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2025-04-27 17:26:2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然后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包括制定标准,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引培并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然后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包括制定标准,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引培并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办法,突出专业发展实践导向;强化激励,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增加投入,改善建设保障条件。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
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截至2022年底已经达到57.8%,在学总人数达4 430万名[1],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运而生,高等学校的地域布局从过去集中在省会及周边大城市,延伸到地市级中等城市,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2]建设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研究背景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二者都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互相影响,互为依靠,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三类,三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并无层次高低之分。研究型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相对较长,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发展体系;职业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类型教育,有比较明确的政策导向与发展定位;而应用型高等教育受应用型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缺失等情况的影响,存在办学定位不准、盲目往高攀升、与职业型高等教育边界模糊不清等问题[3]。应用型本科是一种高等教育类型,主要特点是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并且最重要的环节是师资队伍建设,即应用型大学既要有高学历、高学位的教师,也需要有“双师型”教师[4]。人才培养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区别于研究型本科高校、职业技术高校。学校办学,教师为本,对任何类型、层次的高等学校而言,师资水平都是其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因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等职能的实现,主要依靠的力量是教师。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不可能办出高水平的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了应用型本科教师的素质要求[5]。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从“学术逻辑”向“应用逻辑”的转变是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方式等全方位的转变,“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可见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因此,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改革动力、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入、系统推进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主要任务。2017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等印发《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重点支持一批应用型大学办出特色,明确要求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达到一定比例,实训实习课时占专业总课时达到一定比例。2019年1月,国务院制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旨在着力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同时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要改变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还制定了一些较为具体的举措,如确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多元化办学、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标准等系列基础性制度;明确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整个方案涉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共有9条,明确指出要通过制度建设、平台建设、标准建设等,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2022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健全教师标准体系,制定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由以上内容可知,国家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
由于办学定位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应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这种特征既不同于学术型大学教师,也区别于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近年来,虽然国家多个文件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然而并未就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界定,也没有出台认定标准。多个省也出台了促进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方面的指导意见,但是缺乏有关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及认定标准。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定缺乏依据,如有的学校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且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有的学校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有教师资格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理解的偏差导致“考证热”的现象愈演愈烈[6]。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不同高校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内涵不相同,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缺乏权威性。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少且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有关研究可知,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重仅占专任教师人数的27%,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师资占比[7]。应用型本科高校招聘人才条件以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主,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高校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进困难,二是稳定困难,三是培养困难。相比国外一些应用技术大学,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在大力引进博士,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此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兼职结构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慢、青年教师占比大、拥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数量不多等。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占比近60%的“双师型”教师都是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少。
(三)“双师型”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足
“双师型”教师区别于传统理论型教师,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突出的实践能力。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中,不仅“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而且具备行业企业、工程背景的“双师型”教师较少,拥有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任教师占比也较低;拥有企业行业背景、实践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数量较少;教师获取横向科研项目的能力较弱。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中,专职教师占比40%,兼职教师占比60%,一大批来自企业、行业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研发技术人员通过进入大学课堂兼职,将企业行业发展最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能使学生充分了解最新行情,进而灵活地补充自身所需知识内容。对此,我国要认清现有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针对强理论而弱实践的现象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8]。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措施不够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都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但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发展规划,具体表现为,即使在学校的整体教师队伍规划当中提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往往也比较笼统、宏观。在“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方面,既面临着引进人才的源头匮乏问题,也面临着办学地域不利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而且还存在着柔性引进人才实效性差、管理难的问题。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方面,既面临着教师不愿意走出去参加培训的问题,还面临着学校办学资源紧张无法支撑培训的问题。在“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岗位聘任等方面,激励措施比较匮乏。比如,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自2015年S省将职称的评审权下放,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具有了高级职称评审权,但是这些高校在职称的评审上,大都以省上文件规定的条件(如文章、课题)作为“门槛”要求,在激励和引导“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还缺乏具体的措施。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条件保障不到位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予以保障,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更是如此。双师型”教师不同于其他类型教师,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这个特性决定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实验实训硬件条件作为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校内和校外、硬件和软件多个方面。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受办学经费不足等影响,存在实验实训用房整体条件保障不足、实验实践平台建设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和培训经费保障不足、实践教学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新开办的专业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条件不够充分,不能适应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需要,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制定标准,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包括教学、研究与服务三大任务的个人发展之路”[9]。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行业、企业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就体现了教师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型”教师,也可称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应该兼具“双师”资格和“双能”素质。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在理论与实践融合中,既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还要具有“双能力”,即“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方向[10]。“双师”资格要求教师既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又要具有行业资格证书或职称资格证书。“双能”素质要求教师既要具有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还要具有开展应用研究的能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借鉴或参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制定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高校应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特点,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探究此类高校教师队伍的胜任力特征。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师德师风是衡量教师能力素质第一标准的要求,坚持师德为先,强化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品德方面的引导,将师德作为“双师型”教师认定的首要条件。
(二)引培并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加大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力度,优化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师一般要具有博士学位(艺术类除外),并且在本专业有至少5年(其中3年在高等学校外)的实际工作经验。其在任教期间,可以间隔四年享受为期半年的“休假”,赴对口单位开展有关实践工作或进行实用研究,以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更新扩充知识。借鉴这种做法,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招聘人才既要关注应聘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理论水平,也要明确具体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能力等方面的聘任条件。如针对新引进的高学历年轻教师,规定他们每年都要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实习、参与工程项目等,不断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此外,聘任兼职人员既可以弥补“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上的不足,又能提升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因此可以引入一定的兼职人员。同时,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力度。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指出,保健因素如工资待遇等,能消除员工的不满,而激励因素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教师获得进修培训机会,就是有效的一种激励因素[11]。基于此,学校应制定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强有力的保障,并持续实施,尤其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多元化方式引导其在实践锻炼中开展研究,提高应用研究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三)完善办法,突出专业发展实践导向
职称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指挥棒”,职称评审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职称评审办法。从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要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导向。虽然应用型本科高校具备职称评审自主权,但职称评审的条件依然侧重学术水平考核,导致其不能适应应用导向需要的实际情况,故应该弱化论文、专著、课题等考核指标,重视指导学生参赛获奖,以及行业企业科研项目数量、质量等方面的考核。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将“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单独设置一个系列,在遵循职称评审基本条件要求的前提下,自行制定更加具体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由原来注重学术成果向注重应用性科研和实践成果转变,强化教师实践经历、应用能力的权重,把拥有学历和职业资质证书、参与企业合作等内容纳入职称考评办法,引导教师积极向“双师型”教师专业方向发展。同时,改革教师职称评审相关的教学、科研等评价制度。
(四)强化激励,发挥考核导向作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岗位任务有别于学术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故考核工作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制度。在考核思路上,要建立基于“双师型”教师岗位胜任力特点的岗位考核体系,完善岗位考评办法,强化考核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在“德能勤绩廉”总框架内,深入挖掘“双师型”教师的岗位特点,制订的评价办法要尽量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在考核的内容上,减少发表论文的数量要求,增加成果运用、技术转化等项目要求,将应用性科研成果、企业挂职锻炼经历、横向课题完成情况等纳入考评体系;在考核评优的指标设置上,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为“双师型”教师设定一定的评优指标,单独进行考核评比;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可在荣誉评优、人才工程评选、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推荐考核获评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尤其要积极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杠杆作用。一是要保证学校绩效工资总量在社会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这是基础。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鉴于办学经费紧张的实情,更应该争取国家在办学经费上的大力支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升职工待遇。二是建立科学的岗位分析和绩效考核制度。对高校教师而言,教书育人是天职,应该把培养学生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高校的绩效工资考核体系应该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成长等方面的付出和成效。三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制定绩效工资分配政策时,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力度,彰显“双师型”教师在校内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较优势。
(五)增加投入,改善建设保障条件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针对实践教学条件差、投入不足等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研究国家关于高校办学经费管理的政策,抢抓机遇,在争取资金、项目等方面主动作为,努力克服办学资金有限的困难,强化资金筹措、统筹能力,重点建设和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的实践条件。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内各类教学、科研实践设备资源,发挥先进实践平台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资源效益。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之路,深化与校外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共建共享实践平台,推动专业教师常态化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锻炼,从而提升“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
总之,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建设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保证。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认定标准不统一、数量少且结构不合理、实践经验不足、激励措施力度不够和建设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明确“双师型”教师内涵、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突出实践导向、发挥考核激励导向和强化保障条件建设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从而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任友群.担负起高校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上的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22(17):1.
[2]习*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2)[2024-01-20].
[3]顾永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7):1.
[4]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0):10-11.
[5]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31.
[6]康艳.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86-87.
[7]吴桐.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与对策研究[J].公关世界,2021(9):45-46.
[8]智永婷.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人才引进的困境与突破[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00-406.
[9]梁会兰.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119-121.
[10]赵临龙,黄志贵.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3(1):95-99.
[11]吴红顺.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9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