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农业高校推进传统节日教育的路径论文

农业高校推进传统节日教育的路径论文

1

2025-04-17 13:48:32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为了保障传统节日教育的可持续推进,文章从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强化学校基本职能,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工作三个方面论述了农业高校推进传统节日教育的路径。

  摘要:为了保障传统节日教育的可持续推进,文章从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强化学校基本职能,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工作三个方面论述了农业高校推进传统节日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传统节日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业高校

  “节日是以历日、月份和季节等组成的以年为循环基础的,在社会生活中约定成俗的、具有特定习俗活动的特定时日。”[1]传统节日“是在特有社会背景下,经由简单的积累而逐步形成的文化体系,并形成了与其文化内涵相匹配的庆祝方式……其风俗和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民族情感的寄托”[2]。当前,学界普遍认为传统节日根植于古代农业文明,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通过总结大自然的规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定型的。传统节日不仅表现为一定的节日仪式,还是中华儿女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农耕性和民族性。

  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主要服务和研究对象是“三农”,且具有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进行农业社会服务、传承与创新农业文化四项基本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3]笔者认为,具有鲜明农耕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应当成为农业高校重要的研究和服务对象。基于此,本文拟对农业高校推进传统节日教育的路径加以论述,以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学校育人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

  一、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伴随我国农耕文明衍生而发展至今的文化形态,兼具节庆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且大都建立在节气的基础上,因此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和交互性。与单纯地指导和记录农事生产的节气相比,它涵盖的内容更多,是包含农闲娱乐、活动庆典、习俗礼仪、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等在内的具有人文性和文化性的生活生产活动,是农业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行程表”和“记录表”。传统节日可以分为生产类、纪念类、喜庆类、社交类、娱乐类等七大类[4]。清明等传统节日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是生产类节日。其余的六大类也大都与生产息息相关,例如,端午悬挂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等作用的艾草,是为了确保劳动力健康,促进农业生产;敬老爱老、忠君爱国是农业文明形成的人伦关系,因此纪念类的节日,如感恩祖先的中元节、感恩长辈的重阳节等是农业生产的精神产物;至于春节、中秋等喜庆类、社交类节日正是为庆祝农业丰收而形成的[5]。因此,本文的论述以生产类节日为主要对象,兼顾其他六大类。与我国其他高校相比,农业高校自产生以来就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责任和使命,对“三农”具有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心,具备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业务精湛的专家团队、传承与创新农业文化的职能等优势,因此在农业高校推进传统节日教育,既可以使学生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实际,又可以进一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赓续传统中走向未来。

image.png

  (一)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哲学理念

  美国费正清教授指出:“在中国传统节日的设定中,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6]“天人合一”和“顺应天时”的哲学理念体现在人对自然的敬畏上,尤其是体现在生产类节日中,这些节日是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但随着这种农事活动的周而复始及其中出现的以当时生产力水平不能解释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各种祭祝活动。比如,春节祭拜祖先,是用祭拜的礼仪向祖先告知一年的农事情况,表达丰收的喜悦,期盼祖先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为了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们在长期农事生产中对大自然气象、物候等经验进行了总结,基于这些经验,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这体现了“顺应天时”的理念。一方面,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时间的特性为遵循,并与时间的特性保持高度的一致;另一方面,人符合时宜的活动也能对时间的顺利转化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万物生长、天人和谐。比如,春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等具有娱乐休闲性质的纪念、喜庆和社交类节日大都安排在农事活动比较清闲的冬春季节,而除了庆祝丰收的中秋节,夏秋季节基本没有大规模的节日活动,这是根据农事张弛的合理安排。又如,清明一到,万物复苏,雨量增多,正是播种的好季节,故“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中秋时节,丰收在望,人们摆上瓜果,载歌载舞庆祝,这是根据物候特点安排作物的播种与收获。

  “天人合一”和“顺应天时”的哲学理念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上。农事活动是人类与大自然产生联系的重要载体,人类最初和最主要的探索自然的方式就是农事活动,那么记录和指导农事活动的传统节日自然会体现人类的生活状态、精神气质和理想愿望。比如,春节是对上一年丰收的庆祝,同时也是新一年的开端,人们用吃饺子、放鞭炮、穿新衣等形式表达对过往的深沉追忆和对美好未来的深切期盼;清明时节万物复苏,人们会在这个春播的时间里通过祭祀、扫墓等形式告慰先人和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九九重阳,正值秋天,可联想到人类的晚年,人们要敬老爱老,期盼老人万寿无疆。这些节日以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为依据,找到了农事活动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契合点,体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的宇宙观和自然观,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意识,集中体现了传统节日中的生态智慧,是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

  (二)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围绕着农事活动,人们开展生产和生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而在创造传统节日的过程中,人们培养了积极进取和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比如,传言在远古时代,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逢除夕夜总会走村串户,吃牲畜,伤人性命,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只能带着粮食和牲畜全部躲到深山老林,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老人,他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在“年”兽进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点亮家中所有的灯,在大门上贴好红纸,在“年”兽袭击的时候点燃鞭炮,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结果这年除夕,“年”兽果真在人们的团结协作下落荒而逃,从此以后每个除夕夜,人们都点蜡烛、穿新衣、贴对联、燃鞭炮,后来成为一种习俗沿袭至今。关于春节习俗的起源,无论是何种故事,都流露出人们积极探索自然、不惧艰难险阻的进取精神。又如,元宵节有猜灯谜、吃元宵和赶庙会等风俗,形状多样、内容丰富的花灯体现着匠人的精湛手艺和奇思妙想,而唱念做打、百艺斗胜的庙会杂耍则表现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创造和对美好理想的期盼渴望。再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上下求索,为的是精忠报国,但屡遭陷害,含冤而死。民间为了凭吊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节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通过端午节这一载体,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节庆活动中,不断得以发扬。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人们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对经验和规律的不断总结和升华,不断克服一件件困难与一桩桩挫折的勇气,对一个个英雄人物的纪念,最终融进了人们的骨子里,形成了中华民族敢于探索、不畏艰险、勤劳勇敢、追求理想、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和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依托节日风俗与仪式等表达出来,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最本质的内涵,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是当前促进全体中国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

  农业高校以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进行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基本职能,长期服务于“三农”一线,而借助传统节日蕴含的“天人合一”和“顺应天时”的哲学理念、积极进取和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对于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进而能够助力开展深层次的“三农”研究,并对“三农”加以指导。

  二、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传统节日教育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7]。对于农业高校来说,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故农业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觉担负责任和使命,整合传统节日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助力乡村振兴。

  (一)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当前,国内部分农业高校已然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科技创新和技术供给的重要力量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集聚高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但是事物发展和前进的内生动力是精神的力量,是内心深处的深厚情感及随之而来的促进事物发展的勇气和决心。即对“三农”工作的深厚情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最根本、最有效的力量。

  传统节日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是中华亿万儿女共同的节日,有丰富的育人内涵,因此农业高校有必要把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摆在重要位置,以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育人功效。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要坚持培育家国情怀和进行思想熏陶,引导学生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的实现;要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功能,让传统节日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文明节,推动节日文化活动向千姿百态、精彩纷呈、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要在尊重学生文化背景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中蕴藏的教育价值,探索多样化融入路径,引导学生通过思政教育的途径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浸润与魅力,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运用、自觉传承并指引其终身发展,进而不断推动思政育人取得实效。

  农业高校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和深厚情感,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肩负起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促使他们成长为“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农业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传统节日蕴含的精神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不断加深学生对“三农”工作的深厚情感,使学生与农民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真心实意地从农民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不仅能让重农爱农情怀成为学生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矢志奋斗的内在驱动,而且也能让传统节日文化为学生的赤子之心注入“保鲜剂”,最终能够使学生作为承担责任与使命的农业专门人才,以深厚的情感、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投身乡村振兴的大舞台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开展农业社会服务、传承与创新农业文化,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服务保障,进而切实提升乡村振兴的力度、深度和效果[8]。

  (二)充分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科学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要求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并指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孕育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朴民风中的重要作用”[9]。要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统节日具有重要作用。传统节日根植于农耕文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的农业知识,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风貌,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期望,理应成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的对象[10]。而农业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传承与创新传统农业文化的时代使命,理应成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的实施主体、推动力量。面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落等现象,农业高校要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优势,挖掘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科学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坚持守正创新。

  传统节日蕴含着科学的农业知识,对于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为人们按照节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提供了科学指导,故农业高校应该不断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科学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依照传统节日加工制作的农副产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品供给,而且能有效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因为其能够赋予农副产品更高品质和更高经济价值,从而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如一些地方在清明来临时制作明前茶等,有效提高了相关产品的附加价值,促进了农民增收。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与审美情趣,蕴含着孝老爱亲、睦邻友群、崇敬先民、爱国爱乡等中华传统美德,既可以调适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活节奏、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也可以为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滋养。因此,农业高校可以立足乡村文明,在保护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科学文化,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从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image.png

  三、强化学校基本职能,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工作

  上文提到,传统节日发端于农耕文明时代,是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记录表”和“行程表”,不仅在古代,而且在当代很多农村地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高等农业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生活,基本职能是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进行农业社会服务,以及传承与创新农业文化。因此,传统节日就与农业高校有了联系。在农业高校推进传统节日教育,需要不断强化高等农业教育的基本职能,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使广大师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使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一)进一步发挥学校的重要职责作用,以多种形式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工作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1]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多次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规划和指导,这说明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这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而实现高等农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在注重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对于农业高校而言,就是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的重要职责作用,推进传统节日文化进校园。

  农业高校应该从战略性的角度出发,对推进传统节日教育工作给予高度的关注,将其视为一项具有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特点的工程,即构建好传统节日文化育人的框架,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育人的资源,对传统节日文化育人的规律进行精确掌握,并对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以便将大学文化的创新、传承和育人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农业高校要充分发挥日常教学的重要作用,即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重点,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其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劳动教育为切入点,进行学习内容的拓展。同时,学校要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教学平台,突破教育资源的限制,引进先进和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内容,支持教师丰富课堂形式,以探索式教学的方式将传统节日文化知识进行普及,从而培养学生对“三农”的热爱和兴趣。比如,可以将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与专业课和基础性课程结合,做到文化的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知识性与吸引性相统一,切实发挥传统节日教育、传承、服务的功能作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还要加强第二课堂中的传统节日教育,如策划设计以传统节目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朗诵比赛、知识竞赛、素质拓展等活动,将饱含传统文化的高雅内容与接地气的形式进行有机融合,寓教于乐,通过这些新形式、新样态为传统节日教育赋予新的活力,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与感情,也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学生心中;强化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比重,如在清明节,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和郊外,真切感知自然物候带给农民生活的变化,在农民种瓜点豆和祭祀先祖、郊外踏青的实践中深刻理解清明节的含义,感受农业的艰辛和农民勤劳智慧、不惧艰难的精神,体味清明节浓浓的思亲、喜悦等情感。笔者认为,农业高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扎实理论素养、饱满深沉情感和精湛娴熟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能使其自觉肩负起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责任和使命。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农业高校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责任重大。因此,农业高校要不断发挥学校的重要职责作用,做好传统节日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多元化的路径探索,形成文化育人工作新格局,进而拓宽传统节日进校园的路径,积极搭载文化育人平台,认真领悟根植于实践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思想精髓,以推动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的历史时期,用脚踏实地的努力和摸索,让这些文化在学校里扎根、在学校里开花。

  (二)深化教育改革,坚定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是在当前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中,多数高校更注重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由此带来的学校综合实力、国际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入手,而在传统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改革力度相对较弱。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的评价方式实现了由单一指标向系统综合指标的转变,相应的,高等农业教育评价也不应局限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微观评估,而是要不断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中观和宏观评估,以便能全面考量高等教育对科学发展、文化进步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贡献[12]。因此,农业高校应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抓住机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人才、资源优势和社会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加强文化育人,通过传统节日教育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兴盛上升到了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发端于我国农业文明、具有浓厚农耕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从产生、发展到壮大的无数记忆,体现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记录着农业文明滋养下中华儿女多姿多彩的生活生产方式,对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要素充分融入高等农业教育过程,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进而坚定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自信。具体来说,农业高校要依托人才、学科、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挖掘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做好传统节日的保存、继承工作,更要以其为基础,结合时代要求和特征加以创造和发挥,真正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对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其他各类型学校并驾齐驱发展、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概言之,农业高校深化高等农业教育改革,推进传统节日教育,能够使学生坚定传统节日文化自信,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并为高等农业教育四大基本职能的发挥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农业高校推进传统节日教育,有利于其更好地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进行农业社会服务、传承与创新农业文化。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主要服务和研究对象是“三农”,故而推进传统节日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农业高校要立足实际,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探索出一种具有实际操作性、可供复制和推广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模式,这样才能保障传统节日教育的可持续推进,进而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张勃.唐代节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

  [2]段思含.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21.

  [3]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2019-09-05)[2024-04-02].

  [4]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12.

  [5]王文章.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40-41.

  [6]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0-11.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2024-04-02].

  [8]张晓菊,卓敏,许宝利.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职业院校现代农业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实践路径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6):193-196.

  [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4-04-02].

  [10]高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路径探析[J].汉字文化,2023(24):178-180.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12]李元元.开启新时代高等教育新征程[EB/OL].(2017-11-12)[202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