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4

2025-04-21 17:41:5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进专创深度融合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参加学科竞赛与统计调查项目、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优化教育教学标准评价七个方面论述了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进专创深度融合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参加学科竞赛与统计调查项目、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优化教育教学标准评价七个方面论述了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统计学类专业;能力培养


  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1]。高校统计学类专业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建设数字中国需要的大量数据分析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统计学类专业属于理学门类,包括统计学、应用统计学、数据科学和生物统计学4个本科专业。另外,与统计学相关的本科专业还有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统计学专业。现有关于统计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2-6]、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7-9]、以赛促创[10-11]等方面。本文基于高校统计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一、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研究组设计了《统计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共有30个题目,涉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创新创业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创业意向与具备的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等内容。面向全国普通高校的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等统计学类专业本科生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13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分占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比例较低,且很少开设关于企业经营、创业管理的课程。二是课程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大数据思维。现有的课程内容仍然只重视描述性统计和统计推断等经典统计理论和统计工具应用的教学,而在培养大学生的大数据思维和应用能力方面明显不足。三是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行业企业和政府统计部门在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的参与度较低,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的技术难题、科研需求相背离,能实现产业化应用的研究成果较少。


  (二)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和学科竞赛的比例不高


  一是参与大创项目的比例低。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不了解,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积极性低,存在“少数人参与、少数人受益”的现象,即项目主持人积极参与,其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而项目组其他成员往往并没有真正参与和获得能力提升。二是学科竞赛参与度低。虽然近年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高含金量的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等统计学科竞赛的报名人数快速增加,但是调查结果表明,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参加这些竞赛的比例不到一半。

  (三)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较低


  一是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条件的满意度低。较高比例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没有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创新训练的需求;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二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满意度低。创新创业教师中,接受过创业培训或有过创业经历的教师占比不到三分之一,而校外的创业成功人士或企业家占比更少,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和水平不高。三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满意度低。专创融合不深入,没有将统计学类专业特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课程思政渗透创新创业教育不够,育人效果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程度不够,学校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认可度有待提升。


  二、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一)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强化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第一,构建“统计学基础与能力+创新创业启蒙+创新实践”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统计学基础与能力课程目标是使大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和理论,并具备运用统计方法与软件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启蒙课程目标是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课程目标是在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基础上增设创业管理、企业模拟经营、技术成果与转化等课程,让大学生了解创业的全过程并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


  第二,政校企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学校与政府统计部门、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资源整合和产教融合。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体现大数据思维,增加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统计学前沿等内容,由以前注重历史数据的分析转向对未来的预测,培养大学生在复杂的数据环境中有效分析和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


  第三,完善实验课程教学设计。加强R、SPSS、SAS、MATLAB、Python等统计计算与数据分析软件应用的教学,数据分析的工具和方法要与时俱进,融入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新内容,从而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挑战的数据分析师。实验课程的教学设计要突出实践性与创新性,将产教融合案例、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统计调查等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推进专创深度融合教育,赋能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一,采取项目教学法。教师根据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预测与决策等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将大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大学生以社会热点问题为研究项目,设计调查方案、收集和处理数据、建立统计模型、撰写研究报告,并开展小组课堂汇报,师生共同点评。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项目教学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背景,提高其统计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统计学类专业要加强教学研讨和统筹规划,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提升大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例如,可以将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的赛制嵌入抽样调查、统计学等课程的教学过程和考核要求,加强课程对学生调查方案设计、抽样方法、调查实施、数据分析、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真正做到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统计学理论到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机贯通。


  第三,改革毕业论文教学。要改变到大学四年级才让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传统做法,将“数据收集、统计建模、软件运用、结果解释”四项统计学类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毕业论文撰写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可安排低年级大学生参与专业课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其科研兴趣和基本素养;高年级大学生毕业论文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应用型研究论文的选题既要关注国家、地区层面,也要关注行业企业层面,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真题真做,并将毕业论文成果转化为可指导行业企业的建议。


  第四,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通过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统计调研实践和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调研过程的复杂性可以强化大学生正确面对各种困难的品质;调研对数据客观性、准确性的高要求,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职业素养。此外,高校组织大学生到统计局、市场调查公司、大数据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开展业务交流,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第一,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高校要加大经费和资源投入,改善统计与大数据实验中心、调查咨询与调查中心、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同时,及时更新R、Python、SAS和MATLAB等统计与大数据分析软件,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提供软件支撑。另外,建立和用好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此外,加强数据资源建设,购买课程教学、统计建模、论文写作、项目研究等所需的统计数据库。


  第二,加强实践基地与平台建设。统计学类专业要积极与统计局、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等平台,为大学生的统计建模、项目研究、实习实训、成果转化等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重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尝试和创业实践,并为创新成果孵化、创业设计、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等提供条件。


  第三,利用好实践教学基地与平台。指导教师和大学生要进入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和调研,项目以企业真实场景和实际数据为基础,来源于企业,落实到企业。依托实践基地、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客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产业学院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平台,利用教学创新团队的优势,将平台、企业、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产科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与平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四)参加学科竞赛与统计调查项目,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第一,参加统计相关的学科竞赛。目前纳入《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目录》的统计学科竞赛有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能够提高大学生调查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等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能够促使大学生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大学生数据挖掘、运用统计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近年来,新增的与统计学科高度相关的竞赛有“泰迪杯”全国数据挖掘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大数据分析技术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数据统计与分析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据分析实践赛、中国高校大数据挑战赛、“中促杯”全国大学生数据分析大赛、全国高校数据统计与调查分析挑战赛、“钉钉杯”大学生大数据挑战赛、大学生数据要素素质大赛,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参加。


  第二,参加含金量高的创新创业竞赛。例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其中,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被誉为国内高校规格最高、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强的“中国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第一赛”。针对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参加该项竞赛比例不高的问题,高校要积极通过政策激励、宣传动员、组织报名、加强指导等措施提高其竞赛参与度和质量。通过参加含金量高的创新创业竞赛,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既可以提升数据分析能力,还可以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积极参与各类统计调查项目。高校可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统计局和调查队的全国性大型普查,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调查项目,以及市场调查与社会调查等活动,为大学生尽早认识社会,提升应用统计学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创造条件。大学生通过普查业务培训、走访调研等,可进一步掌握普查条例及统计法律法规,感受统计工作的专业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深刻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


  第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政策。高校应修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大学生获得超过毕业要求所规定的创新创业学分,便可以充抵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选修课程学分;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调查研究项目、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的经费支持力度;出台以创新创业竞赛获奖作品等高水平学术成果替代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政策;设立专项奖学金,对在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研究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进行奖励;将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项目、横向课题、资格认证等取得的成果和表现作为奖学金评定、“推免”研究生的重要依据;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业绩和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并在评优评先、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第二,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指导和帮扶。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汇集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优质资源和行业企业需求,并做好国家、地方和学校政策的宣传、解读等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对大学生参与培训实训、创新创业竞赛及项目孵化、专利申请、成果转化和创业项目落地提供全程指导和持续帮扶服务,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并解决其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另外,高校要积极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增强科研项目产业化和科研成果市场化的动力,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满足科研需求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和专利等。


  (六)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第一,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统计学类专业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的统计学和大数据理论知识,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学校可通过招聘统计学类专业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学团队的质量。同时,加大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素养的培训力度,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统计师、数据分析师资格证书考试,提高解决统计工作实践问题的能力。另外,以科研促进教学,鼓励教师在进行统计学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应用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此外,学校可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到统计局、信息与咨询公司、金融机构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第二,吸收校外创新创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聘请校外的企业家、数据分析和建模专家、产业教授等创新创业方面的优秀人才,与校内创新创业思维强的统计学类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保障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专业性。通过与校内教师共建统计学案例库、编写专创融合案例集、共同授课、共同指导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方式,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学指导。


  (七)优化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凸显创新创业教育重要地位


  第一,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多维度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专业性。评价指标要突出教师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业绩与表现,引导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创新创业教育。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大学生主体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的权重,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全面评价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指导过程中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此外,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评价意见,以便对教学进行持续改进。


  第二,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高校、用人单位和社会要转变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将创新创业成果、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质量的重要指标。课程的过程性考核中要增加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综合应用能力考查的权重。将部分专业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由闭卷改为开卷或半开卷,由侧重对统计学理论掌握程度的考核转变为注重应用统计学知识与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此外,要体现成果导向,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发表学术论文、获批专利、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作为统计学类专业部分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学分绩点评定的重要依据。


  三、结语


  本文针对统计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所发现的问题,从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进专创深度融合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七个方面,提出统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以期高校能够培养出国家未来数字中国建设需要的统计与大数据分析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21-09-22)[2024-04-02].


  [2]张运杰,陈国艳,王利东.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对统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统计与管理,2019(9):17-20.


  [3]高爽.应用型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创业月刊,2021,34(4):113-116.


  [4]方壮,周敏,向长城,等.创新创业背景下数学与统计类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5):101-104.


  [5]贾小爱,王丹丹,孟国峰,等.基于“专创融合”的统计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4,10(15):67-71.


  [6]徐增敏,毛睿.大数据时代高校应用统计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10):69-71.


  [7]丁维勇,赵鹏.地方高校统计学专业抽样调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24,10(1):131-134.


  [8]丁波.基于ADDIE模型的应用统计学专业“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4,37(2):132-136.


  [9]杜江,戴君,曹瑞元.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背景下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及设计[J].高教学刊,2024,10(9):115-118.


  [10]张春梅,梁忠环.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青岛黄海学院经济统计学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3):154-156.


  [11]叶提芳,张耀峰,王磊,等.“导师牵引+学科竞赛驱动”的大学生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实践:以统计学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4):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