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产教融合助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探析论文

产教融合助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探析论文

3

2025-04-08 16:09:5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产教融合助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作用,然后论述了产教融合助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产教融合助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策略,包括制定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激励兼容性、对教师开展科研创新能力前置性培养等。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产教融合助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作用,然后论述了产教融合助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产教融合助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策略,包括制定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激励兼容性、对教师开展科研创新能力前置性培养等。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工作需具有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功能。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理念创新、“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创新及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可见,高职院校在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应走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对此,笔者提出,需发挥产教融合助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作用,促使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真正起到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功能。


  一、相关研究述评


  潘锡泉和郭福春[1]从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理念的转变、科研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改革、科研服务优化、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打造的外部宏观层面,以及教师科研素养培育、科研定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内部微观治理层面,提出了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实施建议。魏有广和邱心显[2]分析了“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面临的新形势与主要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陈晓燕[3]通过分析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提出了产教融合,明确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制度创新,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骨干引领,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深度融合,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成果转化率;资源共享,积极建设科研管理网络平台这五点措施。孙延等[4]建议高职院校加大科研投入、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力度、发展应用型科研、完善科研人才培养政策、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建立科研共享平台。邱溪媛[5]认为,科研创新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如何让高职院校从理论教学逐步转变为以研促教,不断提升自身步发展的重要举措。王广海[6]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二级机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AHP层次结构模型,计算了各层级要素的评价矩阵,分析了评价因素的综合权重值及其权重系数。刘长玲[7]提出应明确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的发展定位,构建全方位的科研创新管理体系,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王秀清和刘春平[8]认为,发挥优势、避其劣势、自身提升及外部搭台是提升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潘策[9]从探讨为何要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入手,深入分析了能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因素及动力,构建了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评价机制。谢明军等[10]通过参加2021年陕西省高职院校科研处长创新能力提升专题研讨会,与陕西省教育厅相关科研负责人及59所高职院校科研处长开展座谈与深入交流,得出了陕西各高职院校目前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指出以下三点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当前在探讨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问题时,并未与本科院校的科研创新内容、评价体系进行严格区分,这就使得形成的研究观点并不完全具备“类型教育”的内在要求。在“类型教育”内在要求下,高职院校需以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故职业教育理念创新、“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都应被纳入科研创新的范畴。第二,诸多同行提出需加大高职院校的科研投入力度,且多以“双高”建设为背景,对此笔者表示赞同。但在这里仍需指出,由于激励机制缺失或存在激励冲突,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科研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水平,成了高职院校进一创新工作不够积极,导致其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无从谈起,对此,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应突出“人”的需要。第三,在探析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时,不能忽略校内科研创新文化的辅助与保障职能。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职(中专)发展而来,甚至部分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起点为技工学校,这就使诸多高职院校并无科研创新的文化传统,进而会对其开展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产生影响。因此,将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文化引入高职院校,便显得十分必要。


  二、产教融合助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作用


  (一)明确了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论文发表、专利技术申请、教学成果开发中,仍存在“散兵游勇”的状态,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因其离散性和自发性而难以形成合力。此时,产教融合能够助力高职院校明确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具体而言,第一,产教融合机制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各二级学院把握产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发展趋势,并通过跟踪这种趋势来明确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第二,在产教融合下的人才联合培养中,企业不仅参与了高职院校的“岗课赛证”融通式教学,还参与了组织学生和教师开展技能竞赛项目,这能帮助高职院校明确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方向。


  (二)强化了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激励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普遍加大了科研激励力度。然而,高职院校无论以何种形式和考评制度来建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都因市场评价缺失而使得激励不足。这里的不足集中反映为教师之间为争取科研创新激励资源而陷入竞争态势。此时,产教融合能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激励。具体而言,第一,在产教融合机制下,高职院校为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教师能够与市场建立产学研联系,进而消减因市场评价缺失带来的不足。第二,在产教融合机制下,部分教师能够基于自身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来获得企业的劳动回报,这部分劳动回报的获取,能促使他们获得职业存在感。


  (三)加大了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


  即使在承担“双高”建设任务的教学院系中,其当下在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中的组织资源投入仍存在短板,且因“双高”建设任务在各二级学院中的定向分配,导致在学校的二级学院中还存在组织资源投入不均的问题。此时,产教融合能在加大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上发挥助力作用。具体而言,第一,在产教融合机制下,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建立联合科研创新团队(企业人力资源投入),这就在人力资源结构互补的基础上,形成了学习效应和知识外溢效果,进而对加速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助力。第二,在产教融合机制下,企业提供的物力资源支持和财力资源支持(企业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无疑将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且在企业强调市场评价的背景下,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的物力和财力资源支持又需获得经济价值,这就在市场机制下更加明确了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


  (四)催生了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意识


  在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中营造文化氛围,旨在内化出教师科研创新的意识自觉。然而,在校园封闭环境的文化氛围下,其最终效果仍有待观察。此时,产教融合在催生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而言,第一,在产教融合机制下,高职院校教师拥有具体的科研创新任务,且由于任务又规定了具体的时间和产业需求标准,这就促使教师需在自组织系统中完成相应科研创新任务。由此,可以催生出他们的意识自觉。第二,在产教融合机制下,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形成科研创新联合团队,在团队作业中教师能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创新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影响下,催生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意识自觉。


  (五)保障了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质量


  在高职院校封闭的组织形态下,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质量高低,主要通过论文发表数、专利申请数等量化指标来评判,这与“类型教育”下的科研创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此时,产教融合便能保障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质量。具体而言,第一,产教融合机制能够保障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沿着“类型教育”的方向前进,这就起到了保障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质量的作用。第二,在产教融合机制下,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科研创新项目的选择与过程质量评价,且其科研创新成果最终还需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就起到了保障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质量的作用。


  三、产教融合助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在明确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方向时面临的挑战

       产教融合机制固然能够起到明确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方向的作用,但在兼顾短期和长期的创新能力建设方向上则面临挑战。具体而言,在产教融合机制下,企业主导了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的内容选择。因企业在资本逐利性的驱动下相对追求短期利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也较为关注短期的科研创新成果,以及该成果给自身带来的经济回报,导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方向呈现出“碎片化”“市场化”的趋势,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方向。基于此,由于高职教师在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中缺少长期稳定的方向,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将始终受到离散化风险的困扰。


  (二)在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激励时面临的挑战


  在产教融合机制下,企业固然能够为高职院校教师带来科研创新激励,但这种激励又会对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应对高职教育起到的保障作用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在产教融合机制下,高职院校教师主要获取企业的薪酬激励,但由于企业的薪酬激励强度与科研创新成果的市场评价直接联系,这就可能导致教师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更为关注科研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而忽略了要对职业教育理念创新、“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思考。

  (三)在加大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投入时面临的挑战


  在产教融合机制下,企业固然能够为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障,但若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岗位能力,则其仍难以在完善的资源保障体系中获得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诸多高职院校教师并不具备企业工作经历,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的职业进程使得其在科研创新工作中形成了固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偏好,如关注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聘期内专利申请的数量,以及在科研创新中“重思维、轻实践”等。高职教师存在的科研创新思维习惯和行为偏好,导致其无法匹配企业科研创新岗位的能力要求,且教师若不走出科研创新的“舒适地带”,也难以形成“类型化”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在催生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意识时面临的挑战


  产教融合机制固然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意识自觉,但在推动其科研创新能力沿着校本要求发展时则面临挑战。具体而言,第一,高职院校教师在参与企业科研创新活动时,不仅能获得薪酬回报,还能在联合团队中获得尊重,因此易产生社会身份上的错觉,而在主观上缺乏对职业教育理念创新、“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思考的意识自觉。第二,在产教融合机制下,高职院校教师所获得的意识自觉源于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劳动要素供求关系,这种供求关系在利益交换中又会使其强化与企业合作的主观意愿,导致服务本校职教发展的科研创新意识逐步式微。

       (五)在保障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质量时面临的挑战

       产教融合机制固然能够打破高职院校对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质量评价的封闭性,但企业在参与质量评价时也势必存在能力短板。因此,当前在建立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时还面临挑战。具体而言,第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面临挑战。在产教融合机制下,除高职院校、企业作为质量评价主体外,还需引入哪些社会主体参与质量评价仍有待思考。第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面临挑战。当前,为使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沿着“类型教育”的方向前行,普遍采取了“轻论文、重赛课”的评价举措。这种以课程建设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会制约教师在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多样化需求。


  四、产教融合助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策略


  (一)制定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中长期目标


  在“类型教育”的理念导引下,需明确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目标。这里可将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目标归纳如下。第一,教师职业技能和职教水平提升型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目标。第二,“岗课赛证”融通教育型科研能力建设目标。


  1.高职院校主导长期目标制定。在开展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时,高职院校需主导长期目标的制定,即根据本校的专业群分布及“双高建设”任务的内在要求,制定出本校总体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长期目标,即教师职业技能和职教水平提升型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目标。二级学院则根据总体目标,制定出本院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长期目标,并在目标中突出专业群(岗位群)建设中的科研创新能力要求。以数字经济专业群为例,其所在教学院系应根据目标区域(如宁夏地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围绕职教理念创新、“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拟定中长期师资科研创新任务,并在任务驱动下使专业群教师形成系统性的科研创新能力。


  2.校企合作开展中短期目标制定。在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长期目标框架内,校企合作进行中短期目标的制定,即制定“岗课赛证”融通教育型科研能力建设目标。二级教学院系应结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的分布,以及校企合作下的学生职业技能比赛资源,制定出以3年为周期的“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建设目标,并在建设目标中明确科研创新方向,以及对标“双高建设”要求锁定科研创新路径。这样就能在短期目标的实现中为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找到切入点。同时,还应建立年度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考核机制,由校企联合对科研创新团队、个人实施对标考核。


  (二)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激励兼容性


  在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激励兼容性时,应关注教师队伍的结构性需求,即关注不同年龄段教师对激励的需求;关注不同职称层次教师对激励的需求;关注不同学科和专业教师对激励的需求。


  1.使激励机制催生出教师植根本校职教发展的意愿。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激励兼容性,这里就要求使教师能聚焦本校的职教发展问题,自觉开展科研创新实践。为此,高职院校可对标职业教育要求,优化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具体可以根据本校的专业群分布,将学科区分为理工科类、社会科学类、人文类。由于各学科的科研成果构成存在差异,如社会科学类、人文类主要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存在,理工科类主要以专利成果的形式存在,所以在职称评定标准的制订中需考虑到上述差异,并在建立科研成果认定标准时分别给予倾斜。另外,为了激励教师在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中始终聚焦职教发展需要,在职称评定标准中还应加大教学改革成果、学生职业技能比赛指导成绩、教师职业技能比赛成绩等指标的分值权重,以引导教师自觉将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与本校职教发展相联系。


  2.使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主动将成果转换为教学实践。在短期内,教师应能将科研创新成果转换为教学实践,以促进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为此,高职院校可设立年度“教学成果奖”,该奖项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发起,主要以科研创新团队为奖励对象,以在年度内取得教学成果(须接受专家组评议)、校本教材编写成果等为奖励事项。如可在校企合作下对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成果进行联合评审,在评审时企业应重点考察精品课程的应用价值、精品课程融入“岗课赛证”的程度、精品课程蕴含的岗位工作原理等。通过设立“教学成果奖”,明确企业考察精品课程时的关注点,这样就可以激励教学团队主动将成果转换为教学实践,同时又能使教学成果满足“类型教育”的要求。


  (三)对教师开展科研创新能力前置性培养


  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任务往往由二级学院完成,这就需要各二级学院在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前置性培养中发挥领导力。


  1.完善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制度。由于诸多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其在科研创新中存在着“形而上”的不足。对此,高职院校需不断完善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促使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能够为职教发展提供保障。具体而言,在产教融合机制下,校企双方需明确教师挂职锻炼的具体任务,并将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作为师资培养任务。如将具体任务规定为“熟悉和了解企业科研创新的目标、过程,以及对科研创新成果的评价标准”。此时,教师在挂职锻炼时可不参与企业具体的技术和流程创新工作,而是发挥自己的科研创新优势来协助企业提出创新工作流程的思路。企业科研创新团队可围绕教师提供的思路进行联合研讨,并在研讨中使教师明确自己的科研创新思维短板,如未能突出成本控制、创新风险管控、科研创新投入产出目标等要求。这样就能在联合研讨中逐步完善和细化企业的技术和流程创新工作的思路,并充分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思维。


  2.在校企合作下开展科研创新帮带工作。随着教师逐步形成正确的科研创新思维,接下来需聚焦本校职业教育发展,在校企合作下重点针对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帮带工作。此时,教师需要着手在科研创新实践中构筑自己的能力。具体而言,需聚焦“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创新来开展科研创新帮带工作。第一,应为青年教师布置科研创新任务,如融入岗位工作过程的教材建设任务、融入证书知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参与学生职业技能比赛的指导任务等。第二,专业学术带头人主要参与教材建设的帮带工作,企业兼职教师主要参与理实一体化教学帮带工作,专业骨干教师主要参与学生职业技能比赛帮带工作。第三,以1年为帮带周期,最后以三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综合评定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前置性能力的标准。


  (四)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文化保障


  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不但需要获得正式组织和正式制度的支持,还需要获得校园科研创新文化的保障。


  1.依托专业群建设在二级学院营造科研创新文化氛围。为了使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路径展开,二级学院须为教师营造科研创新的文化氛围。为此,二级学院应依托专业群建设为教师提出科研创新的问题域。这里的问题域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学生通识性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第二,学生专业性职业能力训育问题;第三,学生职业个性化发展中的拓展性职业能力塑造问题。这三个问题须贯穿职教理念创新、“岗课赛证”融通教学的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问题域的导向下,可以基于专业群组建包括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辅导员等在内的科研创新小组,小组成员则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岗位职责,以“线上线下研讨+教学观摩+撰写论文”的方式,全方位营造出团队科研创新文化氛围。


  2.以教师课程培育自组织的科研创新意识。二级学院的科研创新团队可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让所有教师都积极参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攻克过程。此外,还需借助教师的课程设置,使其形成自组织的科研创新意识。笔者建议,应重点帮助青年教师形成该意识,并使他们在自组织的科研创新意识驱动下,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和创新,且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促使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如在针对35岁以下教师的年度考核中,可要求其提交“课程思政研究报告、教材建设意见、高职学生课程学习行为分析”等文本资料,从而以考核压力倒逼青年教师形成自组织科研创新意识。


  (五)基于价值链开展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应发挥促进职教发展的保障职能作用,这就需要在建设中满足既定的质量要求。


  1.分专业群丰富参与产教融合的主体范畴。在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中需分专业群,以各自的岗位特点、产业发展趋势来区别对待。为此,可基于价值链分专业群来丰富参与产教融合的主体范畴。以“电子商务专业群”为例,其价值链的上游为各类产品供应商,旁侧为各类仓储运输企业,下游则为终端消费者。为此,可将产品供应商、仓储运输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评价主体的范畴。以“汽车工程专业群”为例,其价值链上游为配件供应商,下游为4S店,故可以从配件供应商、4S店中选择第三方评价主体。


  2.科学界定多元化评价体系各自的指标范围。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质量的好坏,重点反映在推动本校职业教育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等方面,故高职院校应基于校本要求对科研创新建设质量作出评价;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方需对科研创新能力服务产业发展的质量作出评价;第三方需对产教融合助力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作用发挥进行评价。以高职院校评价指标的设置为例,可将一级评价指标设置为常态化指标、类型化指标。在常态化指标下设科研论文发表情况、课题申报情况、专利申请情况等二级指标。在类型化指标下设学生职业技能比赛指导情况、教师职业技能比赛情况、本校教材建设情况、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二级指标。这样就可以避免从“唯论文论”走向“唯比赛论”,所需调整的则是一级指标所占的权重。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工作需起到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与本科院校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的理论创新、“岗课赛证”融通教学的模式创新,以及与企业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因此,发挥产教融合的助力作用,也应围绕着上述科研创新内容来建设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且在建设科研创新能力时需防止出现“一刀切”的局面,同时还应发挥二级学院在建设中的职能作用,且不能忽略校内科研创新文化的辅助与保障职能。


       参考文献:


  [1]潘锡泉,郭福春.“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18):51-56.


  [2]魏有广,邱心显.“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2,31(1):92-96.


  [3]陈晓燕.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思考[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1(1):30-33.


  [4]孙延,屈文斌,贾长建.“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内江科技,2022,43(5):9-10.


  [5]邱溪媛.基于专利视角的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2):105-106.


  [6]王广海.高职院校二级机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以广东某院校的年度科研数据和发展状况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2(5):28-33.


  [7]刘长玲.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举措[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20,28(2):21-27.


  [8]王秀清,刘春平.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优劣势和提升路径分析: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2):24-26.


  [9]潘策.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探析[J].科教导刊,2018(9):17-18.


  [10]谢明军,崔婷婷,杜万中.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5):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