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研究论文

5

2025-05-08 11:30:02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推断,并从不同的方向对其中的内涵、主旨、情感等问题展开辨析。基于此,文章从教材、活动和评价三个层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进行了探究,旨在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推断,并从不同的方向对其中的内涵、主旨、情感等问题展开辨析。基于此,文章从教材、活动和评价三个层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进行了探究,旨在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能力;阅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思辨水平,寻求契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辨”同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实现深度学习1。众所周知,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思辨能力还比较弱,难以深入到文章中进行思考和辨析,缺乏高阶思维,更不能将所读、所思、所感与实际的学习和生活相结合,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掌握一直停留在表面。依据自身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教材资源出发,用好教材文章,设计多样化的阅读环节,启发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一系列的思辨活动,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另外,教师要着重在教学评价中引领学生思维进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辨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一、聚焦教材:整合思辨性资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之一指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型学习任务群[2]。对此,教师应该聚焦教材,整合教材中的思辨性训练资源,通过文章导读、阅读鉴赏以及阅读拓展等不同的阅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辨析,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一)在文章导读中思辨

  导读是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和课时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预读,促进学生整体感知,从而了解单元主题,准确把握课时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兴趣。在以往的导读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但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导读思辨任务,引导学生在导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导读的实效性,驱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从而推动后续教学的有效实施。

  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该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注重培养学生对故事发展的想象力和创编能力,有助于学生语言思维的锻炼,适合作为思辨性阅读素材。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导读任务,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image.png

  任务一:通读全文,解释老屋倒不了的原因。

  任务二:通读全文,说一说你心中老屋的形象。

  任务三:通读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内容,仔细揣摩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通过上述导读任务的设计,学生能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同时在阅读中思考和探究,并对教师所设问题展开辨析。在任务一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篇童话故事的结构进行梳理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整理能力;在任务二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展开整体评价,提高学生思考的活跃度;在任务三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优秀的段落和语句,提高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以上三个导读任务将学生置于一个任务驱动的自主阅读环境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

  (二)在阅读鉴赏中思辨

  阅读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字里行间传递的思想主旨和情感价值,深化学生对文章中故事和人物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等的培养,导致阅读鉴赏环节形式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因此,在阅读鉴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鉴赏文章中意义深刻的字、词、句,对文章的主旨情感、思想内涵等展开辨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4]。

  仍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文章用小动物向老屋求救的故事凸显出了老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展开鉴赏阅读,并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一:文章中有很多关于老屋的描写,如“老屋低头看看,吃力地眯起眼睛: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几天”,这体现了老屋怎样的特点,展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问题二:文章用“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一个小极了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不注意根本听不到”等句子来描述小动物找老屋帮忙的情形,这暗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问题三:认真阅读三只小动物和老屋之间的对话,你能从中理解到动物和老屋之间存在怎样的情感吗?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上述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展开深入鉴赏。问题一促使学生对老屋的形象产生更加全面且深刻的认识;问题二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进行角色描写时用到的方法以及达到的写作效果;问题三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传递的情感主旨,丰富学生的阅读收获。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进行阅读鉴赏,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三)在阅读拓展中思辨

  阅读拓展,即学生在关注课文内容、主旨情感的同时,能够从民族文化、现实生活、社会形态等多种角度对文章展开学习,开拓阅读视野,发展思维,促进思维进阶。为此,教师要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巧设阅读拓展任务,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训练,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5。

  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拓展任务。

  任务一: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和老屋一样,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请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说一说他的故事以及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任务二:你认为还有哪些小动物可能会向老屋求助?请展开想象,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对《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进行故事续写。

  这样的拓展任务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对文章进行深层解读和辨析,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主旨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二、聚焦活动:建构思辨场域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还需要建构有效的思辨场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维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为此,笔者以小型思辨会、我是演说家和好文推荐官三个活动为例说明教师可以尝试开展的活动类型。

  (一)小型思辨会

  小型思辨会活动,即教师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为学生设计课堂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故事和人物展开深度探究,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从而推进阅读,促进学生生发感悟。

  例如,在讲授《景阳冈》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课堂问题,带领学生针对武松的性格特征展开思辨性讨论:“‘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的经典片段,但不同的人对武松的评价不同:有的人说他果敢刚毅,敢于与猛虎争高低;也有人说他过于鲁莽,不听他人劝告。对此,你持什么观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逻辑清晰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状态能有效促使学生提高思辨能力。

  (二)我是演说家

  “我是演说家”活动,即教师引导学生基于所学知识和先前积累的学习经验,围绕某一演说主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多思、多做,提升学生的思辨水平和思辨能力。

  例如,在讲授《军神》的时候,教师可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演说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描写的英雄故事以及刘伯承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再鼓励学生围绕主题撰写一篇200~300字的发言稿。在学生准备好发言稿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发言稿展开主题演说,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有效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同时,这一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促进学生在演说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好文推荐官

  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体现在能够对文章进行推理和辨析,还体现在能够将自己的所得所思表达出来,从而让课程知识真正内化于心。教师可以设计“好文推荐官”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将该文章推荐给其他人,并在推荐过程中融入个人的思考。

  例如,在讲授《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方法、情感主旨等,鼓励学生将这篇文章推荐给其他人,并回答“文章好在哪里?”“有何写作特色?”“传递了什么情感价值?”等一系列的问题。然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推选出“优秀好文推荐官”,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样的教学过程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在思考和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所产生的感悟也更加多元和深入,从而促进思辨能力的提升。

image.png

  三、聚焦评价:指导思辨过程

  在小学阶段,不同学生的思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以及思考内容两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指导学生的思辨过程,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深入感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思维评价

  在进行思维评价时,教师应将重心放在对学生思考方向和思考顺序的细致观察上。当面对一个特定的课堂问题时,我们会发现,部分学生能够紧紧跟随教师的思维脉络进行深入思考,并且能够有效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另一些学生的思路杂乱无章,步骤缺乏逻辑性,无法流畅且准确地回应课堂上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找到并保持清晰、正确的思考方向,确保他们的思考过程井然有序。

  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思维评价,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并巩固优秀的思维习惯,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如此,这样的评价方式还有助于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思辨能力,从而更加熟练和自信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反馈,而应当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来对待,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发展。

  (二)内容评价

  在内容评价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辨析过程中的内容输出,对学生的推理、分析成果进行评价。在完成某一思辨任务时,若学生输出的内容与所设任务的内容不一致,则说明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输出成果,挖掘学生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如对课文的理解是否到位、对人物的分析是否彻底、对语言的运用是否准确等,从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辨方法,使其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上的思辨任务,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非常突出的实践意义。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加强思考与辨析,从而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色,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文章导读、阅读鉴赏和阅读拓展等不同的方式整合教材中的思辨资源,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多思、多问、多表达;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小型思辨会、“好文推荐官”等不同的活动,为学生建构思辨场域;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思考内容,以指导学生的思辨过程,全面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1]梁红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5):13-15.

  [2]王婧竹,黄宝国.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新阅读,2023(10):68-70.

  [3]刘荣华.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意义与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23(28):10-12.

  [4]罗易珠.在“思辨性”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读写算,2023(23):45-47.

  [5]尤玉婷.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2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