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研究—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例论文

2025-04-17 13:54:53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在当今社会,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教学为例,对批判性思维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策略展开深入研究。在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情景创设、史料运用、合作探究三个方面提出构建高中历史课堂的策略。
摘要:在当今社会,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教学为例,对批判性思维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策略展开深入研究。在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情景创设、史料运用、合作探究三个方面提出构建高中历史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历史课堂思维空间合作探究
当前,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历史事实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师夷长技”和“维新变法”这两个历史事件,分别代表了我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阶段,一个是在封闭保守的环境中寻求变革的艰难探索,一个是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中推进改革的重大实践。通过对这两个事件的对比和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更全面地认识我国近代化的道路和特点。同时,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使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
其一,批判性思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通过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引导其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质疑,进而推动学生在不断的思考、疑问、反思和验证过程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技能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正确的历史观,而且对于其行为模式、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的优化具有长远的影响。
其二,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批判性思维深入分析和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和扩展自身的历史知识,还能使其更好地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在批判性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将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其树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洪流,学生必须掌握筛选和辨别信息真伪的技能,进而能够以批判性的视角去粗取精、剔除谬误、追求真理。
其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提升其对历史知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历史资料常常蕴含编纂者的主观思维与成见,学生必须具备卓越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避免对资料的盲目接受。通过批判性分析,学生能够洞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极大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品质,而且在塑造其历史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与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能有效深化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有责任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全面、深入且充满批判精神的学习环境。
二、批判性思维视域下构建高中历史课堂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打开思维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构建以实际情境为基础,围绕问题或任务组织学习环境。通过合理设计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激发其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塑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来构建问题情境,以充分挖掘并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
(1)角色模拟,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是一连串事件的组合,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序列。对高中生而言,依托于具体事件的历史故事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角色扮演是展现这些故事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认真理解各自角色定位,通过思考和质疑深入探究历史故事,从而实现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情感共鸣,并在此过程中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讲解“洋务运动”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抛出问题:“在洋务运动中,为什么洋务派会选择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随后,教师可以挑选几名学生来扮演洋务派的关键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在扮演这些角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思考这些洋务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行动背后的动因,剖析他们所承受的内外部压力和挑战,并理解他们决定引进西方科技的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主张学习科技是为了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而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封建体制。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进一步提问:“为何洋务派决策层未考虑效仿西方政治体制?”以引导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历史环境和主要内容展开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洋务派成员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理想的且不可更改的。”另外一些学生可能会提出:“洋务派担心借鉴西方政治制度会威胁到清朝的封建统治根基,其成员认为引进科学技术可以在不颠覆现有政治架构的前提下增强国力,因此,洋务派倾向于引进西方科技而非政治制度。”基于上述论述,教师可以进一步发问:“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洋务运动所具有的正面及负面影响。
角色扮演与情境设定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使其在保持开放性思维的同时进行批判性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多维度内涵,把握历史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此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宏观走向,而且能够促使其在微观层面审视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在深入思考中形成自身的见解,以增强批判性思维。
(2)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能够以独有的优势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象的展示,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在这种全感官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他们能够主动地深入思考和探索问题以建立起个人的历史观,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在塑造学生批判性思维过程中,教师需巧妙地结合课程内容,借助多媒体工具打造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开展“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策划一场电影观摩课。在此环节中,可以选取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关洋务运动的片段进行播放。该片段展示了北洋海军在战火中的英勇表现及那场悲壮的战役场面,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观影结束后,多数学生会被北洋海军的英勇和爱国情感所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深入且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你认为“师夷长技”所包含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假如你身处那个时代会做出何种选择和行动?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分析电影片段和教材内容,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师夷长技”的丰富内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还能有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无形之中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这对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运用史料教学,增加思维尺度
历史学科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变迁的重要领域,应当始终坚持客观性原则,力图还原真实的历史。然而,在史料编撰过程中,编撰者可能会融入个人观点,导致史料内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入多元视角和丰富史料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引导其主动提出疑问并对新观点和史料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还能在质疑和探索中逐渐接近历史真相。
在教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维新变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当着重指导学生深入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由。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依据教材信息做出“当时的清朝政府守旧且落后”的判断。对此,教师应避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当时的清朝政府是否真的仅因保守落后而导致了维新变法的失败?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随后,教师可以展示以下三则资料:
①在维新变法中,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激烈,改革派力量不足,无法推动改革进程。(选自《维新变法研究》)
②当时的清朝政府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改革力度和深度有限,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选自《清朝政治史》)
③戊戌变法期间,日本明治维新已经成功,其实日本实力在维新之前与我国相差无几。(选自《日本维新史》)
在严谨的问题引导和充分的史料支撑下,学生将面临认知上的考验,激发对既有结论的批判性思考。随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深入剖析三则史料,提炼核心信息,并从政治、制度等多元角度探讨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了对历史学科的洞察力,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史料实证的关键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历史学习的实效性。
3.合作探究学习,促进思维成长
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学习法是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深度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元认知等高级思维技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机会展示其个性特征和独特见解,而且能够通过提出创新观点来引发深刻的认知交流或进行建设性的批判。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探究方法和讨论形式,学生共同合作,构建出丰富的知识结构。这个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有效地促进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习。
开展“维新变法”这部分知识点教学时,教师需要提前深入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确定本节课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①唯物史观:理解维新变法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能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②时空观念:建立“维新变法”这一历史事件的时空框架,明确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历史事件,形成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
③史料实证:通过查阅和分析维新变法时期的文献资料,培养对史料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史料来论证和解释历史问题。
④历史解释: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维新变法进行合理的解释,理解其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并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
⑤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维新变法,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确立上述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引导活动,促使学生深入分析维新变法的历程,并从多角度、多维度感知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深远影响。鉴于本节课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小组,并指导每个小组搜集关于维新变法不同政治派别的资料。接着,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等途径,分别对洋务派、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立场、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对维新变法的态度和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各小组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资料收集、整理和总结并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在此任务推动下,学生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探究学习中来,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深化对维新变法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设计深入探讨的互动式问题:“各派别的主张是什么?在变法的过程中遭遇了哪些困难?”随即,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次上台分享对这一主题所进行的课前合作研究。当小组代表进行展示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利用表格实时记录每个小组的探究成果,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成果展示完毕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身处当时,你会选择支持哪一派别?为什么?”促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继续与小组成员展开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对已学知识进行深入反思,而且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从不同政治派别的立场出发分析各派别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其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三、结语
本文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教学为例,提出了一种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历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更能唤起其对历史学科的热情和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然而,批判性思维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和总结。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龚哲山.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活力历史”课堂实践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5):68-70.
[2]李妍.让批判性思维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工具—以“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0):66-68.
[3]周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高考,2023(26):8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