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体验的激活与提升:教学方法及应用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体验的激活与提升:教学方法及应用策略研究论文

5

2025-04-23 11:37:32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侧重于审美体验的激活与提升。本文提出教师可以使用文本评点法增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使用朗读练习法促进情感的表达和体会,使用直观教学法弥补学生表象经验积累的不足,搭建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教师应基于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组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文本分析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感氛围,并基于学生的审美发展水平和成长规律展开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侧重于审美体验的激活与提升。本文提出教师可以使用文本评点法增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使用朗读练习法促进情感的表达和体会,使用直观教学法弥补学生表象经验积累的不足,搭建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教师应基于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组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文本分析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感氛围,并基于学生的审美发展水平和成长规律展开教学。

  关键词:审美体验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美育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与价值信念,奠定积极向上的人生底色,这些都是他们未来走向社会、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基础。2023年12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新时代学校美育需要从各学科中挖掘丰富的美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性。

  语文学科与美育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育本身就带有审美教育的价值。“审美创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规定的语文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获得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意识及观念。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方面,又与美育的联系颇多,阅读教学借助教科书中优秀的语言文字作品,陶冶学生情操,涵养他们的心灵,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自我的提升。

  一、审美体验:小学语文阅读美育的重要目标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阅读与鉴赏领域的学习目标进行了描述,例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都强调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美学大辞典》将审美体验解释为“审美中主体心力、情感投入、体悟、拥抱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在阅读活动中,根据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的理论,文本的“召唤结构”邀请读者将自己的感受、体悟与经验等精神智慧投入其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形成了中国古人所说的“悠然心会,妙处与君难说”的陶醉和顿悟,这便是阅读中的审美体验过程。在阅读课堂中,学生的审美体验来自与课文文本和教师的对话,学生通过直觉、认识、想象、移情等,与文本产生观念、价值以及情感的共鸣,获得一种情感、精神以及心灵的享受。

image.png

  二、方法建议:提升审美体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的是为达教学目标,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并以一定教学原则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文本评点法、朗读练习法和直观教学法来激活和丰富学生的阅读审美体验。

  1.文本评点法:构建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在语文阅读课上,课文文本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审美对象。文本的结构、内容、含义,以及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都蕴含美的信息。文本评点法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内容结构、关键语句、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进行圈点勾画、评议赏析和讲述讨论,调动学生个人的经验与想象,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探究,进而感受、理解并共情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与观念。

  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教师使用文本评点法,引导学生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对比、想象中感受文字的精美和小艇的灵动可爱,与作者融入文字中的对小艇的喜爱产生情感共鸣。

  师: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

  生:像天边的新月一样,弯弯的、可爱的。

  师:作者在这里将小艇比作新月。那镰刀也是弯弯的,我们来改一改这句话“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镰刀”,哪一个更好?

  生:我觉得“新月”更好一些,因为月亮是皎洁、明亮的,用月亮来形容小艇更能突显小艇的可爱。

  师:我赞同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

  生:带着对像新月一样可爱的小艇的喜爱的情感。

  文本评点法的运用形式多样,可分为设疑评点法、比较评点法、总评评点法三种使用形式。设疑评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通过探索和解答疑问来深入品读文本;比较评点法是对文本中的语言、构思等进行比较,或者与其他类似文本进行比较,让学生洞察文本的含义;总评评点法是从整体的角度对文本进行点评。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适当的文本评点法。

  教师要有效运用文本评点法,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获得审美体验。一方面,教师需要做好文本解读,把握文本的核心字词句段和内容结构,明确蕴含美的要素最多、最值得学生分析品读的地方。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品读文本的教学用语应当精准而清晰,以确保学生能准确理解教师的思路,师生共同踏上对文本美的探索之路。

  2.朗读练习法:借助语音表达,深化情感体验

  朗读是“语音呈现”和“信息加工”的内外协同,能将无声的文本与有声的语言相结合,它既是一种表达情感的途径,又是一种体会情感的方式,在语文阅读审美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朗读练习法就是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获得和深化对文本的情感理解与审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是否具有与文本相一致的美感。

  朗读练习法是语文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特别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使用这一教学方法的频率更高,这既符合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又遵循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一二年级安排了很多朗朗上口的诗歌,大声朗读可以增进学生对这些小诗的韵律美的感受。低年级的课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多读少讲,指导学生在多次的朗读中以适宜的语气和恰当的语调读出思想情感是极佳的教学方法。此外,朗读可以通过声音来引导儿童的思维,维持其注意力,使用朗读练习法可以弥补低年级学生内部语言和注意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不足。

  在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朗读技巧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学生朗读的语速、语调以及声音强弱的变化,应当与文本的思想情感相一致,避免将课堂朗读变为技巧的卖弄,使之沦为形式化的表演。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和深化对文本的领悟,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机会,少问、少讲,只在必要时予以示范引导和恰到好处的点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想象与文本对话。

  3.直观教学法:搭建沟通文字与表象的桥梁
      教师通过运用实物或模型、图片,或以语言的描绘传递教学信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经由感官理解文本、体会情感,进而帮助学生获得审美感知,形成审美体验,这样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契合了语言文字作品的抽象性的特点。与美术、音乐等本身具备直观性的艺术形式相比,个体对语言文字作品的欣赏需要经历一个化抽象的符号为具体的表象的过程。对于学习者,特别是抽象思维发展不足、表象经验积累不够的小学生来说,实现这一过程可能存在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引入一些直观材料,以架起学生感知和体验的桥梁。

image.png

  直观材料可以是实物,如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将银杏叶带到教室,请学生观察银杏叶的形状、颜色,感受银杏叶“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动时带来的“秋天的凉爽”,帮助学生基于这样的真实经验,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模像直观运用的是实际事物的模型、图片或影音。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燕子飞行的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者笔下燕子伶俐可爱、轻巧灵活的形象,进而体会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而语言直观指教师通过讲述、朗诵、姿态、神情等,对语言文字作品中所描写的事物、现象等进行形象叙述和生动描绘,让语言成为连接学生与文本的桥梁。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崧舟执教《长相思》一课时,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情感充沛的语言是他引导学生进入这一词作审美之境的工具。在请学生写下对纳兰性德的“故园”场景的想象时,他用了以下的语言描述,轻松将学生的思绪带入了想象之境,使“故园”的场景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师:也许啊,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纳兰带着他的儿子来到了郊外,正是春风习习、放飞风筝最好的时光。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也许啊,那是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纳兰的妻子和孩子,围坐在一起,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也许,你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也许,那是在一片茂密的林子里,纳兰和朋友们骑着马,有说有笑,突然(声音短暂急促)听到“啪”的一声……于是,你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来,放飞你想象的翅膀,把在你心目中的画面,用你的文字描绘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直观教学法的重点在于为表象经验积累不够的学生搭建支架,给学生呈现的形象并非越清晰越好。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生发于语言文字留给读者的“未定意义”与“空白”,教师要谨慎选用直观材料,避免限制学生的想象。有时,语言直观唤起学生审美体验的效果要好于实物直观与模像直观,这是因为语言留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化想象空间。

  三、策略探析:优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

  1.教学方法的选择适配

  有效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学生的特点以及自身的风格等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文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和对象,包含美的内容有情境美、形象美、结构美等。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内容的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法营造优美的氛围,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情境美。又如,通过分角色的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美的体会。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经过前人的实践反思与提炼总结,对于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除前文所述的三种教学方法,还有许多教学方法供教师选择。这些教学方法既有其独特的优势,又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应当熟识这些教学方法,清楚其优势和不足,以便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巧妙组合

  在一堂阅读课上,或是在一个小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可以采用不止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异并不仅仅在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还在于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巧妙的组合搭配。各个教学方法要彼此联系、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综合发挥促进学生审美发展的整体效能。有心的教师能留意到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搭配教学方法时能取长补短。例如,《白鹭》一文语言精巧如诗、凝练含蓄,值得细细品读,但有些语句比较抽象晦涩。在教学这堂课时,教师采用文本评点法,指导学生关注重点语句,品析关键词语;同时又配合直观教学法,在学生难懂的地方精选几张图片,既通过文本评点保留原文本身的“空白”,给学生以足够的审美空间,又在恰当的地方增补图片,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3.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

  教学方法是与实际的教学过程紧密联系的。达成审美体验的教学目标并不能仅靠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过程也十分重要。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平衡好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文本分析的比重。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感受品读文本,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们个性化的体验。但也要注意,审美的体验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即使是让学生表达阅读时个人的情感体验,教师也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尽可能地聚焦文本中具体的字词、句段和表现手法等。

  其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营造安全、包容和富有感染力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唯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打通真正的审美体验通道。

  其三,基于学生的审美发展水平与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教育的效果总是要立足于受教育者的基础才能达成,美育也不例外,其应同个体的审美发展水平相适应。选用阅读教学方法以促成学生审美体验的激活与提升时,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情感经历、知识结构等。

  [1]金雅,郑玉明.美育与当代儿童发展[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232-233.

  [2]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5):53.

  [3]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代顺丽.语文朗读法的本质及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6):93.

  [5]于晓华.朗读是感受、理解、审美的重要手段—谈低年级讲读课教学[J].黑龙江教育,1995(6):22.

  [6]崔峦.关于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几点意见[J].云南教育,1994(Z1):29.

  [7]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68.

  [8]薛猛.语文阅读教学视阈中的审美特性分析[J].教育导刊,201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