生在表演中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和创造力。
(四)创新教学评价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程评价侧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忽视了对学生音乐表达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创新教学评价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评价内容应全面且多样化。除了对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进行评价,还应评价学生对音乐的表达和创造能力,如学生的演奏技巧、音乐创作能力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
2.评价方式应灵活且多样化。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通过考试或听力测试来评价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出现消退。因此,评价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具体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学生音乐作品展示、音乐会演出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
3.评价结果应具体且个性化。传统的评价结果主要通过分数来反映学生的成绩,这种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12],因此,评价结果应该更加具体且有针对性,可以通过评语或评价报告来反映学生的音乐才能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学习和能力提高。
四、结语
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实践表明,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具体表现如下:引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了音乐欣赏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采用互动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了其参与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如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由此未来的音乐教育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以推动中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园.初中音乐欣赏课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学教学参考,2022(15):19-21.
[2]胡馨之.初中音乐欣赏课互动教学的策略[J].思维与智慧,2022(4):40-41.
[3]吴晓轩.中学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研究[J].音乐天地,2021(12):25-27.
[4]陈珺.基于小学与初中音乐衔接下欣赏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21(22):55-56.
[5]许海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思考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9):51-52.
[6]孙佳宁,张望.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欣赏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1(26):115-116.
[7]徐静.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聆听”实践与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46):151-152.
[8]苏殷.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价值及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5):68-69.
[9]校成龙.基于兴趣培养的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J].学园,2023,16(18):84-86.
[10]王瑶.初中音乐欣赏课《欢欣的日子》教学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3.
[11]姚应红.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课的改进与实践探究[J].教育界,2021(34):18-19.
[12]诸葛嫣然.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