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设计探究论文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设计探究论文

4

2025-04-08 17:30:2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为例,探究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设计的价值意蕴、原则、评价,以此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摘要:“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的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用高质量的跨学科作业帮助学生实现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典型且深刻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此,文章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为例,探究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设计的价值意蕴、原则、评价,以此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要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书本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1]。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作业设计形式过于单一,维度不够多元,偏重于内容的积累,忽略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无法有效提升自身语言运用能力,也无法深入感受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魅力。相比之下,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设计,联结课堂内外,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彰显整本书阅读的育人价值。本文将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为例,从价值意蕴、设计原则、评价与感悟三个方面探究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设计。


  一、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设计的价值意蕴


  (一)用跨学科作业实现知识体系建构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能够有效关联其他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实现名著整本书阅读中知识体系的构建[2]。因此,在实施《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秉持创新内容、丰富形式的原则,联动美术、地理、音乐、影视文学等学科或领域,设计图文组合、素养融合、实践综合、跨媒介表达等特色鲜明的跨学科作业,力求呈现整合性、实践性、趣味性,用多元的形式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用跨学科作业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应该为学生搭建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平台,以便学生开展阅读、探究、交流的活动,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可以为《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设计以下情境:“鲁迅纪念馆重新开馆,将以崭新的面貌面向观众。为全景式展现鲁迅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貌和人文风情,吸引更多的文学爱好者,馆长邀请大家为纪念馆的布置出谋划策。”在这个大情境下,教师可进一步设计阶梯式任务。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课内知识,还需要主动学习、拓宽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跨学科作业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用跨学科作业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


  跨学科作业设计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多元且新颖的情境,用新鲜有趣的学习活动来推进作业任务的完成。这一设计能够确保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高阅读兴趣,习得阅读策略,积累阅读经验,生成独立见解,成为独立自主的阅读者和学习者[4]。


  二、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的设计原则


  整本书阅读作业设计应该打破单一化、机械化的表现形式,而采用多元化、开放式的跨学科作业形式。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注重作业设计的基础性,坚持素养立意;强调作业设计的应用性,突出学以致用;关注作业设计的发展性,促进创新融合。《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坚持了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的设计原则,打破了以往作业设计的单一化和机械化,分层设计,循序渐进,既关照了不同学情的学生,又紧紧围绕走进名著、走进名家、感受人物这些阅读中最关键的问题展开。其中,“跨学科”主要体现在鲁迅纪念馆三个展厅的表现类型。三个展厅的布置其实是三个不同难度阶梯的作业,指向名著深度阅读的三项活动设计。三个展厅表现内容不同,选用的作业形式和载体也不同,通过融合美术、地理、音乐、影视、文学等领域,三个展厅的作业力求打破学科边界,实现资源整合。


  (一)注重作业设计的基础性,坚持素养立意


  第一展厅以“旧时光博物馆”为主题,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作业设计注重基础性,坚持素养立意。第一展厅设置了“手绘鲁迅成长足迹图”和“旧时光文物征集”两项任务,融合了地理和美术学科。“手绘鲁迅成长足迹图”要求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相关知识,明确地图所包含的要素,力求手绘地图具有科学性。这项作业还要求学生绘制鲁迅成长的坐标图,并在图中标记鲁迅成长的关键性事件,通过这一方式感知名著的主体内容。这一作业将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相融合,引领学生读名著、找位置、绘地图,从而将地理知识主动迁移到名著阅读中来。“旧时光文物征集”这一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的对鲁迅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物品,将其画出并陈列到“旧时光博物馆”展厅,阐明入选理由。这项活动通过让学生画文物、说理由,把美术学科引入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综合创造力,加深学生对名著所呈现的世态人情和民俗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与名著和作者的情感连接。


  (二)强调作业设计的应用性,突出学以致用


  第二展厅以“人物百花园”为主题,引导学生迁移知识,感悟人物写法,突出学以致用。这项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精读文本,鉴赏名著中运用的多种写作手法,品评众生百相。该作业借助拍摄人物宣传片这一实践活动,以跨学科、跨媒介的形式,将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进行了转换与延伸。作业中的人物宣传片拍摄指南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方法支架,引导学生梳理人物信息,感知人物关系;选取典型事件,感悟写人之法;设计拍摄语言,展现名著风采。完成作业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学以致用,从而达到对整本书阅读的融会贯通[5]。


  (三)关注作业设计的发展性,促进创新融合


  第三展厅以“时空交错屋”为主题,引导学生从双重视角探究人性,认识具有多面性的鲁迅。教师在此设计了“角色扮演,互动体验”和“以笔传情,审视过往”两项发展性作业,以推动作业设计的创新,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富挑战性的任务。


  发展性作业一:角色扮演,互动体验。阅读《朝花夕拾》,感受“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双重视角。然后,通过角色扮演进行互动体验,完成“童年鲁迅”与“成年鲁迅”的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笔触时而温情,时而犀利,他为什么要用两个视角来抒发情感?请学生通过查阅《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谈一谈自己的认识。第三展厅的作业难度比起前两个展厅有了明显提升。此项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对《朝花夕拾》进行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在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中突出温情与童趣,如何在犀利的文字中阐发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这样的阅读作业是指向深度学习的,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挑战性。


  发展性作业二:以笔传情,审视过往。以成年鲁迅的视角,结合自己对《朝花夕拾》整本书的理解,写信给童年鲁迅,表达心中的情意。这项作业意在引导学生用双重叙事视角解读《朝花夕拾》,理解鲁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交错转换的特点,感受鲁迅对往事的温暖回忆和冷静批判,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三、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评价


  《课程标准》在“作业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用词准确、表述规范、要求明确、难度适宜。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努力将“增量思维”转变为“增值思维”,借助作业引领学生体验、运用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辅助,作业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不仅仅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工具[6]。要想提升作业质量,除了规划内容、创新形式外,我们还要关注作业评价。传统的作业评价往往在于“教师的一支笔”,这就忽略了学生主体评价的作用[7]。在《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设计中,三个展厅的作业末尾都应该附带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其中,评价主体应涉及学生个人、学生小组、教师等不同群体。


  第一展厅“旧时光博物馆”的作业评价设计是为鲁迅的成长足迹图打分,作业评价标准包括准确度和实用性两个方面,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其中,准确度要求地图中的直角、直边、曲边等绘制准确,地图各场所的位置、大小合理;实用性要求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路线及成长大事件均能被清晰看到。第二展厅“人物百花园”也列出了明确的作业评价标准,包括填写“人物百花园”拍摄名单,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表格里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典型情节等相关信息,能够清晰且有条理地概括出鲁迅与他们的关系,以及对他们的情感态度、所受的影响等;镜头设计要求宣传片中的场景搭配运用合理,镜头设计有创意,能够向观众准确传递人物相关信息;配乐选择要求其能够与镜头协调配合,且富有感染力;语言设计要求符合人物的身份,可以准确交代出人物关系,对人物评价合理。第三展厅“时空交错屋”的“角色扮演,互动体验”的作业评价标准是学生能够感知童年鲁迅与成年鲁迅看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视角;能够主动查询课外资料,对回忆性散文的双重视角有所体悟。“以笔传情,审视过往”的作业评价标准是书信格式正确,学生能够结合《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体验,站在成年鲁迅的视角,与童年鲁迅进行对话与反思,文笔流畅,语言优美。


  从评价标准可以看出,以上三个展厅的作业注重分层式设计,难度阶梯式上升,这样的作业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要求也阶梯式上升。第一展厅的作业关照了全体学生,难度值低;第二展厅的作业关照了大部分学生,难度值中等;第三展厅的作业面向少部分语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难度值高。以上作业设计重视学科融合,强调整本书阅读的真实体验,此外还关注学生的层次差异及主体评价。


  四、结束语


  作业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成绩往往忽视作业的其他价值。作业不应该只是提升学生考试成绩的工具,还应该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8]。在整本书阅读跨学科作业设计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思维品质、个性表达等,还应该关注作业在真实情景中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价值,让作业走向多元、走向深度、走向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22.


  [2]吴欣歆.核心素养背景下作业发展功能的实现[J].中学语文教学,2022(1):4-8.


  [3]高秀焕.基于“双减”的初中语文大单元练习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2023(5):36-38.


  [4]徐瑞.学习任务群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J].中学课程辅导,2023(34):78-80.


  [5]庄晓莉,陈步华.以“融”为策,探索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路径[J].小学语文教学,2024(14):21-22.


  [6]王月芬.作业的本质及其育人价值[J].今日教育,2021(10):8-11.


  [7]张丰.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实践研讨[J].考试周刊,2024(23):80-83.


  [8]黄铮,石艺.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探究[J].智力,2023(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