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用好“读思达”教学法,助推“双减”落地论文

用好“读思达”教学法,助推“双减”落地论文

2

2025-04-27 17:39:0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实施数学教学,便于学生体验阅读、思考、表达活动,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多样能力,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减轻课后过重的课业负担,推动“双减”落地。

  [摘要]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实施数学教学,便于学生体验阅读、思考、表达活动,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多样能力,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减轻课后过重的课业负担,推动“双减”落地。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采用“读思达”教学法,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应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使其有所收获,借此实现数学教学提质减负。本文将重点从阅读、思考、表达这三方面入手,论述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法,应用策略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普遍采用讲授式。在如此课堂中,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主阅读、思考、表达机会,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如此导致知识掌握效果不佳,能力发展受阻,继而往往会承受过重的课业压力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给义务教育提出“提质减负”的要求,尤其要求广大一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着力改进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借此使学生们学有所得,减轻过重负担。众所周知,“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助力。鉴于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将“读思达”教学法作为“工具”,将阅读、思考、表达作为重点,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应用适宜策略,引导学生学习,使其学有所得,达到“提质减负”的目的。


  一、阅读:输入信息


  输入信息是学生建构认知的起始环节。输入信息的方式有很多,阅读是其中之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挥语用能力、思维能力等作用,获取信息,由此建构认知。对此,在实施数学“读思达”教学时,教师要高度重视数学阅读,应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使其产生阅读兴趣,获取阅读方法,借此充分发挥阅读作用,输入有效信息,掌握所学,减轻过重负担。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数学内容源于现实生活。尤其,生活中的数学内容直观、有趣,为学生所喜爱。对此,教师不妨创设情境,直观再现趣味的数学内容,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促使其积极阅读,输入有效信息。


  以“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为例,教师采用实物展示法,向学生们呈现一张电影票。在学生们观看时,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阅读这张电影票,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们兴致勃勃,走进生活情境中,自觉地迁移生活情境,尤其边阅读边思考,有所发现。如,有学生提到:“我发现了这张电影票上显示的座位号是(3,5)。”教师就此追问:“你知道(3,5)代表什么意思吗?”在生活经验的支撑下,该学生提到:“3表示第三排,5表示第五列。”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向学生们提问:“大家能不能按照如此方式,表示出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此时,大部分学生陷入深思,不知道如何进行表示。教师把握时机,引出本节课内容,和学生们一起探究。


  如此创设情境,不但调动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们获得了阅读机会,还使学生们实现了阅读、思考、表达,获取有价值信息,初步认知数对,便于进行深入探究,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二)融入方法,促使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方法,是学生阅读的支撑。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才能想读、会读。尤其,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在数学“读思达”课堂上,教师要以教学过程为抓手,把握时机,融入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学会阅读。


  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教材,读到这样一句话:“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组成为等面积的平行四边形”。在此之际,一些学生提出疑问:“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是什么意思?”教师趁机融入语言互译法(用其他语言形式理解文字符号)。具体地,教师向学生们发问:“在之前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我们提到了‘一样’。一样的平面图形,其哪些方面是一样的呢?”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们开动脑筋,联想数学所学,想到面积、周长、角等,并就此作答。如,有学生提到:“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是指角、边、面积、周长都一样的三角形。”教师就此追问:“如此一样的两个三角形,其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们继续回顾数学所学。此时,少部分学生联想到“重合”,答道:“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教师对此进行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教材内容。


  实践表明,学生们通过体验“读思达”教学活动,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了阅读、思考、表达能力,还切实地掌握了阅读方法,有利于增强阅读有效性,获取有价值信息,提高数学认知水平,为减轻过重学习负担做好准备。

  二、思考:加工信息


  加工信息是学生建构认知的关键阶段。思考是尤为重要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学生进行信息加工的具体方式。在进行数学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在思维的作用下,认真阅读,获取关键信息,继而迁移已有认知,进行猜想、质疑,由此暴露思维过程,逐步突破思考难点,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发展多种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在应用“读思达”教学法时,教师应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一)巧设疑问,引发数学思考


  问题是学生进行思考的催化剂。现有实践表明,有效设疑,可以使学生们产生思考积极性。同时,学生在有效问题的作用下,会沿着适宜路径进行思考,逐步探索出问题解决方法,由此建构良好认知,提升思考水平。因此,在实施“读思达”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巧设疑问,引发其数学思考。


  以“图形的运动(三)——旋转”为例,在体验现实生活时,学生们借助网络、电视等渠道,感性地认知了旋转。教师提出问题:“钟表上的钟摆进行了运动,其运动是旋转吗?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运动的?其运动过程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在听到问题后,大部分学生将视线集中在钟表上,边观看教师的操作,边认真思考。在此之际,学生们借助直观的“现象”,有所发现。如,有学生提到:“旋转有三大要素:中心、方向和角度。”于是,教师趁热打铁,继续提问:“根据旋转的三要素,能否判断出钟摆是否在做旋转运动?为什么?”此时,学生迁移课堂认知,对照钟摆的运动过程与旋转三要素,确定钟摆在做旋转运动。教师把握时机,总结旋转的特点。


  如此设疑,不但使学生获得了思考机会,还使学生借助不断地思考,由浅入深地认知了数学知识。同时,不少学生也因此锻炼了思考、表达能力,提高了数学学习水平,减轻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二)大胆质疑,进行灵活思考


  质疑是发现问题、深入探究的起点。“双减”下的数学课堂,是以学生探究为主的课堂。学生进行思考,可以获得疑问点,由此提出问题,继续思考,如此走进数学知识深处,建构深刻认知,同时提升思考水平,增强课堂学习效果,有利于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


  以“梯形的面积”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小组实验活动,鼓励学生们迁移已有认知,动手操作,探究不同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其他学生在倾听时,发现问题,发出质疑,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中的‘上底+下底’是怎样来的?”此时,小组代表手指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平行四边形和两个梯形,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他学生在视觉作用下,建构直观认知,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之际,教师鼓励学生们继续质疑。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们不断观察、思考,发现其他问题,如“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必须是一样的吗?可以不同吗?”“除了将两个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之外,还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等。在如此质疑下,全体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做到“越辩越明”,扎实掌握“拼组法”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实践表明,学生们通过大胆质疑,灵活思考,不但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还锻炼了数学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便于实现数学学习提质减负,达成“双减”要求。


  (三)自主反思,增强思考深度


  反思数学学习的动力。所谓的数学反思,是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转换视角进行思考,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尤其,发现自身学习问题,继而调整学习行为的活动。有效的数学反思,可以使学生们在增强思考深度的同时,完善认知结构,增强认知结构的系统性,如此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以“圆的面积”为例,在课堂上,学生们体验实验操作活动,经历了阅读、思考、表达过程,了解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及相应的方法。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提出反思要求:“请大家回顾课堂学习过程,试着制作思维导图,用清晰的框架,展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方法。”在此要求的推动下,大部分学生积极思维,在脑海中浮现出课堂学习过程,联想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和方法,并逻辑清晰地绘制框架图,展现相关内容。在此之际,不少学生发现自身的学习漏洞,如:“在剪切圆,拼接出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这个圆的半径、直径和近似长方形的图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除了将圆剪切、拼凑成近似长方形的圆之外,还有可以将其转化为什么图形?要如何转化?”面对种种漏洞,学生们探究欲望高涨,自觉地向教师或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继续探究。在他人的帮助下,学生们完善了认知,建构了完整的思维导图。在学生们制图后,教师随机选择代表,鼓励其展现思维导图作品,并介绍相关内容。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听、看之际,及时地帮助其弥补不足。


  如此做法,不但使学生们拓展了思考深度,还使学生们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阅读、表达,增强数学认知,发展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强数学学习效果。


  三、表达:输出信息


  输出信息是学生建构认知的重要阶段。通过输出信息,学生可以增强对所学的理解,强化数学学习能力。在数学“读思达”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并以此为基础,应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进行表达,促使其学有所得,实现“提质减负”。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之一,亦是学生进行自由表达的具体途径。在进行合作交流时,学生会表达个性看法,由此引发思维火花,增强思维深度,深入探究,延展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圆锥的认识”为例,教师向学生们提出任务:“请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材料包中的圆锥模型,你能发现什么?请与小组成员共享各自的发现,试着总结出圆锥的特点。”在提出任务后,教师给予学生们充足的合作交流时间。在充足时间的保障下,学生们与圆锥模型“互动”,利用不同的方式了解其特征,并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如,在交流时,有组员提到:“圆锥由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圆形底面构成。”有组员提到:“圆锥的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和一个圆。”在如此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善于总结,梳理出圆锥的特点:1个顶点,2个面。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当众展示本组的任务成果。其他小组在倾听时,提出不同看法。教师趁机继续组织合作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们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圆锥的高。


  如此进行合作交流,不仅使学生们保持积极的思维热情,踊跃思考、探究,由浅入深地掌握数学知识,还使学生们锻炼了思维能力、数学表达能力等,切实做到了学有所得,有利于实现“提质减负”。


  另外,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表达的方式之一。同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思维,认真阅读题目,迁移数学认知,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细心计算,由此扎实掌握所学,发展多种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水平。由此,在数学“读思达”课堂上,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总之,在“双减”落地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作为目标,将“读思达”教学法作为工具,以阅读、思考、表达为重点,结合教学内容,应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阶段,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发展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参考文献:


  [1]涂美琴.“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22.


  [2]严慧敏.为“达”而“读”为“达”而“思”——“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95-96.


  [3]欧健群.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96):64-66.


  [4]吴金贵.小学数学课堂中“读思达”教学法的有效探讨[J].天津教育,2021(2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