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凉州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论文

凉州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论文

2

2025-04-17 11:57:4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作为极具地域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资源,地域文化资源具有真实性、易取性、丰富性的特点。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有效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发挥其人文素质的教育价值。鉴于此,教师需要立足本地实际情况,以凉州文化资源为入手点,深入探寻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价值与实施策略。本文中,教师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先概述凉州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然后阐述将其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最后具体介绍凉州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摘要:作为极具地域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资源,地域文化资源具有真实性、易取性、丰富性的特点。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有效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发挥其人文素质的教育价值。鉴于此,教师需要立足本地实际情况,以凉州文化资源为入手点,深入探寻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价值与实施策略。本文中,教师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先概述凉州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然后阐述将其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最后具体介绍凉州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凉州文化资源;融入价值;融入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高度重视语文课程的优化,结合时代发展和语文学科特点,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应用要求。众所周知,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当前,各地区正在着力建设地方课程。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将地域文化资源作为核心内容进行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不同民族、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综合体现,充分展现了地域的独特魅力[1]。地域文化资源对于个体构建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地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将本地的凉州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凉州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况

  本文的凉州文化资源特指凉州文学资源。凉州文学资源是彰显凉州社会文化、风物人情特色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资源。凉州文化资源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类:

  (一)大马文化

  武威(古称凉州)曾有过“畜牧甲天下”“牛马布野”的富饶景象,这种富饶的畜牧业背景孕育并造就了凉州马文化的繁荣。凉州大马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铜奔马、木雕马、唐三彩马、西夏墓中牵马木版画、杂木寺摩崖石刻马等。

  (二)五凉文化

  东晋十六国时期,五凉政权统治者带领各族人民大力进行经济、文化建设,造就了凉州的百年兴旺,开创了“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五凉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文化,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三)葡萄酒文化

  凉州有着久远的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历史,积淀了丰厚的葡萄酒文化。如魏文帝喜欢葡萄酒,特颁《凉州葡萄诏》。唐朝诗人王翰游历边疆时,以葡萄酒为对象,书写诗篇《凉州词》《葡萄酒》,歌颂、赞美凉州葡萄酒。

  (四)乐舞文化

  凉州乐舞以凉州多民族乐舞为基础,同时融汇了中原汉族乐舞和西域乐舞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凉州乐舞不仅在中国乐舞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更是推动多民族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媒介和催化剂。其中,《秦汉乐》(又称《西凉乐》)、《霓裳羽衣曲(舞)》等作品均为凉州乐舞的杰出代表。

  (五)西夏文化

  西夏文化是经过党项族、汉族、藏族、回鹘族等多民族文化长期交融、彼此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多来源、多层次的文化。凉州是发现西夏遗址最多、出土西夏文物最多的城市。有名的西夏文物有护国寺感通塔碑、泥活字版西夏文佛经、木版画、木缘塔等。

image.png

  (六)边塞文化

  凉州地处西北边塞,不仅拥有险峻的祁连山脉、平坦的走廊平原、广阔的腾格里沙漠,还有泉水汇集而成的北沙河、南沙河、海藏河、白塔河、大沙河、石羊河等水流。边塞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山川风物以及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共同孕育了一种臻至化境的边塞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成果当属凉州词。此外,还有极具地域风情的民间舞蹈,如攻鼓舞、狮子舞、宾鼓舞、滚灯舞等。

  (七)佛教文化

  凉州是佛教圣地,是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原的关键一站。在凉州大地上,曾活跃着一批高僧,如西晋时期的“敦煌菩萨”竺法护、后凉时期的“千古一僧”鸠摩罗什、北凉“译经巨子”昙无谶等;凉州佛寺众多,如白塔寺、金塔寺、海藏寺、莲花寺(并称为“凉州四部寺”)等。这些共同促成了浓郁的凉州佛教文化。二、凉州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一)丰富阅读体验,强化文学教育

  《课程标准》划定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强调了文学阅读的重要性,旨在促使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积淀文学底蕴[2]。笔者所在城市在弘扬凉州文化的过程中,出版了《武威市文学作品选》,以集中介绍凉州文化。类似的文学作品是不可多得的课外阅读资源。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丰富文化底蕴,提升文学素养。

  (二)传承地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软实力。语文学科的功能之一是文化传承[3]。将凉州文化资源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可以推动凉州文化传承、创生。同时,将凉州文化融入语文学科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促使其不断与文化互动,建立良好的文化认知。此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了解更多的地域文化知识,有利于其切实感受凉州丰厚的文化底蕴,建立地域文化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进而自觉传承、弘扬凉州文化。

  (三)优化课程结构,增强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当前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高中语文课程类型单一,以考试(高考)为导向;二是内容安排单一,缺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些不足不利于学生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程的类型和内容应当与地域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实现内外呼应,进而优化课程结构。凉州文化资源作为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相较于传统教材内容,其在地域特色与开放性方面有显著优势。尤其,凉州文化资源涉及古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使语文课程结构类型和内容更加丰富。就语文课程结构类型而言,凉州文化资源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丰富语文课程类型。如,教师可以设置“凉州文化知多少”“凉州文化我传承”主题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走访调查,撰写研究报告,交流文化心得。就语文课程结构内容而言,将语文课程内容与历史、书法、美学、绘画、物质文化景观等内容相结合,可以实现跨学科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总之,将凉州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优化语文课程结构,还能增强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

image.png

  三、例谈凉州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融凉州文化于语文课堂教学

  1.开展群文阅读,融入阅读课堂

  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以一组文章为基础进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教学活动[5]。在此活动中,学生要迁移已有阅读经验,剖析文章内容,逐步认知议题。在之前的阅读学习中,大部分高中生已经储备了丰富的阅读资源,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因此,教师可以教材内容为入手点,选定议题,组合课内外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迁移已有经验,积极阅读,实现意义建构,从而达成共识。

  以《燕歌行并序》为例,这是一首边塞诗,描写了边塞将士的生活,表现了士兵征战之苦以及诗人对轻敌失职将领的讽刺和愤恨。不同的边塞诗所蕴含的情感有相似之处。在实际生活和语文学习中,大部分高中生诵读了许多边塞诗,如《凉州词》《从军行》《使至塞上》等,积累了阅读经验。于是,教师可以边塞诗中的情感为着眼点,确定议题:边塞诗中情。接着,教师依据学生的阅读经验,使用“情感类”组文方法,组合《凉州词》《从军行》《使至塞上》《燕歌行并序》等文本。在课堂上,教师先呈现《凉州词》《从军行》《使至塞上》,引导学生诵读、思考边塞诗的特点。在诵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迁移已有认知,思索、总结边塞诗的特点。之后,学生毛遂自荐,为其他人讲述边塞诗及其特点。教师把握时机,耐心点拨,并引出《燕歌行并序》,介绍其创作背景。在学生掌握背景知识后,教师以《凉州词》《从军行》《使至塞上》为立足点,将全体学生分成三组,并分配需要诵读的诗词。同时,教师提出任务:“诵读被分配到的诗词,找出每一句的关键字词,想象画面,描述场景(氛围)。”大部分学生在一两分钟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任务,并展现任务成果。基于学生的良好表现,教师再次提出任务:“请全体学生诵读《燕歌行并序》,找出每句的关键字词,认真剖析,描述画面或感受。”在已有认知的支撑下,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勾画关键字词,认真思索、想象,建立个性感受。之后,学生再次毛遂自荐,解读诗句。依据学生的解读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诗人通过描写‘出师’渲染了怎样的气势?怎样理解这种气势的描述?”学生各自与小组成员交流,深入探寻,感悟诗人的情感。经过如此阅读,大部分学生体会到了《燕歌行并序》中的情感。教师趁机鼓励他们品味《凉州词》《从军行》《使至塞上》中的情感,表述自己的体会。

  2.以读促写,融入写作课堂

  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活动,也是大部分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难点。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基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课程标准》倡导读写结合教学。因此,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写作情况,确定写作训练要点,并以此融入凉州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读中写。

  比如,大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常存在用词不当或表达不够简练的问题。对此,教师确定写作训练要点—炼字。在课堂上,教师先讲述一字之师的故事。之后,教师呈现一些诗句,如“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引导学生品味炼字佳句及其妙处。在学生品味后,教师替换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借助电子白板展现新的“诗句”,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索修改后的表达效果。在反复诵读、思索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可以感受到“一字之差可以使诗歌意境大不相同”。对此,教师耐心总结炼字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诵读诗句,与小组成员一起总结炼字方法。在总结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迁移古诗词诵读经验,分析诗词场景和诗人情感,并归纳出不同的方法。在完成总结任务后,学生代表介绍方法,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认真板书,总结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学生建立起一定的认知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展现本地的三幅风景图(滚龙石、平沙夜月、莲花壶天),同时呈现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基于此,教师提出任务:“请大家自选一幅风景图及与之对应的文学作品,观察风景图,诵读文学作品,把握风景特点,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在书写过程中注意炼字。”在了解任务内容后,大部分学生选定图片,观察美景,同时诵读文学作品,把握其特点。然后,学生迁移阅读认知,精心炼字,选用适宜的词汇描述景色特点。

  (二)融凉州文化于语文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深入现实生活、与地域文化资源产生互动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广泛接触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从而拓宽文化视野,感受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应突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局限,积极组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致力于打造“太极拳”“攻鼓子”“凉州词”三张校园文化名片,旨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育人属性和地域特色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截至目前,本校已组建师生太极拳社团、师生攻鼓子社团、师生凉州词诵读社团,并聘请校内外专业教练进行文化解读和技术指导。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参与社团活动,引导学生领略凉州文化的魅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融凉州文化资源于高中语文教学能优化语文课程结构,既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提升文化素养,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自信。因此,在实施高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资源,并依据教学需要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助力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感受地域文化魅力,同时优化语文课程结构,切实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1]刘欣欣.基于自贡地域文化的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拓展策略研究[D].自贡:四川轻化工大学,2021.

  [2]刘茜.地方人文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1.

  [3]陆燕辉.地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尝试[J].课外语文,2021(10):49-50.

  [4]于璐.地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究[J].文学教育(下),2020(7):68-69.

  [5]修慧娟.地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尝试[J].中学课程资源,20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