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流程及策略论文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流程及策略论文

8

2025-04-21 16:49:3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以《伊索寓言》为例简述了“初步浏览阅读、继续进行阅读、仔细进行品读”的应用流程,然后重点阐述了六条有效的应用策略。

  [摘要]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以《伊索寓言》为例简述了“初步浏览阅读、继续进行阅读、仔细进行品读”的应用流程,然后重点阐述了六条有效的应用策略:思维导图生动展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运用思维导图,引入自主阅读任务;借助思维导图阅读,降低整体阅读难度;整理文本相关资源,提高整体阅读速度;直观展现重点内容,解决阅读过程难点;培养系统阅读思维,更为合理高效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以上应用策略,能够有效提高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中低段,整本书阅读,直观展现,系统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双减”背景下,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但是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类经典读物,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文化涵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等。


  思维导图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对于教学和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下面从应用流程及策略方面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中低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中低段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流程


  (一)初步浏览阅读


  在小学中低段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拿到一本书后不要急着阅读,不要从第一页开始慢慢地看起,而是先要看这本书的封面、书名、作者、翻译者、前言或序言部分,对这本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明确这本书的出处和主要内容。如《伊索寓言》这本书的作者是伊索,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创作的寓言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之后,浏览书籍目录,认识其中结构内容,明确分为几个章节、多少篇章,画出自己感兴趣的篇章,找出曾经读过的内容,如一年级读过“乌鸦喝水”,画出没读过、但感兴趣的“两只狗”“蚊子和狮子”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本书整体结构画出思维导图,中心主题是书名《伊索寓言》,分支根据目录选择加入,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编排,将不懂之处列出来。

615227753966bfc474949538e889e29.png

  (二)继续进行阅读


  在初步浏览和绘制思维导图后,学生可以基本了解《伊索寓言》主要内容。在此之后,教师引领学生继续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先选择感兴趣的语篇进行进一步阅读,翻看每一章节的标题,包含一二三级标题等,这样可以认识章节的相关内容。很多《伊索寓言》中很多故事都包含插图、图表、特殊颜色的字体等,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这些内容,对整本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个部分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扩展与完善原来绘制的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的内容更为充实,看看能否解决浏览时遗留的问题,如果能解决不必深入阅读,如果没解决需要深入阅读,这样能够更好提高阅读的效果。


  (三)仔细进行品读


  在品读环节,主要是针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细细品读,尤其是针对疑点进行品读,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提高阅读效果。在品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重新绘制思维导图,是针对具体细节进行绘制,是对整本书内容的拆解,这样可以更好解决原来的疑问,更加深入地理解内容。如针对《伊索寓言》中“蚊子和狮子”这一篇的内容,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不仅要将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表现出来,还要点明其中的哲理:做人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在品读之后,针对还不能解决的疑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阅读相关的寓言故事,上网查阅资料,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对于拓展阅读的内容,同样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直观展现出来。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中低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思维导图生动展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提出: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强大的驱动力,只有个体对某些事物感兴趣后,才能积极参与学习与研究。在小学中低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思维导图,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领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在讲述整本书的过程中具有显著优势,可以将单调的文字变为多样的图形,并搭配颜色与简图,能让学生更快认识书籍内容,更好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的主题“读读童话故事”,其中列举了很多经典童话故事,包括《小鲤鱼跃龙门》《歪脑袋》《木头桩》《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一只想飞的猫》。单从名字看,学生无法了解整本书的内容,面对一本书,一些学生表示胆怯。因此,教师可以直接展现相关童话故事书思维导图,直观展现主要内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以《一只想飞的猫》为例,教师可以展现包含这些内容的思维导图:打碎仙人掌盆不道歉,追赶扑打蝴蝶,把向日葵撞得头昏脑涨,把鸡冠花撞伤了腰,给鸭子起绰号,说大话吓唬公鸡和鹅。以上内容旁边还有一些简图,如仙人掌、蝴蝶、向日葵、鸡冠花、鸭子、公鸡等。教师通过生动直观展现以上思维导图,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主动进行阅读。


  (二)初步运用思维导图,引入自主阅读任务


  在以上的环节中,教师通过直观展现整本书的思维导图,能够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更好吸引学生观察,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初步运用思维导图,引入自主阅读任务,让学生试着进行浏览阅读,根据初步阅读的内容画出基本思维导图。在此之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展现。各个小组可以先进行研讨,通过增加或删减,完善本组的思维导图,推选出一个画得最好的思维导图。教师根据各组的展现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


  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教授学生思维导图的基本画法,需要借助多媒体工具、交互式白板等,通过画出主题与分支,添加不同的颜色与图形,让学生明白思维导图的组成部分与主要结构,然后让学生试着根据已学的课文画一画,还可以让两三名学生上台展示。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阅读童话故事《小鲤鱼跃龙门》,要求学生先进行浏览阅读,画出图文结合的思维导图。经过一番阅读与创作,学生纷纷画出思维导图,然后在小组中研讨,推选出一个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现。教师结合各组的展现情况,对其进行点评,说明优点以及不足,然后在大屏幕上一步一步展现规范的思维导图:以小鲤鱼的图文为中心,而分支有:住在小河里,能跳过石桥,听妈妈讲故事,找龙门,救小鲤鱼,见到达拱桥,见到大鱼,找到龙门水库等。通过直观展现,让学生熟悉这本书。


  (三)借助思维导图阅读,降低整体阅读难度


  对于整本书阅读而言,一般是在课后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小学中低段学生的阅读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不佳,学习持久度差,缺少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因此参与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整体阅读难度较大,可能存在消极对待情况,应付了事。为了降低整本书的阅读难度,教师可以借助某本书的基本思维导图,展现写作背景、主要内容、阅读价值等,帮助学生建构整体思路。教师还可以留下空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补充完整,以及让学生根据书中的人物关系,画出人物关系的思维导图,以此更好辅助整本书阅读。


  例如,通过研读人教版二年级上、下册的教材,可以明确其包含很多中国寓言故事主题课文,如《坐井观天》《狐假虎威》《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等,因此教师可以引入《中国寓言故事》,根据其中内容,先绘制或搜集基本的思维导图。在这个思维导图中,包含眉眼嘴鼻、一叶障目、画蛇添足、三人成虎、歧路亡羊、杞人忧天、囫囵吞枣等经典寓言故事,包含关键词句,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选空白地方对应的故事阅读,将空白补充完整。教师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阅读,能够降低初步阅读的难度。

ba68948bc7e834fa576786400764fb0.png

  (四)整理文本相关资源,提高整体阅读速度


  对整本书阅读而言,提高阅读速度同样也非常重要,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参与阅读的情况,在过程中通过提问以及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基于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主要问题。进而整理整本书的文本相关资源,将其绘制成思维导图,课堂直观展现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阅读中卡壳之处。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主题是“读读儿童故事”,其中列举了《神笔马良》《七色花》《一起长大的玩具》《愿望的实现》。教师可以先用图文与视频创设出生动的情景,引领学生阅读,指导学生先看目录再阅读。当小学生阅读两天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反馈阅读情况,根据这些难点情况绘制思维导图。如学生阅读《神笔马良》时,由于故事情节曲折,富含夸张的想象与鲜明的对比,给学生阅读增加了难度,同时三个较长的故事,会让学生难以保持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整理本书相关资源,设计多个思维导图,通过留下一些空白之处,开展猜读、推导阅读、分层阅读等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整体把握本书,从不同思维层次上理解本书,体现阅读的梯度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阅读。如针对马良得笔后画出的东西活了的部分,教师绘制思维导图,加入“大公鸡,扑扑翅膀飞起来”等内容,让学生根据这个形式,阅读对应部分的内容,补充完整思维导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点评,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表扬,鼓励其他学生。


  (五)直观展现重点内容,解决阅读过程难点


  教师还要借助思维导图,直观展现重点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模仿老师画出重点部分的思维导图,更好地发挥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教师根据学生展现的情况,可以明确学生的阅读效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一些部分,补充完整思维导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阅读能力。


  例如,针对《神笔马良》的内容,教师可以先结合开始部分绘制思维导图,其中包括:主题是马良爱画画,分支内容是栩栩如生,家中贫穷,看到金色光芒,白胡子老爷爷赐笔。教师还可以给这些内容加上图画,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结合自己的阅读,说说第一部分的内容。在此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画出第二部分的思维导图,即用神笔画画都活了。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绘制出第二部分的思维导图时,教师要从内容完整度、结构、美观程度等方面点评,指导学生再次阅读原文,将现在的内容补充完整。


  (六)培养系统阅读思维,更为合理高效阅读


  教师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系统阅读的思维,即在各个阅读环节都运用思维导图。为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促进学生更为合理、高效地阅读。


  例如,在《一起长大的玩具》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上述的流程,自主进行阅读。先通过快速阅读,初步理解本书内容;之后梳理目录等,绘制含有“抽陀螺、兔儿爷、泥泥狗、脸谱、快乐鸡毛”等内容的思维导图;在此之后,提取关键词句,将一些故事的典型内容融入其中;再结合关键词延伸记忆,在书中标记出对应的位置;看着思维导图说说本书的内容;当出现卡壳时,要针对性地阅读;最后回忆整本书,拓展阅读其他相关的儿童故事。


  总的来说,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我们需要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基础、学习能力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深入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教师们需要结合具体的整本书内容,详细讲解思维导图的基本应用流程,以便让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本书的阅读中来,让他们经历从浏览阅读到深入阅读,再到品读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他们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同时,这也将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妍妍.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少年,2020(33):1.


  [2]赵贵芳.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研究[J].小学时代,2020(6):12-13.


  [3]甘海玲.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21(16):75-76.


  [4]王俊杰.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8):34-35.


  [5]王泽明.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22(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