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精神引领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研究论文

2025-05-06 16:53:3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基于劳动精神概述,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劳动精神引领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
摘要:文章基于劳动精神概述,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劳动精神引领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包括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精神;民办高校;大学生
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了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了人们的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等院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任务,要正确理解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主动对标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
一、劳动精神概述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在人类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来源。劳动教育是一种融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综合性育人活动,包括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劳动态度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教育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和技能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劳动精神是成为合格劳动者的基础,劳动精神的培养和传承,对于大学生成长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积极构建劳动精神引领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一)劳动精神及其内涵
劳动精神从属于劳动意识,是意识的产物,是劳动者从事劳动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意识存在,是在人类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心理活动、精神气质和精神品质。劳动精神是一种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精神追求。劳动精神包括工作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努力拼搏的意志力、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多个方面[4]。首先,劳动精神是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是珍惜和尊重劳动的态度。其次,劳动精神是对工作的主动投入和全力以赴,指个体不畏艰辛、不怕困难,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再次,劳动精神是团队协作和合作精神,即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实现工作目标。最后,劳动精神还包括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自豪,是指个体能通过劳动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激励。
劳动精神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个体对劳动的态度和情感,还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新时代,劳动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推动国家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勤俭劳动、诚实劳动和劳动创新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5]。
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克服万难、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教育引导和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勤劳、勇敢、创新的工作态度,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养
立德树人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劳动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具备发展全面、面向未来的素质,基于此,劳动精神的培养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6]。在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自尊、自信、自律等优秀品质,进而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劳动精神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从不同方面反映着劳动精神的特定本质和基础,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社会主义劳动精神。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养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劳动理想。要培养广大劳动者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使其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理想信念。这是社会主义劳动精神的灵魂。只有从服务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从事社会所需的各种劳动,社会才能前进发展,全体成员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二,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是劳动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劳动态度与劳动价值观念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劳动者积极性的高低和完成劳动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拥有的劳动价值观念。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基本的劳动态度。劳动者应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
第三,劳动责任。现代企业制度不仅规定了企业与劳动者的责、权、利,还包含了劳动者应承担的相应责任。自觉树立劳动责任意识,在劳动者的劳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将贯穿劳动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成为劳动者重要的精神支柱,故劳动者要把客观的劳动责任变成自觉履行的道德义务。
第四,劳动信誉。劳动信誉是对劳动行为的社会价值所作出的客观评价和正确的认识,是劳动行为的价值体现或价值尺度。劳动信誉要求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遵守劳动纪律,把社会的客观评价转化为劳动者的自我评价,促使劳动者自觉发扬社会主义劳动精神。
第五,劳动作风。作风反映着一个人的世界观。劳动作风反映着劳动者对劳动的本质看法,是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一贯态度,是劳动者在劳动生活中的习惯性表现。良好的劳动作风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劳动集体中,有了优良的劳动作风,劳动者就可以互相教育,互为榜样,形成良好的劳动风尚。
二、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培育劳动精神,使广大劳动者具有正确的劳动理想、劳动态度、劳动责任、劳动信誉、劳动作风,是一种深刻持久的精神力量,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
(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
劳动精神及其培育作为国家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具有深远持久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艰苦卓绝的劳动奉献和劳动创造,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劳动精神的统领。立足当前社会劳动发展的实践状况,以积极的劳动精神对广大劳动者进行正向劳动引领,为广大劳动群众的劳动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是实现强国梦的必由之路[7]。劳动精神培育的目标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要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进程,而落实到人们的劳动精神的培育实践层面,就是指要培育劳动人民积极劳动的精神动力、持久劳动的精神品质、劳动创造的精神信念。
(二)促进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围绕经济生活展开,是包含人们关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物质生活。个人的发展包括劳动能力和劳动关系的发展,对应到经济生活层面,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想把握社会的发展,就必先关注和重视人的发展。人作为处于物质生产关系之中活动的主体,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承担着作为社会发展驱动力的重要作用。人的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变的过程的根本就在于对劳动的重视及对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视。劳动精神作为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现实反映,是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根基[8]。作为一种现实的精神力量,必须以最现实的途径来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殷切向往和追求。即应以劳动精神引领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坚持依靠劳动者、造福劳动者的发展思想,为促进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三)增强劳动过程中自我价值的认同
劳动者会在劳动过程中寻求自身的超越性发展。劳动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们在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之下追求能动的创造活动。劳动的过程就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同的过程。从劳动的价值层面来看,这种自我价值认同的过程,就是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自我价值认同的基础在于将自己的能力在劳动的过程中有效发挥出来,即脑力和体力的发挥[9]。人的劳动能力的发挥,意味着排除了社会的各种限制和束缚,能实现身心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也在不断地实现自己生理机能和精神思想上的更新和发展,充分实现了价值创造与自我认同和自我满足,这种不断走向以人的自身为发展目标的劳动过程,就是劳动精神培育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民办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地方性、区域性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该把办学思路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民办本科院校在这些需要进行转型试点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已然占据了一半以上数量。就陕西省而言,全省共有民办高校33所,其中有21所民办本科高校都在自己的办学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等。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主要指基层一线普通技术、技能人才,其主要就业方向是一线生产单位,对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能力、职业精神等要求较高。因此,学生是否具有热爱劳动的精神、勤于劳动的习惯、吃苦耐劳的品质、得心应手的技能,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民办高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并不理想。首先,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较少,内容也相对简单,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不高。再次,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项目和实践基地,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最后,师资队伍建设也面临挑战,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较弱,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基于此,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不足,对劳动教育缺乏持续的兴趣和动力,影响了教育效果[10]。此外,还存在着与其他教育的融合不够深入,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一)重视程度不足
民办高校的管理机制多为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些高校对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教育部相关文件和要求的落实不充分。同时,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经费来源有限、建校时间较短、劳动教育实践条件不足等问题。学生层面,新时代年轻人的劳动观念不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深刻,缺乏劳动精神;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较以前有较大提高,年轻人的生活环境普遍较好,加之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长没有进行劳动教育的意识。投射在劳动方面,多表现为劳动态度淡漠、劳动知识较差、劳动习惯不佳、劳动实践很少等问题,导致学生表现与应用型人才要求相差甚远。
(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
民办高校普遍建校时间较短,对劳动教育认同感低,大部分民办高校属于新建院校,建校时间较公办院校短,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缺少“西迁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劳动意识不强、劳动精神欠缺。部分民办高校存在办学规范化程度较低、学校管理人员紧跟国家教育政策意识较差等问题,学校劳动教育缺失,或者形式单一且不成体系,没有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安排,使得劳动教育在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被边缘化。而学生在校所能参与的劳动教育活动存在局限性,仍停留在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和毕业实习等层面,存在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劳动自觉性意识薄弱,部分学生怕脏嫌累不愿意参加劳动活动等问题。
(三)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融合难
民办高校多以文管类专业为特色,劳动教育难以与其他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民办高校多以财经类、语言类、综合类高校为主,即便是民办理工类高校,均开设近三成的文管类专业。学校部分师生一味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劳动观念普遍存在封闭性和狭隘性,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较低。而且文管类专业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普遍存在与专业教育等其他教育融合难的问题,难以形成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缺少“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影响。
(四)师资较年轻,缺少劳动历练
相较公办院校,民办高校师资普遍较为年轻,主要由’75后、’80后和’90后组成。他们从小生活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时期,成长环境和条件较好,普遍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和贫穷艰难的岁月,缺少劳动历练,劳动意识不强,劳动能力薄弱。因此,成为高校教师后,他们在培养学生劳动精神、专业精神的过程中存在着短板。
民办高校在劳动教育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与民办高校“应用型高校”和“职业技术型”的办学定位并不相符,需要加强改革,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故劳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四、劳动精神引领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
民办高校应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必备的劳动技能、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习惯”为目标,坚持“五育并举”,把劳动教育纳入民办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以劳润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促美,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11]。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民办高校应落实教育部对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和课时的相关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通识必修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安排。
1.在通识必修课程体系中加入劳动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以及劳动法规、劳动安全,和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等内容纳入大学生通识必修课程体系,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通过对劳动教育理论等知识的教学,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及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实践关系的认识,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守正、创新的劳动精神,形成崇尚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2.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应在各类专业课中进行劳动教育,将各专业未来劳动发展趋势、劳动伦理责任教育等融入专业课人才培养方案,潜移默化地强化劳动教育对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影响,营造各类课程都开展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具体而言,既可以尊重劳动成长及认知规律为基础,以掌握关键劳动能力为核心,以习得劳动习惯与品质为目标,在各类专业课中引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可以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推进劳动教育在专业课程内外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情感。例如,根据专业要求,以旅游服务、包装设计、翻译服务等为主题,设计专业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劳动内涵、厚植劳动精神,自觉进行劳动实践。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创新
民办高校应充分挖掘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不局限于课程教育形式,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统一,劳动传统形态与新形态相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
第一,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周、大学生志愿服务、“三下乡”、第二课堂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劳动教育意义,应充分开发其劳动教育价值,开发特色、优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验证课堂上所学的思政课和专业课相关理论知识、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实践意义。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服务学校、服务社区、服务当地政府、服务企业等,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公共服务意识。第二,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社团组织建设。结合学雷锋主题活动日、植树节、五一劳动节、清洁地球日、农民丰收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服务于校园环境美化、学生管理等,将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巩固日常性劳动,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通过志愿服务、劳动公约、日常劳动、每月大扫除日、学期劳动任务单、“讲好大国工匠和劳模故事”和“我身边的优秀劳动者”等活动,让学生参加日常性劳动实践和勤工助学活动等,提高学生劳动能力。第四,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学生诚实劳动意识,使其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场所,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民办高校应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充分挖掘校内及周边可用资源,积极建设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与具有产业特色的企业、工厂、农场等组织进行合作,建设覆盖校内外、各有特色、适宜分学段使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应以培养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发展劳动素养为核心追求,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其中,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应以生活技能训练、手工技艺体验、科学探究、技术与设计等劳动知识与技能培养为主,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应从农业劳动实践、工业劳动实践、服务性劳动实践出发开展项目。
学校可以根据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特点、基本情况等,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如果蔬、花卉种植和护林等,让学生参加劳动、接受锻炼,动手动脑,磨砺意志,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比如,依托校外林场、公共林场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植树造林实践活动,即每年春秋两季,特别是清明节、植树节,组织全校师生参加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在不影响林地保护的前提下,定期进行林地除草、养护等劳动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爱林护林意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依托校内果蔬、花卉种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播种、浇水、施肥、采摘等劳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当季果蔬和普通花卉种植常识,并使用种植花卉完成简单的插花活动,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其间,学校要注意根据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管理要求,制定参加实践基地劳动活动的评定标准,以助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工作顺利运转。具体可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手册、劳动活动考核表等,并且可以将劳动活动满分设定为10分,由认定单位制定细则,根据学生实际劳动情况进行打分。每学年小于120分为不及格,120—150分为中等,151—180分为良好,181—200分为优秀。劳动活动每学年至少达到及格标准,否则须在下一学年中补足。毕业时专科必须至少达到360分,本科至少达到480分。
要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将劳动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融合、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相统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相补充,使学生树立勤俭、节约、奉献、创新、奋斗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能力。
(四)大学生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障教学效果,高校应以“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①加强教师培训。对教师劳动教育意识、劳动教育观念,以及劳动教育自觉性进行强化培训,如每学期根据教育教学和行业发展形势,对承担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化水平;鼓励教师进行劳动教育相关的科研与教改课题,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的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基层实践,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育人水平。②组建社会型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劳动教育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实现理论课教师以校内培养为主,实践课教师以外部引进为主,即要充分利用周边社会资源,聘请具有劳动实践经验的社会导师开展劳动实践指导。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重考查教师师德师风,建立正向教育评价反馈机制,对师德师风存在问题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树立一批劳动教育教师楷模,宣传其劳动教育成果,并进行校内推广,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劳动教育经验,以培养“四有”劳动教育师资队伍。④强化教师管理机制建设。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和学科专业特点,以现有平台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科学管理,管好管活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机制,使更多教师努力成为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并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五)大学生劳动教育活动运行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高效的劳动教育活动运行保障体系,确保劳动教育各项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和推进。建立民办本科高校劳动教育教研机制,及时分析、解决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包含成效评价、社会评价和教育影响三个方面,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并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能力等劳动素养进行综合评定。
总之,民办高校要构建在劳动精神指导下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对教育教学体系、体制机制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将劳动教育贯穿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效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进而培养具有劳动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陈好敏.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三维审视[J].思想教育研究,2024(3):109-115.
[3]黄乐佳.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价值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7):106.
[4]李娟.同化·内化·强化: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逻辑进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55-159.
[5]何云峰,齐旭旺.新时代如何在大学生中有效培育劳动精神[J].教育文化论坛,2024,16(1):24-32.
[6]乔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1):39-40.
[7]张灵敏,王方国.延安时期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内涵、价值与路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4,34(1):123-130.
[8]李承秋,韩丽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探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4(1):273-280.
[9]朱东北,毛钰峰.论劳动精神发展形态及其价值建构[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40(4):13-19.
[10]王枫.以劳育德背景下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6):107-109.
[11]普品高.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及塑造探讨[J].社会主义论坛,2023(12):4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