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陶行知“六大解放”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陶行知“六大解放”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3

2025-04-21 17:30:4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六大解放”是陶行知提出的著名教育理念,是对于现代教育的深入剖析与诠释,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六大解放”是陶行知提出的著名教育理念,是对于现代教育的深入剖析与诠释,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六大解放”理念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包括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解放儿童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本文将针对“六大思想”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六大解放”理念,小学音乐,教学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艺术科目,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音乐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它不仅仅是音乐聆听或演唱的过程,更是一种艺术创造和再现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认为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而小学教学就是要把儿童这种创造力激发出来,解放儿童的头脑思想、双手和眼睛,让儿童能看、能听、能想、能动,不能逼着他们向着分数前进,而是让他们能够学习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六大解放的思想,把儿童的情感、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联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效果。


  一、解放学生头脑


  按照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理念的指导,小学音乐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头脑的解放,传统的小学教学受到功利化教学思维的影响,总是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种教育方法是错误的,尤其不适用于音乐等艺术类科目的教学。

  具体而言,一方面音乐教师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认识到自己应当以朋友的身份加入学生教学中,走出落后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和应答式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需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空间,打造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敏捷,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陶行知先生的思想认为,如果能够提高课堂的民主程度便有利于打造更加美好的教学环境。身为音乐教师需要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做到有教无类,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在小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指的是求新求变,不按照常规和老套来行事,对同一个问题需要寻求一题多解,多方面寻求答案,这是一种思维的创造力。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为一种习惯。比如在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空山鸟语》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请学生展开想象,想象一下自己生活中是否有鸟语花香的场景,并且用自己的动作展示出来,伴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学生可以自由创编鸟儿飞翔等不同的动作,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且美好。教师需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程度的创造潜能,创造潜能的发展不一定能够被全部开发出来,那是因为受到了周围客观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减少周围环境带来的负面因素,在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之中鼓励学生大胆思维,用启发性的语言和神情来引导学生敢想敢做,不要刻板地用对或错这样的评价来约束学生。要真正做到让学生解放头脑,教师自己也要从成见中挣脱出来。


  二、解放双手和嘴巴,让学生展开交流和实践


  “六大解放”理念中还包括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嘴巴,指的是要进行启发式交流和实践,让学生在正确表达的基础上动手去实践,感受物体的发展规律和事物的动能。人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可能会有所感触,这时除了听觉和视觉受到刺激之外,四肢也可能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这是人类最自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生性活泼,如果能够让他们真正动起来,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真情流露,达到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在小学音乐学习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发挥这种四肢动作对学生音乐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聆听音乐之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如教师可以对学生开展顺序性节拍教学,借助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展开节拍的常规训练。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同学们,我是某某老师,这一学期将由我带领你们共同开启音乐大门。接下来同学们也可以按照老师的方式,用音乐的节拍来介绍一下你们自己。教师可以边敲击黑板边说:“我叫某某某,你叫什么?”注意这一过程需要体现出音乐的节奏停顿感。接下来学生会学着教师的样子开始对话:“老师你好,我叫某某某。”教师也可以把这段对话往下续写:“某某同学你好,我们来一起做朋友吧。”这样能够让学生用特别的形式来介绍自己。从音乐课程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动口,感知到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和节拍。有条件的情况之下,在每次上音乐课之前教师都可以为学生选择一首熟悉的歌曲,按照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拍打节拍,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教学小游戏,比如红灯停绿灯行卡片,也就是走四拍、停四拍,循序渐进不断地变换形式,增加难度,指导学生通过对节奏和旋律的观察和教师展开交流,使其能够充分体会节拍在音乐中的价值。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游戏过程中有些同学可能表现正确,但有些同学可能会出现节奏紊乱、乐感不强的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教师都要积极表扬学生,不要单纯地用对和错来一刀切,而是要尊重学生解放天性的第一步。除此之外,良好的沟通是师生交流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必备技能,学生解放双手和嘴巴的时候,也需要让学生积极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说出欣赏音乐作品之后形成的独到看法。学生只有拥有充分表达的自由,才能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增长音乐素养和见识。


  三、解放眼睛和时间,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解放学生的眼睛和时间,是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理念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解放眼睛意味着在音乐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束缚,引导学生用更广阔的视野去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师要深入理解解放眼睛这一理念的内涵,它引申为视野和兴趣。除了教材中的内容外,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引导与启发,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而所谓解放时间就比较好理解了,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音乐学习和欣赏的时间,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考核方法,可以设立音乐兴趣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自由交流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和表演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森林狂想曲》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听到哪些动物的声音?这些动物的声音你能不能模仿呢?”学生一般会回答教师:“我可以听到乌鸦的叫声,也可以听到青蛙的呱呱声……”接下来教师要继续询问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青蛙、乌鸦分别都去向了什么地方?学生会回答仿佛回到了他们喜欢的大森林。通过不断地提问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学习之前还可以向学生提问:“以你的想法,这首曲子最好是叫什么名字呢?”这些问题能够迅速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考状态,通过逐级深入的提问内容,学生不仅能够逐渐从表面理解音乐欣赏的内涵,更能够逐步强化其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持续深化的过程中,教师亦能巧妙地运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更加关注音乐作品的细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更能够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鉴赏音乐的时候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也就是让学生发挥眼睛的作用,拓展欣赏音乐的广度。学生如果想系统性地学习音乐知识,掌握理论基础,就必须认识五线谱,但是对五线谱的记忆不单单停留在音符之上,还可以把音符和五线谱变成词汇和图画的形式,方便掌握。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致力于解放学生的视觉感知,运用先进的视频投影技术精心制作视频课件,以便使学生能够对音乐内容形成更为直观且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适宜的图画、线条及符号,用以表达内心对音乐的独特感受,进而将图谱信息有效地转化为视觉信息。以《森林狂想曲》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鸟类、青蛙、飞鼠这些小动物的图片,学生仿佛走进了大森林一样,和小动物们共同玩耍。教师在点击图片的过程中,学生仿佛听到了动物的叫声,借助信息化技术能够让森林狂想曲复活,让学生有更加直接的体验。

  第三个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时,可以鼓励他们不仅用耳聆听,更要用身体去体验,使音乐欣赏的过程变得更为鲜活与富有表现力。陶行知先生曾提出,需要更多地释放学生的双手,给予他们更多的实践空间。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巧妙地利用肢体动作这一工具,帮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展现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除了上文所提到的拍打节拍之外,在音乐鉴赏课程中也可以通过这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身体,对音乐形成感知。在学习《森林狂想曲》时,这些小的肢体动作可以结合在一起发出声响,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都可以通过讨论对动作进行改编,进行分组表演,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应的音乐,根据《森林狂想曲》的动物类型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比如青蛙组、飞鼠组等等,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和神态来演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些学生可以学习动物鸣叫的场景,有些学生甚至能够巧妙地模仿动物的行为,在他们的表演过程中,他们会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神态、动作和表情完美地融为一体,并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之中。这样的表演方式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传达音乐作品的情感,并更真切地体验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学生在通过四肢的律动去感知和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也能够从中得到深刻的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利用竖笛伴奏音乐的某一段落,让学生在跟随教师的过程中,模仿手势,从而加深对乐曲作品音高的理解和感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够激发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多种类型的动作,无论是动手还是动嘴又或者是动四肢、动表情,都可以让学生用身体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强化音乐认知,提高音乐创造力。


  四、解放时空,开阔视野


  所谓的解放时空,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和宽广的空间与舞台,让他们立足音乐视野,增长见识。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需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生实际对课时进行合理安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和音乐的融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增强,使音乐素养得到提升。教师可以从人音版教科书入手,巧妙地借助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渗透其中,丰富音乐教学素材,比如把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相互结合,通过绘画来传情达意,增加对音乐的感受力,也可以通过声势律动体验音乐的表达,还可以让语言和音乐之间产生对话与沟通。


  例如在欣赏《月亮月光光》这首作品的时候,就可以利用钢琴旋律进行演奏,让学生在纸上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展现出自己对音乐的印象,告诉老师自己对这首曲子的理解是什么。学生的即兴书写或即兴绘画一般都非常精彩,有些学生画了一轮弯弯的月亮高悬天空,还有学生描绘了潺潺溪流和微风拂过水面的场景,还有些学生描绘了清冷的森林。每一幅作品都不一样,有些同学还给音乐创作了小诗,重新起了一首歌名,这些都是学生创造力的体现。接下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绘画、朗诵、乐器伴奏的形式展开合作表演,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打破音乐教学的学科限制,让多学科交叉的思想贯彻其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聆听的音乐编一个小故事,形式不拘小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即可。通过故事的编撰,教师能够洞察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人性格。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强对陶行知六大解放理念的运用,帮助学生手脑并用,肢体动作并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多个感官共同发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开阔时空视野,突破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娜.从陶行知“六大解放”谈“双减”政策下的教育观念变革[J].生活教育,2022(2):19-22.


  [2]朱银华.音乐课堂中践行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的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21(15):20-21.


  [3]刘育红.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J].小学生(上旬刊),2023(1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