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相结合的训练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相结合的训练策略论文

1

2025-04-23 11:45:5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关系密切,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文字表达力。本文聚焦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相结合的训练,提出习作教学要拓宽写作思路,提升写作认知,在仿写中学会运用好的写作方法,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关系密切,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文字表达力。本文聚焦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相结合的训练,提出习作教学要拓宽写作思路,提升写作认知,在仿写中学会运用好的写作方法,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训练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必须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读和写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相互依存,彼此联系,“阅读与习作的融合”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设计读写训练时,教师可以依托文本中规范的语言素材进行重组与再加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

  一、强化“读”,积累语言素材,拓宽写作思路

  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辅相成、各具特色的过程,阅读对写作能起到滋养与提升作用。通常而言,热爱阅读且涉猎广泛的人,往往能从书中汲取丰富养料,在阅读中积累优美句式与写作技巧,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使笔下文字更加生动、有力。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教师可以对文本进行充分挖掘,将其作为学生语言材料积累的重要素材。然而,要想写出好文章,将课文内容熟记于心只是基础,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才能提高写作技能。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积累课外阅读中的优美词句和名人名言,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1.读课文,积累构段方式

  小学阶段语文课文的构段方式一般有五种,分别为并列关系、总分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学生需要牢固掌握这些典型的构段方式,并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以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第五自然段为例。“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这段运用了并列关系进行构段,将人物活动与小艇联系起来,展示从白天到夜晚,威尼斯男女老少的工作和休闲都与小艇密不可分,侧面突出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各个分段的构段方式,强化构段方式的单项训练,为学生习作做好铺垫。

image.png

  2.读美文,积累优美词、句、段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摘抄并熟读文中的好词佳句,以便在后续写作中熟练、恰当运用,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增加阅读量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规定学生每天阅读一到两篇文章,培养语感,通过阅读增强自身对素材的认知和理解。二是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课外读物,每个假期至少阅读两本课外读物,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大量阅读,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为说和写奠定坚实基础。

  3.读感悟,积累生活素材

  新课标对每一学段的习作都提出“留心周围事物”并“乐于表达”的要求。生活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作文素材,许多书籍对这些生活都不乏笔墨渲染,或剖析利弊,或感悟人生,或运笔白描,都体现出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人受益匪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事,多读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不仅可以不断思考,还可以汲取文学精华,促使学生发现未知的事情,学会思考和创造。

  二、重视“观察”,感受自然事物,提升写作认知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观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提醒学生多留意身边事物,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与感受,提升写作认知。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可以通过“点”联想到“线”,进而扩展到“面”,深层次丰富学生认知,让学生结合认知到的事物进行想象和创新。例如,在进行《秋天的校园》习作时,教师可利用两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让学生找出校园中秋意最浓之处,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有学生说:“教学大楼前面秋色最浓,那里的树上挂满了硕果。”

  也有学生说:“教学大楼后面秋色最浓,那里的一排排印度紫檀、小叶榕叶子都变黄了,风一吹,就飘飘洒洒往下落,好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在空中自由地飞舞。”

  这时候,教师应及时肯定两位发言同学的观察能力,并引导学生对秋天进行思考,如“你们在这个代表收获的季节里收获到了什么呢?”提醒学生在写植物的收获时不要忘记写人的收获。教师的这一点拨,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深度,将习作完成得更加出色。

  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修饰与限制性成分,以提高语言表现力,使文章更加生动细腻。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我们的校园》一文时,有的学生把校园道路两旁榕树写得很简单,其中一句是“校园道路两旁的榕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觉得谁像这挺拔笔直的榕树一样站立着?”经过点拨后,学生把榕树写活了:“榕树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挺拔地站立在校园的道路两旁。晨曦中,照亮我们的求知之路;黄昏时,与我们依依惜别;夜色中,默默守护着校园。”通过这样的思考练习,学生明白如何将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写得生动活泼,使文章读起来也更有灵性。

  三、落实“写”,加强仿写训练,体会写作方法

  仿写是训练阅读与写作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1.仿句式

  句式的仿写主要用于训练低年级段的小学生,培养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例如,引导学生运用词语或成语造句;使用“虽然……但是……”“如果……就……”等关联词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引导学生模仿那些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修

  辞手法的句子,灵活掌握“……犹如……”“……好

  像……”“有的……有的……”等句式。通过这些简单句式的训练,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习作表达技巧。

  2.仿顺序

  新课标要求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文从字顺地写出规范的作文”,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时一定要讲究表达的顺序,做到表达清晰、有理有据。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写作的条理性,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有序表达。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学查找的方式,结合学生小组的探究与反馈,出示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帮助学生厘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路上:“一路迎着溪流。”

  洞口:“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外洞:“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孔隙:“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内洞:“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地。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集中出示句子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将泉水的来路与作者的游览路线相对照。学生经过对照后发现,作者的游览顺序与泉水流出的方向正好相反,进而发现“泉水的流经路线”正是本文的另一条线索。

  3.仿结构

  每篇文章都有其构段方式,要写好一篇文章,要先了解文章结构。每学习完一篇课文,教师都可以重点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

  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为例。课文采用了从概括到具体的表达方式。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挖掘人们对毛泽东主席的总体评价,如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等;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让学生了解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和具体的描写方法;为学生讲解“先概括后具体、选择典型事例”的写人方法;通过范文引导学生尝试迁移模仿。

  4.仿写法

  作文是由许多片段组成的,对刚接触作文的学生,教师可对其进行片段训练。所谓片段训练,就是化整为零,将作文进行拆分,进而逐个攻破。以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一课为例。在交流阶段,教师可从颜色、光亮、位置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借助关键词,引导学生一边感悟景象变化,一边了解写作方法。例如,让学生抓住“一片浅蓝”“一道红霞”“红是真红”等短语,体会颜色是怎样逐渐变化的,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日出景象的”,引导学生感悟抓住颜色变化进行描写的手法。

image.png

  为让学生掌握这种写作手法,教师可要求学生仿照这篇文章,对家乡的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观察家乡三亚有“十里椰梦长廊”之称的三亚湾,并以“美丽的三亚湾”为主题练习写作。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分别观察白天三亚湾椰林下人们的活动、傍晚三亚湾海月广场上人们的活动、三亚湾沙滩上人们的活动、三亚湾海中人们的活动。这样的分组巧妙缩小了学生的观察范围,有利于他们将观察到的内容刻画得更加具体生动。回到教室后,教师让四组学生分别汇报,先对观察到的景物进行梳理,再动笔写作。通过以上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文章内容也更加“有声有色”。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善于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学会挖掘教材以外的阅读素材,搭建起阅读与习作相融合的平台,为学生施展语言文字表达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阅读与习作教学在课堂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将阅读与习作有机融合的方式,既关注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吸收理解,又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应用,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于佩鲜.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的有机融合[J].中国教育学刊,2023(5):107.

  [2]王洪生.“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融合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22(14):65-68.

  [3]顾菠.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习作怎样教?—自悟自构、双线结构的教学实践[J].人民教育,2019(2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