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识谱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2023-04-13 16:12:5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识谱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识谱教学的策略研究不够,导致识谱教学碎片化、技术化现象严重。本文基于对识谱能力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厘清及关系厘定,结合对识谱教学的现状解读,提出通过尊重认知规律、依托深度聆听、优化学习形式、借助评价导向等策略,构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自主导学”式课堂,以期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进而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识谱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识谱教学的策略研究不够,导致识谱教学碎片化、技术化现象严重。本文基于对识谱能力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厘清及关系厘定,结合对识谱教学的现状解读,提出通过尊重认知规律、依托深度聆听、优化学习形式、借助评价导向等策略,构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自主导学”式课堂,以期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进而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识谱教学;学科核心素养;自主导学;教学策略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但音乐主要采用的并不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声音,而是经过人们抽象化和符号化的声音,乐谱就是记录音乐声音的专用符号。开展识谱教学的策略研究,不仅是促进学生音乐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学回归“以美育人”本位的重要环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识谱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识谱教学的策略研究不够,使其成为困扰教师实施教学的绊脚石。同时,学生对识谱教学的本质意义理解不够,常常认为识谱能力对于唱好歌并无直接影响。基于此,音乐教师应当尊重认知规律、依托深度聆听、优化学习形式、借助评价导向,构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自主导学”式课堂,以此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概念厘清:识谱能力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一)识谱能力
识谱能力是指对乐谱进行识读和演唱的能力。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乐谱形式是简谱和五线谱,由各地、各校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本文研究的识谱能力是指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学习中,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识谱教学的要求,结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音乐课标”)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解读,开展简谱识读和演唱的训练内容。
(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也是一种新的课程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质性推进,关键在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的高中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要着力培育和发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发挥音乐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三)关系厘定
首先,识谱能力是音乐学科的关键能力之一,它贯穿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中,并作为基础工具使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立体环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次,识谱是音乐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内容四大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基础内容,也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两大课程类型(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八个音乐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编创、合唱、合奏、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的重要内容。最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内容体现了习得音乐、感知文化和全面育人的内在逻辑,识谱教学既是实施音乐课程内容的重要抓手,也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一环。
二、现状解读:碎片化与技术化
中国音乐学院杜亚雄教授在《识谱应成为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任务》一文中,通过一组调查数据,向我们阐明了提升学生识谱素养的紧迫性:在对某市部分重点中学应届毕业生的识谱能力调查中,有85%的学生为“谱盲”,而具有一定识谱能力的15%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在校外学习某一件乐器时学会识谱的。义务教育阶段,如果按照每学期18周计算,学生大约有540节音乐课,笔者认为,这么多教学课时不能有效地解决“谱盲”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识谱教学的碎片化与技术化。
(一)碎片化——缺少整体设计的规划
识谱素养的提升既需要量变的积累,也需要质变的升华。因此,识谱教学的效果很难在短期内显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不愿意碰触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短板,以至于对识谱教学常常是“蜻蜓点水”,或是“视而不见”,让识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缺位严重,并导致识谱教学的碎片化。识谱教学需要从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整体设计,让学生在不同的学段中持续推进,让学生的识谱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
(二)技术化——缺少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所谓技术化是指教师在开展识谱教学时,不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规律,采取乐理化、成人化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硬教、学生死学,让原本充满温情和灵动的音乐教学呈现死板的技术化特点。对识谱教学不重视、不规划,就会导致教学无法,让学生的识谱素养难以自然生长;对识谱教学太重视、使蛮力,就会导致“为了教而教”,让学生带着任务死学,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识谱教学的效果事倍功半。
三、纾困路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识谱教学策略探究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音乐课程的各领域教学,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得以落地。探寻中小学生识谱教学的纾困路径,关键在于教师要基于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设计,让学生在聆听、游戏、情境、编创、表演等多种音乐活动中提升识谱能力。
(一)尊重认知规律,打通导学通道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以“识读乐谱”内容为例,在一二年级,识谱教学的重心是通过声音、语言身体律动等方式,表现简单的节奏(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进而开展音名模唱训练;三至六年级,识谱教学应当结合歌曲学唱,认识相关音符、休止符和音乐符号(力度记号、反复记号、装饰音记号)等,并开展跟琴视唱的乐谱学唱训练;七至九年级,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并能够跟着音乐视唱乐谱。
尊重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才能打通识谱教学的导学通道,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举一反三,提升他们视唱乐谱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分学段、渐进式的单元教学中,应走出以下两个误区。误区一:识谱教学应当从小学中年段(三四年级)开始。一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这些特点是教师开展音名模唱、节奏模仿等活动的巨大优势,对学生识谱素养的奠基有着重要的作用。误区二:唱谱是为了辅助歌曲学唱,不能先唱歌词再唱谱。到底要先唱歌词再唱谱,还是先唱谱再学习歌词,笔者认为不存在一定之规,一切能增进学生审美体验、提升音乐素养的策略都应当值得推崇。实践证明,学生在演唱歌词之后,再来演唱歌谱,会在音准、节奏的准确性,识谱演唱的流畅性等方面,更有明显的提升。
(二)依托深度聆听,强化旋律感知
深度聆听是学生感知音乐旋律特点、提高音乐表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充分的、深入的、批判的聆听,学生就不可能形成具体的、鲜活的音乐形象认知。教师应当依托深度聆听,通过开放性提问、关联性对比和情境性模仿,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
1.开放性提问,让聆听多向蔓延
在探索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识谱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教”的出发点,转变到“学”的出发点上,通过开放性的提问和聆听,让学生捕捉音乐中的敏感要素,进而开展识谱教学活动。如在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乡歌儿多》一课教学中,在初次聆听音乐时,笔者就设问“江南的儿歌有着独特的江南韵味,请你们仔细聆听歌曲,找一找这些江南的音乐要素”。在设问时,笔者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听歌曲的情绪、乐段或者歌词内容,而是首先创设深度聆听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多向蔓延。“歌曲中出现了好几处‘哟啰喂’”,学生在聆听过后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特点,笔者追问学生:“这些‘哟啰喂’的音高是一样的吗?”随后,教师清唱歌曲,并根据音高的变化、情绪的递进即兴板书,画出湖塘里每一片莲叶的高低位置。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在思维中碰撞,歌曲的识谱教学在蔓延处生长,沁入他们的心脾。
2.关联性对比,让要素多维耦合
在开展识谱教学的单元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关注自然单元,还应放眼整本教材的学册单元和纵向维度的跨年段主题单元,让识谱教学以节拍、节奏、调式等要素为主线,串联起相关教学活动。弱起是学生唱谱学习中的一个节奏难点,在含有弱起的歌曲教学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关联性对比,辅助学生的唱谱教学。如在苏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田野》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与《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节奏关联的方式,通过对已学歌曲的知识迁移、节奏要素的多维耦合,唤醒学生的原有经验,有效解决新学歌曲中的识谱难点。
3.情境性模仿,让音乐链接生活
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教学只有回归生活、链接生活,才能让抽象化的音乐符号充满生活气。装饰音是对音符进行色彩修饰的一种专用符号,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识谱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情境化模仿,让装饰音生动化、具象化。在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采莲谣”一课教学中,笔者通过乐谱范唱,请学生思考哪些乐句带给你“采莲”的画面。在演唱“沙朗朗郎朗郎沙”这句歌词的乐谱时,笔者就通过“顿音”记号的呈现,让学生将“采莲”的情境与音乐中的“顿音”相链接。学生在学唱这句歌谱时,请学生边做“采莲”的动作,边演唱标有“顿音”记号的乐句,由此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境化模仿让歌曲表达的内涵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优化学习形式,赋能自主学习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人具有一种天生的音乐学习本能,但需要诱发、培养。在识谱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游戏、师生接龙、乐器学习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识谱学习的乐趣,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赋能。
1.巧用游戏,激发识谱兴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将枯燥的识谱教学,以游戏的方式呈现,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模仿能力,让识谱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通过“听谱”和“找碴”两个小游戏,开展识谱教学活动。“听谱”就是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琴声停下时,请同学们说说老师弹到了哪个音符。“听谱”游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对调动学生的识谱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找碴”就是教师把乐曲中的某个音或者某处节奏故意弹错,请学生在聆听时找出教师设计的这些“错误”。“找碴”游戏中,教师故意弹错的地方,一般是识谱学习中的重点或者难点,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助力识谱教学难点成功突围。
2.师生接龙,发现唱谱乐趣
师生接龙是指教师和学生以接龙的方式,共同参与到识谱教学活动中。师生接龙的教学价值在于教师与学生在接龙演唱歌谱时,通过巧妙地分担歌谱学唱的难点,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到识谱教学中。如在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学习歌》一课教学中,歌曲共有40个小节,如果逐句学唱歌曲歌谱,学生往往是学会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很难准确把握歌曲的整体性。通过观察歌谱不难发现,歌曲的前14小节的主歌部分使用了“同头换尾”的创作方法,每一乐句均由“5”“6”“1”三个音符开头。发现了这个特点后,笔者就通过师生接龙的方式,让学生演唱每一乐句的前三个音,其余的歌谱则由教师来接唱。在师生合作演唱中,学生在一唱一听的互动中,对乐句形成了整体的印象和把握,在饶有趣味中为演唱歌曲觅得最佳的教学方式。
3.乐器学习,加深乐谱印象
乐器学习离不开乐谱,因此,乐器学习的过程,也是强化学生音准节奏概念、提升识谱能力的过程。我们可以把竖笛、口风琴和陶笛作为课堂教学乐器,探索乐器教学对提升学生识谱素养的辅助作用。在开展陶笛整班教学的实践中,笔者通过“先奏后唱”的方式学唱歌曲,通过发挥乐器教学对歌曲教学的反哺作用,让学生的识谱能力得到提升。学习乐器不仅能使学生正确地演奏出乐谱中的音符,还能让学生在乐器演奏中,不断强化识谱过程,从而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
(四)借助评价导向,指向素养提升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在识谱教学中,教师应当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推动学生识谱能力可持续发展。
1.自然单元:以“听”促评
不同版本的音乐教材中,都有针对自然单元学习的评价内容,如苏少版音乐教材中的“成长的足迹”、人音版音乐教材上的“学习评价”等。在这些自然教学单元的评价内容中,有许多关于识谱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音、钢琴弹奏、模唱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聆听辨别曲谱,巩固歌曲乐谱的学习。
2.学册单元:以“唱”促评
学册单元是指以学册教材为单位的学习单元。音乐课程有审美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因此,在学册单元的识谱教学评价中,应体现对学生唱谱方面的评价内容。为了调动学生唱谱的积极性,笔者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都设置了唱谱的内容。如在歌曲背唱环节中,学生既可以选择背唱歌曲的歌谱,也可以选择看着教材演唱歌曲的歌谱,并将这些考核内容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在期末测试中,笔者设置了50分的唱谱测试内容,凸显识谱学习的重要性。
3.纵向单元:以“考”促评
音乐教材中有许多以某个音乐要素为教学主线的纵向单元,如蒙古族民族音乐主题教学单元——二年级上册《草原上》、五年级下册《草原赞歌》、六年级上册《小黄鹂鸟》;三拍子主题教学单元——二年级下册《法国号》、三年级下册《夏夜》、四年级上册《小事情》等,在纵向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考一考学生的识谱能力。如上文提到的《采莲谣》教学中,笔者就让学生在聆听歌曲时,思考这首歌曲的节拍与之前学过的哪些歌曲的节拍相同。通过回顾与复习,笔者请学生直接尝试演唱《采莲谣》的歌谱。学生在自学歌谱的挑战中,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收获了歌谱学唱的乐趣。
综上所述,识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提升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在识谱教学中,教师应当厘清识谱能力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将识谱教学的关键要素与教材的核心内容主动链接,让学生以“本位”的视角探寻识谱的奥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搭建多样的学习支架,构建“自主导学”的识谱课堂,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始于“识谱”,成于“素养”。
参考文献:
[1]杜亚雄.识谱应成为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任务[J].美育学刊,2014(05):106-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冯巍巍,查汪宏.音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8(03):95-1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5]资利萍.《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产生的背景、释义分析及其课程实施[J].中国音乐,2018(05):176-182.
[6]余丽萍.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6):9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