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联系视域下初中历史国际视野的培育策略论文

2025-04-21 15:05:4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运用时空观念,通过明晰短时段与长时段、区域性与整体性、横向性与纵向性、体验性与理解性四组联系,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史实进行时空的定位与延展,帮助学生拓展自身视域,培养初中生的历史国际视野。
摘要: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的视野和胸怀,初步建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明确要求。本文运用时空观念,通过明晰短时段与长时段、区域性与整体性、横向性与纵向性、体验性与理解性四组联系,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史实进行时空的定位与延展,帮助学生拓展自身视域,培养初中生的历史国际视野。
关键词:时空观念,初中历史,国际视野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的视野和胸怀,初步建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但在当下初中历史常态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教育成果不显著等培育乏力问题。学习历史,需要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当时及对后世的影响。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内在的各种联系进行梳理时,从时空观念角度看,这些联系可以分为短时段与长时段、区域性与整体性、横向性与纵向性、体验性与理解性四组。本文以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探析如何在时空观念中建立科学联系,以达成培育学生国际视野的目标。
一、短时段与长时段的联系
布罗代尔提出了高度宏观的“大结构、大过程、大比较”的历史叙事,这是一种长时段理论,展示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历史的演变。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是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形成过程和初步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的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过分强调对历史长时段的观察与分析是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同时,教材内容的编排也是围绕一个个短时段下的历史事件展开的。因此,教学设计应首先进行短时段的微观分析,再逐步将微观分析联系扩展至宏观长时段。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时,设计短时段与长时段的递进式联系性问题。
1914年6月28日的刺杀行动加剧了奥匈帝国与其邻国塞尔维亚王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由于其他国家的支持,风险远远超过了奥匈—塞尔维亚人之间的冲突。民族的觉醒、国际冲突及其坚定的同盟体系使这场冲突演变成整个欧洲的战争,并最终酿成了有32个国家卷入其中的全球战争。28个国家结成联盟,即协约国,与由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组成的同盟国作战。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问题1:据材料指出这场刺杀行动的最初原因是什么?如果这场刺杀发生于别的时空,会演变成世界大战吗?请说说理由。
问题2: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国家之间是否有相似性质的战争发生?请一一指出。
问题1引导学生在短时段中分析萨拉热窝事件,使其认识到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是因民族意识觉醒而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在辩证性问题指引下,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深层次原因致使一个突发性事件变成全欧洲乃至全球战争。学生首先联系的是同盟关系,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与塞尔维亚同盟的俄国就会加入战争;接下来,德国、英国与法国作为不同联盟的国家不得不相互宣战;进一步联系到欧洲各国相互间结盟的原因是国家间的对抗,从经济对抗开始呈现。如1914年,后发的德国工业产量上升至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4.3%,而英国则从经济霸主下降到14%,导致双方从国际市场上的激烈争夺发展至殖民地的抢夺。那些工业发展迅速但殖民地少的国家不断挑战英法等国,帝国主义列强间的冲突不断发生。
在解决问题1的基础上,学生分析问题2,从短时段联系至长时段考察历史。他们发现,自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列强间为争夺殖民地的殖民争霸战争不断发生,而且往往是一个后发的国家去挑战原先的殖民帝国。如英国随着自身力量的不断发展,先后向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发动战争,争夺殖民霸权,最终确定其殖民霸主地位并持续了二百年左右。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是英法等国衰落、德国崛起、帝国主义各国再一次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学生通过把短时段的诸多史事放置于长时段的背景下相互联系,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能够进一步地理解史事的发展趋势。
二、区域性与整体性的联系
从空间联系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时,应把某个地区或国家置于更大的空间范围,通过“小地方与大世界双向反射”的宗旨,既强调局部地区的发展是与之关联的外部世界变迁的结果,又要指出局部地区的发展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某一区域出发探究历史,逐步扩大,还应注意空间区域性与整体性的具体联系。
在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时,教师引导学生先从凡尔登地区联系至欧洲全局,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并进行思考:从欧洲空间角度分析,1916年的德国为什么要集中全力进攻凡尔登?如果学生视野只聚焦于凡尔登,则难以理解战争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并不惜伤亡惨重的原因。而从欧洲战场全局来看,学生就能观察到,虽然在1916年前同盟国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由于德国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的区位特点,其始终无法摆脱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只有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才能奠定最终胜局;而对协约国尤其是法国而言,如果失去凡尔登,则巴黎门户大开,德军会长驱直入,普法战争的耻辱可能会重新上演。通过对欧洲全局的考察,学生能明晰凡尔登的重要性及德国在地理区位上的劣势。
教师进一步从欧洲联系至全球并设计问题:观察1914~1918年的世界局势,为什么一场欧洲的战争会演变为全球性的战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殖民体系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形势图等,学生发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全世界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由此总结全球性战争的出现具有两层原因:一是欧洲国家把对抗扩展至殖民地。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本国的人力资源难以支撑,不得不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征募大量士兵和劳工,所以大量的非洲人和亚洲人也加入战争中,这也是中国参战的背景;二是非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加入利益的争夺中,日本与美国先后参战。日本参战是为了争夺德国在亚洲和大洋洲的势力范围,包括中国山东青岛地区。通过区域性和整体性的联系,学生逐步理解世界各地区之间是休戚与共的,国与国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状态。
三、横向性与纵向性的联系
要全局性地了解世界的发展脉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一个历史事件作为时空的坐标基点,展开横向性和纵向性的联系与比较。横向性联系是指在相同时间范围、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纵向性联系则是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中外史事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性,无论中国史还是世界史,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关注史事之间的纵横联系。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完成时空纵横轴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体系,置入相应史事并进行相应的历史解释。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基点展开横向联系,学生可以联系的史事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纵向联系的展开则与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列强争夺势力范围、“门户开放”、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十一条”等史事相联系。在横向联系中,学生理解了战争在经济上给予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良机,为接下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在政治与国民心理上,中国作为战争的参与国和胜利国,收回山东青岛主权符合法理,而巴黎会议的巨大落差与屈辱引发了“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民族民主运动。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扩大横向联系范围,发现类似的事情在很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上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在纵向联系中,甲午战争后瓜分中国狂潮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全球争夺殖民地的缩影,义和团运动等则是对此作出的冲击性反应。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史事联系,学生感知中国的史事并不是孤立于世界存在,而是同样处于世界整体的发展浪潮中。
四、体验性与理解性的联系
历史时空由史事组成,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存在的。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时空进行考察。在具体特定的时空中,教师首先链接学生的现实经验,引导其“体验”历史,使史事赋予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触发学生的心灵感悟。但由于情感冲击的心理留存时间相对短暂,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史事,理解指向两层,一是对史事来龙去脉的了解,二是在心理层面理解各项历史决定。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教材展示了相关数据,教师应创设体验性的学习情境。
行进中的男人们睡着了,很多人丢失了他们的靴子,他们蹒跚而行,眼里充满了血丝。所有的人一瘸一拐,所有的人都瞎了;
他们筋疲力尽;甚至对身后轻轻落下的毒气弹的呼啸声也充耳不闻。
毒气!毒气!快,小伙子们—慌乱中摸索着
……
—威尔费雷德·欧文
问题1:请你根据诗歌内容描述一下战场的情形;请联想一下,如果你作为一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士(或者战士的儿女、兄弟姊妹),你在该时空下的想法是什么?
问题2:你觉得应如何避免国际冲突与动荡?
教师运用材料帮助学生构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相对真实的战争场景,通过问题1的引导,学生在情感层面“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双方所构筑的泥泞不堪的战壕、碉堡、不断轰鸣的大炮、冲锋路上的铁丝网与机枪、空投的毒气弹,这一切都在不断收割着士兵的生命,具有一定的历史画面感,学生能真切理解为什么会出现“绞肉机”等残酷的战争形容词。战争场面的情感冲击与学生和平安定的现实生活相链接,学生对战争的反思油然而生。问题2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当今世界的各种国际冲突,学生认识到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能用狭隘的眼光作出冲动的决定;国与国之间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得到提升;学生也可以正确理解我国在各种国际冲突时所作出的外交决策。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计思辨性问题:科技助推了战争武器的发展,武器越先进毁灭性越强,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否为人类的灾难?请运用历史知识论证。通过思辨性问题的讨论,学生用国际时空视野去联通过去与未来,关注全人类的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问题,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利弊作出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
[2]丁林兴.论历史教育的国际视野[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