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论文

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论文

7

2025-04-08 15:56:3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为了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且具备较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联,然后论述了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接着说明了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面临的挑战。

  摘要:为了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且具备较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联,然后论述了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接着说明了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面临的挑战,之后论述了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思路,最后提出了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病理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医德教育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医学教育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这就对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1]。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需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能力,以确保未来学生能全面地关照患者的身心健康。习*平总*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基于此,应充分利用各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3]。医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协作能力和全球化的视野,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和全球卫生挑战。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对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将病理学的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人文精神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人文关怀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和社会。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生命尊重和医患关系的理解,提升未来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和应对能力。因此,探索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策略和方法,对于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旨在为医疗领域输送专业技能过硬、职业伦理良好且社会责任感强的高质量人才。


  一、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联


  病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特点在于深入探究人体疾病的本质、发病机制及其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这一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学习理解疾病对人体的具体影响。而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他们的道德观念及发展其人文关怀精神。病理学专业的特点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4]。首先,病理学专业的特点之一是具有高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需要专注于疾病的本质和科学规律。然而在医学领域,医德医风同样是医生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思政教育可以引导病理学专业学生在专注学术研究的同时,关注医德医风的重要性,进而培养道德情操和责任感[5]。同时,思政教育还可以帮助病理学专业学生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病理学不仅为医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还在疾病防控、医疗政策制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思政教育,学生可以意识到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健康的巨大意义,从而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医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其次,病理学研究涉及疾病的诊断和病理解剖,常常需要面对生死、痛苦等人生重大问题。而思政教育可以帮助病理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引导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尊重生命、尊重患者权益,提升伦理道德素养。病理学专业学生在与患者、家属及医疗团队的沟通中,需要展现关怀和同理心,有效传递专业知识和诊断结果。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沟通技巧,培养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最后,病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而思政教育正是对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栽培提供了重要支持。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在病理学的研究领域内不断追求科技进步和学术创新。因此,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在于可以培养医学从业者的医德医风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在于促使他们具备科技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以及关注社会问题与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能力。

314971de2c0b23981f60d816251d66b.png

  二、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得到了多个教育理论的支持。首先,教育整合理论认为[6],传统的学科分科教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学生需要全面发展,掌握多元化知识与技能。该理论主张通过设计跨学科的课程、项目和活动来实现教育整合。在病理学专业教育中,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案例研究、实验项目等教学活动,引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触到伦理、社会责任等内容,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借鉴教育整合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病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培养更加全面发展、具备扎实医学知识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医学专业人才,为医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其次,医学人文素养理论倡导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强调医疗从业者应该从人类学的角度理解医疗和健康[7]。在这一理论支持下,医疗从业者需要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患者的价值观和态度,注重人类学当中的观察和交流技巧,提倡多样性和跨文化的医疗实践。思政教育恰恰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培养具备医学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撑。再次,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和人格培养的教育理论[8]。在医学教育领域,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被广泛应用,强调未来医疗从业者除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人文关怀、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从而能够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倡导的教育方式多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为特点,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医学教育中,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其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跨文化教育理论也对这一融合提供了支持,它倡导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和价值观,这对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医学生尤为重要[9]。在医学教育中,跨文化教育理论要求未来医疗从业者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解决跨文化冲突的能力,以确保医患双方的沟通顺畅和患者需求得到充分关注。该理论强调通过促进跨文化融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医学教育中,跨文化教育理论的实践包括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入跨文化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提升。概言之,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整合理论、医学人文素养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及跨文化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为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为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面临的挑战


  当前,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正逐渐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教育模式是为了将医学生培养成既专业又有道德责任感的医生。在实践工作中,融合教育主要通过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理念整合到专业课程中来实现,如通过病例教学、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和吸收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相关理念[10]。然而,这种融合教育模式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课程内容的整合存在困难,即如何有效将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病理学等专业课程,这种融合既不能影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需要确保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实效,这是目前融合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教师队伍存在问题,即现有教师要么精通专业知识而缺乏思政教育经验,要么擅长思政教育而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足,这种既具专业性又具思政性的“双师型”教师的短缺,限制了融合教育的实施。最后,学生对于融合教育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也是一个挑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也是当前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思路


  在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中,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创新是基础。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病理学的专业知识,还应融入思政教育的核心元素,如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等。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医学伦理、社会责任、思想道德等教育要素纳入病理学专业教育,强调“医者仁心”“医德医风”,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强化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应该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在病理学课程中加入医学伦理、医疗政策与管理、患者关怀等内容,结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病理学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医学伦理问题,并学会怎样处理伦理道德难题,从而成为专业技术过硬且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通过跨学科合作,将医学伦理、医患关系、社会医学等相关内容与病理学知识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医学教育。最后,应该改革考核评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计医学伦理相关考核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态化参与医学伦理道德的讨论与思考,同时考核方式要多样化,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此外,要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和医学伦理素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病理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以上深化思路,可以进一步促进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病理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并践行医学伦理,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其未来作为医学专业人才做好充分的思想道德准备。


  五、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在课程思政指导理念下,本研究以医学本科生为对象,选取病理学专业课程作为教学案例,采用创新且科学的教学策略,实现了在病理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知识传递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无形中融合育人理念,润物无声地引导医学生的心灵觉醒、人格成型及价值取向,致力于培育具备卓越医学技能和高尚医德的医务人员。同时,这种教育模式深植“生命至上,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宣誓,使之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从而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通过将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不仅实现了专业知识讲授与人文教育的互补,而且将医学专业的单一知识维度,通过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串联,构建为富有温度、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使得原本孤立的专业知识点在育人这一共同目标下得以统一和融合,确保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在专业教学中的完美统一,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更新课程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实现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中,从更新教学理念出发,建立符合当代价值观念和专业特点的教育理念,构建互为支撑的育人体系,设置全面的评估机制并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这些宏观方法将有助于提升病理学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教育理念的建立是宏观教育改革路径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病理学专业课程应更新理念,注重以德育为先,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创新思维[11]。原本的教育理念侧重传授学科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的“灌输”,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更新后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首先,以往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更新后的理念强调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除了要传授病理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专业人才。其次,原先的学科比较单一,教学手段也比较固定,更新后的理念注重多学科交叉与合作,教学手段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意识。最后,原先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模式,更新后的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以深化其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其责任感。这样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病理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以上宏观路径及微观举例,有助于推动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在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中,优化教学内容尤为重要。原本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学科知识,而在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中,教学内容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考虑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及医学伦理等。因此,更新后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及医学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首先,在病理学专业基础课程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疾病的基本知识、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等,还应增加关于医学伦理、社会责任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病理学专业涉及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以及医学工作者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如在讲授疾病病因和发展机制时,教师可以加入对医学伦理原则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同时,还可以介绍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状,使学生了解医疗体系的社会责任及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其次,病理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还应增加对疾病的社会影响因素的讨论和分析。即可以引导学生对疾病的社会影响因素,如环境污染、生活方式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病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与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有关医学伦理和专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也是病理学专业教学内容优化的重要部分。通过讨论医学伦理案例、专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遵循正确的伦理原则,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最后,病理学实践中的案例分析也是教学内容优化的重要方面。通过研究真实病例,让学生探讨疾病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可培养其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优化内容,可以让学生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来思考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概言之,从优化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可以通过增加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加强社会影响因素的讨论和分析,以及加强医学伦理和专业道德教育等宏观策略来实现。这样的融合能够提高病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伦理和道德素养、具备较强社会责任感的病理学专业人才。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中,改进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针对这一挑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引入案例教学法[1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病例,深入探讨疾病对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及医务人员应承担的伦理责任和社会义务。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从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的角度思考病理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传统的病理学教学往往侧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可以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病例分析和讨论,思考病理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考和探讨,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如在教授疾病治疗方法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医学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医患关系的伦理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医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同时,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影像资料、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疾病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及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通过真实案例的呈现,增强学生对疾病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如可安排学生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及医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从而加深其对疾病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医疗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最后,推进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尝试跨学科教学模式,将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跨学科融合,可以通过举办交叉学科的讨论班,邀请政治理论专家或心理学专家共同探讨病理学知识与社会伦理、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通过以上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可以更好地将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病理学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会医学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价值观念的医学人才。


  (四)改革考核评估


  要促进病理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改革考核评估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在宏观层面,建立符合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的综合评价体系是促进二者进行融合的重要举措。综合评价体系应包括学业成绩、思想政治素质、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通过多个维度评估学生成绩和发展情况。在病理学专业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思政教育考核项目,如医学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题目,借助综合评价结果,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发展状况,有效融合思政教育与病理学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定期反馈制度,及时向学生反馈其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表现,引导其加强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时,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使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推动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以“病理学导论”课程为例,要结合改革考核评估路径,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改革考核方面,可以设计专门的医学伦理考核项目。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加入关于医德医风、病理实践中的伦理决策等问题,要求学生在答题中综合运用医学伦理原则解决实际问题[13]。这样的考核结果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够评估其思想政治素质水平。这种综合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专业与思政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人才。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14]。从师资队伍建设办法出发,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和教育理念更新。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形式,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和学者为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深入了解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能将其融入病理学专业教学。其次,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团队建设。建立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让病理学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专家进行合作研究,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要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专业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教学互助。可以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观摩其他同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和效果。最后,重视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以上建设办法,可以有效提升病理学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推动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结语


  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对于当代医学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将病理学的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念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够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其未来成为具有较高医德标准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医疗人才奠定基础。然而,病理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对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以解决如何有效结合这两方面教育内容,设计符合融合教育标准的课程结构及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技巧等问题。因此,持续探索与改进对于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至关重要。这需要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真正实现病理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荧荧,杨志鸿,邹英鹰,等.课程思政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10):37-39.


  [2]习*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3]张俊,张璐萍,石海杉,等.以“仁心妙术”为价值引领的医学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医学教育管理,2021(6):596-600.


  [4]肖秋萍,陈丽玲,刘端勇,等.思政教育和混合式教学在“病理学”课程中的探索[J].科教导刊,2023(35):87-90.


  [5]李萱,于海胜,张可丽,等.医药类高职院校临床专业病理学“三课三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践与研究[J].安徽医学,2024(1):110-112.


  [6]徐思.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构研究:以“幼儿教育学”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论坛,2022,4(12):89-91.


  [7]吴正国,侯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理论分析、现实诉求与优化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50-56.


  [8]李楠.“大思政”观视域下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4(5):46-49.


  [9]陈岩,高铭.人本主义对大学生思政课主体性培育的启示[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5):47-51.


  [10]黄跃进.国家文化安全视角下我国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反思:以英语课程思政文化教育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4(1):119-126.


  [11]于丹,高原,王莹,等.基于育人为先实践为重能力导向理念的病理学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3):175-177.


  [12]王亚茹,王玖,刘海霞,等.医学多元统计方法课程模拟案例教学研究[J].中国医院统计,2024(1):61-66,71.


  [13]张国荣,徐慧颖,孙聪.基础医学整合PBL课程考核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24(2):128-132.


  [14]潘妤.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青年师资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24(4):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