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创新学校发展之路论文

2023-04-13 16:35:01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 学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创新学校管理三维空间:从思想维度高屋建瓴传承传统;从物质环境维度浸润师生,完成人格雕塑;从课程维度进行项目驱动,实现育美、育智、强体。
摘要:学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创新学校管理三维空间:从思想维度高屋建瓴传承传统;从物质环境维度浸润师生,完成人格雕塑;从课程维度进行项目驱动,实现育美、育智、强体。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三维;五育并举;传承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学校是文化传播主阵地,学生的核心素养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铸中华民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价值。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校传承和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亟须解决两个问题:如何在中小学人才培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立足学校特色,建设和开发多样、生动的校本课程和活动资源?笔者认为学校建设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创新学校管理三维空间,从学校建校理念、学校物质环境,以及学校特色校本课程项目驱动入手,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五育”并举教育新格局,对学生形成反复浸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优秀文化人格,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能力和行为习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小学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入,从而满足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迫切需求。这对中小学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维度高屋建瓴传承传统
概括来说,一所学校的文化主要包含学校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科研文化、对外交流文化。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赋予学校以灵魂和生命力。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立足于弘扬民族文化,并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学校文化建设应首先有顶层设计,从学校办学理念开始即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笔者学校厦门实验中学为例,学校紧跟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思路和步伐,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汲取智慧,从《尚书·周书》中名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提炼出“惟精惟新”办学理念,确立了“精新”教育思想,以“开拓创新”为行为准则、以“智慧人生”为办学目的的总体战略,即通过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开拓创新涵养智慧。从思想维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惟精惟新”为立校之本、精神动力,高屋建瓴明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行为准则。学校以“精新”教育统筹全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二、环境维度潜移默化孕育传统物质环境的建构,可以使校园环境成为集教育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熏陶人格的场合。学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主阵地,更要紧紧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建构物质环境,建立健全学校传统文化非正式全域学习空间,通过建设各种传统文化建筑,布置名人雕塑群、设计各式活动体验场所,在校园内形成一个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相结合的育人环境。
基于此,学校扎实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体系,建强“传统文化育人”平台。学校校舍以闽南红为主色调,间以白墙,延续了闽南一带的传统建筑审美风格。200余亩的校区绿树成荫,花草交相辉映,除四处洋溢的青春气息外,更融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审美趣味和科学品味为一体:以京剧传统特色为亮点,学校开辟了一条宣传普及京剧知识的京剧文化长廊,京剧大师园、京剧经典桥段雕塑、京剧角色影雕、京剧乐器石雕、京剧艺苑舞台等京剧元素遍布校园每个角落;以书圣王羲之字体题写学校的校名、路名和楼名,打造弘扬传统文化的书法广场;集课程教学、科学普及与环境美化于一体的生物园、地理园、围棋盘天花板完美融合;紧跟时代的“四个自信”文化传统线路和“立德树人”文化广场,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
学校通过建构优秀传统文化氛
围,以圣哲先贤们创造的思想智慧和传统文化精华影响着学校师生,潜移默化地完成师生人格的浸润。学校还应积极建构非正式学习场景。比如,我校基于项目式学习,通过主题活动、社团活动、德育活动、学科实践活动创造真实具体的情境,形成国学展、围棋擂台赛、南音业余票友、地方戏艺苑、武术表演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三、课程维度校本驱动浸润传统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例,厦门实验中学依托“五育”并举挖掘本地资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创新“德智体美”教育新格局,开展系列校本项目,开发“端德、精智、强体、育美”适宜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
(一)端德——国学经典校本课程校本化
中国国学博大精深,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包含道家、释家、法家、墨家等多元思想体系,学校构建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体系,开发国学校本课程。通过国学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与文学经典碰撞中获取中华经典中所涉及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丰富传统文化底蕴,培育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学校创新设计国学主题活动,设计有实践性、趣味性的项目活动驱动学生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乐之者”,在项目活动中学生切身体会、感受先贤的精神与思想,培养不慕荣利、浩然正气的品性,培养独立之精神、隽永之品格,不断对照自省端正德行。
(二)精智——“围棋”益智熠熠生辉
学校创新开设围棋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国粹“围棋”,掌握围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发民族自豪感;在围棋的学习、对弈中,体会围棋文化的丰富蕴含,培养心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不断对弈中,培养心理调节能力、面对挫折调整心态的能力和平等、包容的意志品质。学校还在运动会中开展围棋轮流赛,每一年各班参赛学生在运动场集体开赛,场面宏大,成为厦门实验中学运动会一大盛况。
(三)强体——武术传承铸魂强体
武术博大精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着重从小学一年级开设武术课程,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品德,强化学生民族精神的传承,增强身体素质。在武术课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现了强体健身,全面锻炼了学生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韧性等。在武术课程中,学生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铸魂强志。学生每天开展武术基本功练习,一年365天,考验学生的恒心,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韧性;武术一招一式反复训练,学生要克服招式单调枯燥关,培养吃苦耐劳、守拙精进的品质;学生在武术竞技比赛中,更是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随着武术校本课程的持续开展,厦实的学子不仅传承了“精武铸魂”的中华传统,也培养了保家卫国的民族意志。
(四)育美——京剧书法,塑形塑心
1.弘扬戏曲艺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学校大力弘扬传统戏曲艺术,通过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和国粹艺术京剧,传递东方审美情韵,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创新德育美育工作。学校在开办的第二年(2015年)就与素有“戏曲艺术家摇篮”美誉的中国戏曲学院签订合作协议,率先开设八闽大地第一个京剧班,聘请中国戏曲学院专业教师驻校教授,并鼓励教师将京剧元素融入学科教学,传统课堂因此迸射出别样光彩。
2.传承书法艺术,笔墨游走传递中华文化的温度。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另一颗璀璨明珠。学校创办浔江书画院,开设书法课程,培养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引导学生在临摹字帖的同时,了解汉字字体的演变发展历史,感受历代书法家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作品流露出艺术情趣、爱国情怀与人生格局。厦实学子在习字、创作书法作品的过程中,意志品质、审美欣赏能力得到教益和启迪,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和情感的熏陶。“五育”并举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鲜明标志,为教育发展提供根本依循。学校应创新思路,立足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特色课程建设与自身文化内涵发展,以“多元整体”为导向,以特色课程育人谋发展,致力于实现“以‘五育’促进人成长,培养文化自信”的育人目标,创新“五育”并举教育新格局,探索“文化铸魂,多维育人”的人才培养方式,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OL]李锐中新网https://www.chinanews.com/ll/2019/03-28/8793524.shtml
[2]代保民.如何抓好学校人文文化建设[J].教书育人,2007.(23).
[3]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看潮州古韵,话文化遗产化部[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391518906345606&wfr=spider&for=pc2020-10-13.
[4]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等.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5(04):36-42+62.
[5]刘延平.浅谈学校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93-94.
[6]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Z].2014-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