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回归:以美育人论文

2023-04-03 14:57:0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美术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服务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教育目标。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塑造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对学生个体创造性的激发以及对学生心智的发展等多个维度。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多重功利主义现象。进入新时代后,中小学美术教育应回归美术教育本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路径,“以美促德”“以美育人”,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学生价值塑造、健康成长中的独特功能与积极作用。
美术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服务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教育目标。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塑造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对学生个体创造性的激发以及对学生心智的发展等多个维度。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多重功利主义现象。进入新时代后,中小学美术教育应回归美术教育本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路径,“以美促德”“以美育人”,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学生价值塑造、健康成长中的独特功能与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立德树人;以美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塑造学生价值的重要载体。当美术教育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由知识灌输真正走向价值塑造,那么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培训,而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
反思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哪些素养?美术教育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美术评价?对这一系列中小学美术教育现实问题的思考,成为探究中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回归的逻辑起点。
一、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塑造说起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是学生美术能力发展和价值塑造的关键阶段。美术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如伦理、哲学、政治等思想,对引导学生价值塑造具有多重功能。
(一)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美术教育主张人本化的价值追求,必然会涉及什么是美、美在哪里、美的表现形式、美与生活的关系等,这些都属于中小学美术教育涵盖的内容。中小学美术教育将美学理论作为基础,为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提供了理论来源。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绘画艺术有其特定文化意义,有其道德教化功能,正如唐代画家、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录》中记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我国美术历史悠久,并有其独特风格。教师可以通过对历代美术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发挥审美想象,使学生在感知审美对象时提升审美感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生个体创造性的激发
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可以尽情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持宽容态度,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认可学生个体创造性的需求。同时,注重学生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例如,“设计·应用”课程,组织学生设计台灯造型,学生充满丰富而新奇的想象,有的学生设计了宇宙星空主题的外形,并解释说明这个造型有助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有的学生设计了动物主题、植物主题的外形,台灯的外观形状设计新意百出。此外,学生设计的台灯功能各异,有照明的功能,有保护视力的功能,有帮助默写的功能,有计时功能,还有能联系爸爸妈妈的视频功能等。学生试图设计出高科技台灯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且设计出来的台灯造型兼具美观性、实用性与创造性。
(三)学生心智的发展
美术教育注重从学生的心灵深处着手,在培养学生心智方面有其特殊价值,并且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学生在观赏绘画艺术作品时,在视觉上会获得美感,心理放松、产生愉悦。同时,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从画面的色彩或线条中表现出来,可以从绘画活动中获得满足感以及成就感。学生创造的绘画作品实际上也是心灵感悟的体现。
在美术世界,大家并不会用“挑剔的眼光”去评判每件美术作品,对美术作品中存在的不完美,也可能会用“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美术教育在对学生“美”的熏陶过程中,能使人内在心灵、精神情感更饱满、更充实,引导学生对真、善、美以及对假、恶、丑产生更辩证的认知,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功利主义倾向的多重表现
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工具性价值追求掩盖其本体性价值追求的现象。中小学美术教育过于追求美术知识灌输、绘画技能传授、结果性评价等功利主义倾向,偏离了美术教育的本真,偏离了美术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中小学美术教育功利主义现象在多方面的暴露,不利于学生对美的追求,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注重美术知识灌输,缺乏人文价值引导
美术教学停留在知识讲解和应试层面,导致学生对美术作品背后形成的历史文化了解甚少。如点彩画课程,对中小学生来说,点彩画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完点彩画。但是,对点彩画派的由来、为什么要这样绘画,学生一无所知。
美术创造是人类文化的表现载体,每一幅优秀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审美感受”的基础在于“文化理解”,在具有美术作品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深层体会到美术作品的内在意蕴,进而在心灵深处进行思想交流和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缺乏人文价值引导的美术教育,难以帮助学生以正确的审美姿态欣赏艺术美,也难以为生命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强调绘画技能传授,轻视学生情感表现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习惯性讲解美术作品的类型,演示绘画技法,学生会被教师的绘画示范所吸引。对美术教育而言,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信念。实际上,绘画艺术包含了诸多内心情感活动信息。
美育过程是生命教育过程,是指向生命和谐的教育。注重美术教育活动带给学生生命成长以及情感生活的影响既是美学所倡导的理念,也是美术教学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活动,更要多注重对学生发现力、情感表现的考查,过于强调绘画技能的传授和作品结果不利于学生的心智成熟和健康成长。
(三)重视结果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
随着美术教育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结果性评价的方式检测、评定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往往表现出僵化、浅层化的特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丰富性、阶段性、成长性难以生动、完整地展现出来。重视结果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实际上割裂了教学与评价之间的关系,导致不能及时地将完整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
此外,在现有的美术教育评价体系中,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方式,这种主客二分法的思维容易忽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重视学生的意见,因而亟须对美术教育评价方式进行转变和综合化建构。
三、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返璞归真:以美育人
从上文分析中,不难发现,围绕学生美术知识、学生绘画技能、传统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现实考查,难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难以激发学生美术活动的创造性,也难以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进入新时代后,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美术教育,应从现实的功利主义转向以美育人的价值实践,多措并举、创新路径,不断促进美术教育的返璞归真。
(一)挖掘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资源
首先,可从绘画艺术中挖掘德育资源。美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美术知识,拥有审美能力,更要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继承作品中所蕴含的高尚品德和思想。例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时,不仅要欣赏作品的传统水墨艺术语言表达,更要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创作作品的背景年代去体会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抗战到底保卫祖国的意志,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次,可从大自然中挖掘美术教育的德育资源。美术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美术教育中的德育资源不仅存在于绘画作品中,美术馆、博物馆、植物园、农场等课堂之外也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带领学生走进植物园,在大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往往容易触及人的感官和心灵。在激发学生审美之情的同时,在具体的场景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尤其是要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学习收获。
此外,可从社会活动中挖掘美术教育的德育资源。结合地方性的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创新有助于学生个性创造的美术教学方式
美术学习既可体现为个体活动,也可体现为团体活动,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在课堂环境和具体活动中的需求。在学生建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为学生创设激发美术潜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设计具有创造性的美术课堂,将课堂教学真正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基于此,学生被认为是通过借助他们学习成长过程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新的知识和理解。杜卫教授在《美育论》中指出:“个体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在童年。”中小学生的个体创造性可以透过新观念的启发、批判思考能力等教学方式得到激发。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摆脱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化的点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学生展示创作的美术作品时,让学生可以在教室里自由走动,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并对他人作品进行点评。显然,这种真正从学生身处的学习场景出发设计教学的方式,对增进教与学的互动以及师生关系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建构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美术教育评价具有评定、诊断、调控、激励等多重功能,以保证美术教育活动朝着育人目标顺利进行。建构中小学美术教育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多个层面开展美术教育评价。美术教育评价应该涵盖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为多层面、整体性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之间在美术创作上的差异,不仅重视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上的表现,也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辨别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统一。二是要注重美术教育评价与生活的融合。美术课程的学习体现了美术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融合,表征对象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掌握美术知识、美术技能和增强人文素养,进而理解自我、理解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美术教育评价中应加强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三是要建构美术教育评价共同体。美术教育评价不仅需要来自学校、社会的评价,也要充分重视家长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当学生以评价者主体的身份进行自评时,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可见,整个美术教育评价活动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积极互动、共同促进的过程,促使多元评价主体都能发挥作用,形成一股育人合力。
综上,通过探析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功能、现实问题以及实践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有助于我们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并在育人实践中积极践行。面向未来,我们应当顺应新时代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促德”“以美育人”,建立“美育共同体”,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学生价值塑造、全面发展中的独特功能与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2-05-16].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3]刘冲.走出学校美育的认识误区——兼论学校美育的课程化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2021(01):29-37.
[4]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5]班振,户艳茹.美好生活视域下的美育审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2(03):6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