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以“戏剧 + 思政”涵育时代新人的路径研究论文

以“戏剧 + 思政”涵育时代新人的路径研究论文

3

2025-04-27 16:26:3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戏曲艺术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对于在学生群体中深植爱国主义情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戏剧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让大道理的讲述更加“接地气”。

  [摘要]戏曲艺术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对于在学生群体中深植爱国主义情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戏剧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让大道理的讲述更加“接地气”。本文通过阐述构建“京剧+X”校本课程群、创作演绎经典剧目以及打造“互联网+”平台的方式开发“戏剧+思政”的多元模式,让学生真正成长为立得住、行得正、走得直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中国戏剧,课程思政,爱国主义,教育育人路径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戏曲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道德元素,是传统文化的思政课堂。推进“戏剧+思政”模式,少先队员们深度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戏曲中的正面角色形象、故事情节以及表演艺术,都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培养时代新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戏剧+思政”模式的背景


  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简称“京口实小”)建校57年来,秉承“和美”校训,坚持“和而不同,大美无言”的办学思想,以京剧教育为载体,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多年来强化特色,形成独具一格的京剧品牌。


  在思政教育的指导下,戏曲创作能够深入挖掘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呈现出更多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同时,思政教育也要求戏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戏曲为思政课程的底色,更能激发出双重力量,共同涵育时代新人。

  学校通过构建“京剧+X”校本课程群、创作演绎经典剧目以及跨地域合作开展思政课程,开发“戏剧+思政”的多元模式,焕发思政课程的蓬勃新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将爱国主义教育深植于学校教育的每一环节之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植入少先队员的血脉。


  二、“戏剧+思政”模式的育人路径


  中国戏剧走进中小学思政课程必须牢牢把握学科课程主线,抓住戏剧表演这一关键环节,拓宽思政课程传播渠道,打造覆盖全面、贯穿全程、融合全领域的育人路径。


  (一)“京剧+X”校本课程推动思政育人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品牌集成发展,将校园京剧品牌转向有体系、有规划的校本普及性课程和全员参与的文化活动,走上了一条课程融合的发展之路。


  经过近3年的锤炼打磨,学校打造了一套充满活力的特色课程。从2020年开始,“童心京韵校本课程群”形成了完善的三位一体系统,“京剧+X”融合现有的音乐、美术、体育、劳技、语文和英语等国家课程,将京韵育人四大资源(唱腔唱段、剧本念白、身段表演、舞台程式)、京韵育人五个桥梁(唱、演、品、做、研)有机整合;京剧社团活动课程以美德、美文、美体、美艺、美言这5个学生社团为载体,拓展学习渠道。通过这样的课程开发,尝试打通五育桥梁,让京剧教育渗透学科、走进课堂、融入活动、改革评价、辐射推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扬、迭代更新,挖掘红色教育资源、为思政教育注入动力。


  (二)创作演绎经典剧目推动思政育人


  1.传唱红色戏剧


  红色戏剧“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革命性,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在内在逻辑上与新时代思政育人的要求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学校立足于30多年京剧教育的深厚积累,始终把戏曲作为育人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坚持在京剧课程中安排红色样板戏,让红色基因深植学生的血脉,用红色经典照耀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之路。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唱词通俗易懂,从儿童的角度刻画人物性格与内心的情感。少先队员们在唱词中看到了在旧社会人民生活的困苦,激励他们知苦而思甜,发挥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不惧艰苦、敢于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断前进。“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所唱内容则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隐姓埋名、与日寇斗智斗勇的抗争精神,少先队员们以自己的口吻讲述历史,领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永远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


  传唱红色戏剧经典,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让红色经典在校园里绽放新的光彩,照亮孩子们的爱国之路。


  2.自主创作文艺佳作


  同传统的思政育人模式相比,以戏剧为突破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戏剧表演中共情、体会人物的选择,认同主人公的价值观”,摆脱道理说教转向情感熏陶,使育人效果更加显著。学校积极将戏剧元素融入文艺节目中来,致力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红色火种种入学生心中,把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植入学生血脉,引导学生永葆一颗红心。

4aeff9024c80b47b6e927328c12306f.jpg

  学校通过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戏剧文化熏陶有机结合,以新颖的形式生动诠释法律法规,增强宣讲爱国主义精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队员们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与本领。


  将领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传统文化熏陶有机结合,增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将特色京剧文化融入现代化音诗画表演节目《少年志》。《少年志》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从碧波荡漾的南湖,到惊涛拍岸的黄河;从铁血精神的北伐战争,到同仇敌忾的抗日战争;三百七十万共产党人血脉传承……”通过学生的表演呈现中国社会各阶段的样貌,展现几代少年的美好追求与远大目标。


  学校发扬京剧特色教育,将《少年先锋队队歌》与京剧相结合,赋予队歌京腔京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京剧版的《少年先锋队队歌》与《少年志》通过40多名合唱团成员演唱后,在校园内广为传唱。


  学校的“戏剧+思政”新模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教育路线:当队歌遇上京剧,弘扬的是传统文化;当童音唱响京调,唱出的是民族希望,让每一个孩子在领略戏剧魅力的同时深刻感悟家国情怀。


  (三)“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思政育人


  京韵文化与思政学科相结合,打破“传统”的藩篱,突破各自的形式拘泥,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思政课程。2024年3月15日,熟悉的京腔京调再次在京口实小的校园上空盘旋。同一时间,2000多公里外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第一小学也响起了熟悉的声音。此时恰逢京口实小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第一小学“手拉手”两周年纪念日。京口实小骨干教师崔恒娟执教思政课《发现,传承,创新——赏京韵风采,树文化自信》,带领两地队员们远程连线,云中相逢,共同领略京剧艺术的瑰丽与深厚。


  课程中,教师巧妙设置对比古今、新旧形式的环节,队员们充分观察、思考,更深刻地认识到京剧艺术如何随时代发展而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展现出京韵文化的勃勃生机。视听盛宴中,两地队员在欣赏中领悟“家”“国”的内涵,体会中国的时代变迁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内化价值观标准,形成自我约束力。


  曲中看社会,课中评文化。“戏剧+思政”模式下的特色思政课程有效激发了少先队员们争做新时代文化传承人的热情与担当,将爱国主义情感深深植根于心中,为祖国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戏剧+思政”模式的时代价值


  戏剧与思政的深度融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在开辟与推动“戏剧+思政”新模式的道路上,京口实小不断探寻戏剧艺术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思政课程学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深植于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通过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青少年在欣赏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思考中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现文化育人、德育为先。

 参考文献:


  [1]郑欣.高校“戏剧思政”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当代戏剧,2021(5):61-64.


  [2]陶然.红色戏剧的育人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