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野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探析论文

2025-04-27 15:31:0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学科融合的视角下,信息科技教学能够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将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有益的。
[摘要]在学科融合的视角下,信息科技教学能够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将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有益的。此外,它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信息科技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通过学科融合加强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促进了他们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他们能够将在某一科中学到的技能有效地应用到另一科的学习中。本文在学科融合视野下对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进行探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融合,教学视角,认知发展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信息科技课程……以培养学生素质素养与技能为目标,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起点……系统设计学习活动,突出信息科技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知、情、意、形融合发展的成长环境。”面对这样的教学建议,小学信息科技教师需要思考通过怎样的措施来将这些建议落到实处。在思考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能够走出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传统思路,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去进行创新设计与实施,那就能够打开本学科教学的新空间,同时为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信息科技教育中,学科融合意味着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将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促进不同学科的有机整合。这样,学生可以利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信息科技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显著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鼓励他们运用多元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将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意识,这对于学生的持续成长和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有益的。
一、学科融合拓宽学生信息科技学习视野
相较于学科融合,许多教师可能更熟悉跨学科教学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学科融合相较于跨学科教学的优越之处在于,它强调在跨学科的基础上追求更深层次的融合,而非仅仅是学科间的简单叠加或切换。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涉及的两个或多个学科只是外在形式,而真正的融合则是内在追求。因此,学科融合作为一种整合创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结,促进学科思维的整合,从而实现知识的实际运用。
从学生的角度看,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学科融合显著拓宽了他们的学习视野,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当学生在跨学科环境中运用信息科技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多学科的环境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主动将学习视野拓展到多个学科领域。
如此,学生学习视野的外在表征与内在性质,就会呈现出多种形态。具体有二:
其一,学科融合视野下的信息科技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信息科技知识的魅力。
具有一定信息科技教学的小学教师都知道,学生在面对本学科的时候常常会呈现出兴趣与内生力相背离的情形。其具体体现就是学生一方面对信息科技课比较感兴趣,但到了真实的课堂上,往往又会做与信息科技知识学习无关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形成信息科技知识学习的内在动力。相反,如果采用跨学科教学的思路且追求学科融合,那学生就会发现原来信息科技知识的学习可以如此有趣,信息科技知识也不像此前所感受的那样抽象,从而也就能够感受到信息科技知识的魅力,产生可持续的兴趣。
其二,学科融合视野下的信息科技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信息科技学科的工具性特征。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信息科技知识不仅是为了提升他们的信息科技素养,更重要的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播下信息科技服务于人类发展的种子。那么,这颗种子该如何播种呢?学科融合无疑提供了关键途径。泰山版小学科学教材非常重视这一点,不仅教材本身具有跨学科特点,一些看似不涉及跨学科的内容实际上也蕴含了丰富的学科融合机会。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具备学科融合的意识,就能开启这些窗口,让学生在融合过程中理解信息科技在多领域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一旦形成这种意识,就能加深学生对信息科技课程的理解,从而为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以上两点分析可以发现,学科融合对于小学信息科技的教学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一意义的实现也就给本学科的教学带来了新挑战。
二、学科融合促进学生信息科技认知发展
解决新挑战的方法既包括理论学习,也涉及积极实践,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理解学科融合如何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除了积累学科知识外,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能力和素养也至关重要。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学习简单软件来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并激发学习兴趣。然而,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进步,仅靠基础操作学习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我们更需引导学生理解信息科技的应用场景、时机和方法,以此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面对这些教学要求,仅仅表面应对是不够的,必须在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融合的优势。这里可以通过一个比较研究的案例来说明:
在泰山版小学科学第六册第1课“三维造型初体验”的教学中,学科教学的目标通常确定为:让学生认识和了解3D设计软件的界面及其基本运用,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场景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学会构建正方体和球体,学会使用四格视图来调整物体的位置。
在传统的教学中,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法通常是教给学生软件使用的基本思路,然后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模仿,并且借助于软件操作来完成相关的任务。具体教学的时候,常常有这样几个环节:一是给学生呈现真实的正方体物体,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的空间形状,知道正方体的长、宽、高均相等;二是让学生去判断正方体有几个面,判断这些面的形状是什么;三是让学生打开3D设计软件的界面,然后在工作区当中观察已经建好的正方体,同时按下s键,通过鼠标拖动的方法来改变正方体的大小,并借助于鼠标的中键来观察正方体,尤其是从多个角度来观察正方体;四是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动手进行操作,比如在选择了正方体之后,去点击软件中的“材质”按钮,然后借助于“漫射”下的颜色选项来选择红色,这也就让学生完成了改变正方体颜色的体验。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在软件利用体验的基础上,知道如何借助于3D软件去进行三维造型,从而也就达成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反思这样的教学过程,其优点是显著的,那就是教学的过程比较高效,教学目标的达成比较顺利。与此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这一传统教学的不足:一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兴趣容易被压制,学生是在任务驱动的动力之下完成学习的;二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基本上都是在教师预设的环节当中完成学习的,这种亦步亦趋式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真正体会信息科技学科的魅力,自然也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养成。
在学科融合的视角下,本内容的教学还能有哪些新的突破呢?笔者尝试将信息科技等内容教学作为基础,同时将学生的思维向语文、数学等多学科延伸,让学生在数学对象和语言表达的研究中,对三维造型有更深刻的体验,并对3D软件的应用有更清晰的认识。具体的教学设计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环节一:从数学的角度研究正方体。
本节课程的主题是“三维造型初体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正的体验,他们需要对三维造型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然而,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这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达,非常适合本课程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三维造型的概念和特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正方体模型,或者让他们自己准备一个正方体。通过对边长的认识,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六个面的基础理解。进而通过对这六个面的认识,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体”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更加清晰的表象。这样,当他们遇到类似的三维造型时,就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其特征。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体验到三维造型的魅力,并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节二:基于数学学科融合视野下的体验,感悟3D软件的运用。
这个环节主要采用开放性教学思路,让学生在之前的数学体验基础上,思考如何通过3D软件展现大脑中已形成的正方体表象。这涉及“形”和“色”的理解(特别是之前带来魔方的学生,他们更容易形成关于颜色的认识)。如果学生已经从数学角度清晰地认识了正方体,并在3D软件的驱动下产生了表现需求,那么学习这一环节还包括重要的一点,即在熟悉3D软件应用的过程中形成具体的任务驱动。
例如,当学生打开软件看到工作区中已建好的正方体后,调整其大小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命令;要从不同角度观察正方体视图,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视图工具;将不同立体图形组合得到更多艺术造型,甚至在获得新造型后改变颜色,都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讨论中学习相关命令的应用。
这样的自主探究过程对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至关重要。本学科教学无应试任务,无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训练,而应注重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只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他们总能通过多种方法熟悉软件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付出的努力会使他们对相关命令更加熟悉,这种熟悉感还可能迁移到后续的其他软件学习中,从而实现一举多得的效果。
环节三: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引导学生用语言精确表达自己的学习体验。
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和积累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上述的两个教学环节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出敏锐的数学观察力和熟练的软件操作技巧。然而,如果仅仅依赖这两个环节进行教学,可能会带来一个学习上的缺陷,那就是学生往往只能形成隐性的认识,而难以形成显性的表达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巧妙地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做实际上是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应用到了信息科技的学习过程中,使得两者在教学中实现了有机融合。
事实证明,当学生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时,他们会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从中提取出有用的部分,并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让他们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科融合视野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展望
上述教学案例及其比较研究表明了一点,那就是学科融合视野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展望当下的信息科技教学,笔者以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出发,努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学生的思维从信息科技引向其他学科或其他领域,真正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科技的运用空间与价值,这也就可以在学生的思维当中种下信息科技学以致用的种子。
学科融合是当前基础教育重点倡导的内容,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跨学科教学实践。为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用10%以上的课时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教师需要具备学科融合视野,这对小学科技教学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信息科技本身具有前沿性,信息科技教师也应具备前瞻性,在学科融合的视角下进行信息科技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为学生埋下了智慧的种子。
总之,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倡导学科融合。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对于信息科技学科来说,利用学科融合提供教学支持,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一个学科中获得的能力有效迁移到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解和应用中。一旦学生形成了这样的意识,便等于种下了一颗核心素养的种子,后续的教学将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庞静怡.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路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8):59-61.
[2]耿媛媛.小学信息科技与各学科深层次融合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9):95-97.
[3]周雯婷.学科融合背景下“编程+科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2.
[4]罗晖.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6):176-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