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留学生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以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为例论文

2025-04-01 11:48:22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文章首先对“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进行了简介,然后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个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困境,最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团队、考核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论述了中亚留学生“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对“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进行了简介,然后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个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困境,最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团队、考核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论述了中亚留学生“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改革;中亚留学生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持续加强。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中亚留学生来我国求学和深造。这些中亚留学生在我国留学期间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解决语言与文化差异、学科知识差距及学习方法差异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中亚留学生在华学习的诉求及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许多高校和教育机构已经开始关注与研究中亚留学生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近年来,上海政法学院开设的“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作为培养中亚留学生对中国营商环境和文化特点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的重要课程,颇具特色。目前,学界尚未深入探讨中亚留学生在参与该课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也未就该课程提出一些新式教学改革路径。因此,本文旨在以“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为例,对中亚留学生课程教学改革路径进行分析。此研究旨在改善中亚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而借此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合作。
一、“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简介
“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商业环境和跨文化交流的核心概念。该课程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贯穿经济、商务、国际关系和文化等范畴的知识,依托案例研究和实际经验分享,引导学生探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存在的商业机会、面临的挑战及文化差异。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来自中亚国家的硕士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大多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国家,这些国家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本课程对于加强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程教学中,中亚留学生将了解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济潜力、商业环境和政策框架。他们将深入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商贸合作、投资机会和市场准入条件,探索跨国企业如何在这些环境中开展业务并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内容有助于中亚留学生全面把握各国间的合作机制和发展规划,从而为他们未来参与相关项目提供清晰的指导和思路。
同时,课程还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差异和交流。中亚留学生将学习不同国家的商业礼仪、价值观、沟通方式及文化习俗,这能为跨文化合作提供基础理解和应对策略。而模拟演练、小组讨论和个案分析等课堂活动,有助于中亚留学生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打造全球商业智慧。通过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交流部分,中亚留学生也有可能成为促进中亚国家与中国友好合作和民间交流的桥梁。
概言之,这门专题课程的学习将使中亚留学生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有助于促进亚欧大陆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全球合作。他们将更好地理解并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业挑战,为自己未来在国际商务领域取得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二、“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困境
(一)学生学习方面
1.语言沟通障碍。中亚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中文听力障碍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他们对汉语有基本的掌握,但“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涉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商业环境和文化,其中包含大量经管领域专业术语和概念,中亚留学生往往在理解和应用方面有一定困难,这会限制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口语表达方面亦是其面临的瓶颈。中亚留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主要使用英语或本土语言,这导致他们与中国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语法错误、发音不准确、语速慢、语句断裂等[1]。这些口语问题会极大地影响中亚留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有效沟通。
2.学术写作能力不足。学术写作是令中亚留学生头痛的问题。在“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学习中,中亚留学生需要撰写一些论文或报告,但他们对于中文论文等学术写作规范、结构和用词感到十分陌生,因此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任课教师看来,中亚留学生提交的论文及作业存在大量的语法错误,语义频繁出错,格式也不规范。而且,中亚留学生也不进行修改润色,学术态度不够严谨,导致任课教师只能给其较低的分数[2]。
3.中亚地区与我国的文化差异较大。中亚地区与中国在文化上存在差异,包括价值观、社交礼仪、商业文化等方面。这些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了中亚留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社会背景和商业文化的理解水平[3],这也会对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活动的参与造成困难。由于中外文化和传统的差异,个别中亚留学生学习态度散漫,课堂频繁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作业或毕业设计,不遵守校园纪律规范,这给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带来了管理难题。另外,部分中亚留学生可能对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商业文化不太熟悉。在“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中,商业环境和文化是重要的研究对象。然而,中亚留学生对于他国商业文化的特点、商业惯例和商务交往方式不太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可能会对他们在课程中的学习造成阻碍,限制他们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4.中亚留学生专业知识匮乏。中亚留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他们本科分别就读于中文系、经济系、法律系等不同领域。在本科阶段,中亚留学生并未系统地学习与掌握本课程涉及的商业环境、文化、“一带一路”倡议等相关专业知识,这致使他们在课程学习时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在商业环境方面,中亚留学生缺乏对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投资策略等商业概念和实践的深入了解[4],他们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对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商业环境理解不足。而在文化方面,中亚留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和跨国合作的专业知识。概言之,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是促使中亚留学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积极参与的关键。
(二)教师教学方面
1.高校师资不足。源于母语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亚留学生不可能完全理解中国教师授课的方式和课程讲述的内容[5]。多数高校师资团队缺乏对中亚留学生背景和求学需求的充分了解,如中国教师可能较少了解中亚留学生的教育背景、文化特点和自幼学习方式,这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中亚留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从而难以提升其学习效率。近年来,很多高校师资团队呈现出单一性及不专业性的问题。依据“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设置,教师团队大多来自高校外国语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任课教师熟知俄语、英语,但并不了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营商环境;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能教授经济类知识,但不了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这不利于对中亚留学生的培养。
2.课程深度与广度不平衡。“一带一路”倡议涉及诸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每个国家皆有独特的文化、社会、营商背景,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和分析。然而,在每周仅有2个课时的情况下,“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很难在每个国家及其文化的讲解上都达到足够的深度。同时,课程的广度要求应涉及尽可能多的国家[6],以便留学生产生综合性的认识。而这种广度可能会导致课程教学变得表面化,难以深入挖掘每个国家的独特特点。
3.跨文化案例不足。在“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是,教材缺乏充足的跨文化案例供中亚留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课堂上的讨论变得过于抽象,中亚留学生难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情境。跨文化案例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中亚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商业和合作关系[7]。而缺乏足够的案例,可能会使中亚留学生难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进而限制了他们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中亚留学生“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现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团队、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系统阐述“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是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历史、目标和范围,以及各参与国家的经济特点和文化差异,下面将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针对知识目标,本课程将督促中亚留学生掌握不同国家的营商环境、法律法规、商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中亚留学生需要掌握营商环境这一名词的概念,以及近年来关于营商环境的研究现状,掌握各国政府监督、公众服务、法治建设、政府政策等和营商环境相关的因素,并对此进行量化和实证分析,构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国营商环境进行简要的测度和评价。关于法律法规,中亚留学生需要掌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商业、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同一方面法律法规在不同国家有何差异,以及同一国家的同一法律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有何改变。对于商业文化,中亚留学生需掌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独特的商业文化,并因地制宜地进行考察,聚焦东西方文化知识的交融,掌握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历史,尤其是商业文化方面的交流历史。
针对技能目标,中亚留学生在对营商环境进行评估时,要掌握对指标不断改良完善的技能,使改善后的指标更直观、更明确地体现营商环境现状,并结合各国营商环境现状,构建一项具有“一带一路”倡议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中亚留学生还需要掌握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完善的技能,即要对法律法规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多层次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商业文化发展和交流的法律修改意见。
针对素质目标,本课程将督促中亚留学生掌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了解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发展为相关国家带来的便利与好处,深刻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注重梳理“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内容,为有效开展中亚留学生课程教学提供支撑。具体而言,在梳理整合“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入手。第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以及各国参与情况等;第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情况,包括人力资源、金融服务、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创新环境、社会环境等;第三,与“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相关的真实案例。由此,确保“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内容趋于体系化且相对完善[8]。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入真实案例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示例,对该国的营商环境、法律法规、商业文化等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之后将中亚留学生分组,每组按照前述示例国家的分析方法,详细研究其他国家的营商环境、法律法规和商业文化,鼓励中亚留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的营商环境和文化,锻炼他们察觉机会、解决困难的本领,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为未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做好准备。
(三)教学模式
第一,对分课堂。对分课堂又称PAD教学模式,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这一教学模式结合了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两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使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均得到有效体现[9]。将对分课堂运用到“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中,主要流程如下。首先,由教师讲授关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商业环境、法律法规、文化特点的案例,并带领中亚留学生对相关要点进行分析。此外,教师还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虚拟的商业环境和文化场景,让中亚留学生在虚拟世界中体验跨文化交流和商业运作[10]。其次,中亚留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吸收,总结分析案例的方法,并对案例进行更加深入的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对中亚留学生的内化吸收效果进行隔堂检查,即在这两堂课的间隔时间,中亚留学生需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进行课外案例的研读,而教师要通过提问、考核等方式对其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查。
第二,奥苏贝尔模式。奥苏贝尔在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指出,学生要实现意义学习,需要具备三大条件:学习内容具有逻辑性;学习者的头脑中具有牢固的认知观念,以便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学生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11]。将奥苏贝尔模式运用到“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中,主要流程如下。首先,教师向中亚留学生展示“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目标,以此帮助中亚留学生理解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当节课的知识框架,为中亚留学生提供学习参考构架。其次,教师用实例说明“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当节知识,帮助中亚留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搭建起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最后,教师引导中亚留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即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
第三,BOPPPS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式是一种常用的有效教学模型,即通过导入(Bridge-in,B)、目标(Objective,O)、前测(Pre-assessment,P)、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P)、后测(Post-assessment,P)和总结(Summary,S),将传统课堂划分为六个层次明确的教学模块[12]。将BOPPPS模式运用到“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中,主要流程如下。其一,导入。在导入时,教师要吸引中亚留学生的注意力,并说明本节课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教师可播放一个简短的“一带一路”倡议纪录片,再讲述“一带一路”倡议等其他内容。其二,目标。教师需要确立本次课程学习的目标,具体可以将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三个部分,同时教师需考虑目标的可实现性和可考查性。其三,前测。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前期学习的内容,其要将回顾重点放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营商环境相关案例的分析方法上,并适时提问,以便根据中亚留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进度。其四,参与式学习。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调动中亚留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包括小组讨论、轮流发言等。教师可通过大量举例,选取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让学生发言,深入分析其经济特点,以及各国的营商环境,包括政府政策、法律法规、投资环境等。其五,后测。教师需考查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掌握情况,具体可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设置2—3个检测题目,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和实施效果;选取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其营商环境现状等进行简要分析;选取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前后的营商环境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六,总结。总结由教师主导,对本次课堂的学习要点进行梳理回顾,将知识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串联,同时补充课外学习链接,鼓励中亚留学生参加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学术讲座,也可要求中亚留学生课后拍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工业园视频,或者让中亚留学生分组进行一次关于中欧班列企业问卷调研,进而帮助其体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营商与文化环境。
(四)教学团队
首先,高校要为课程建设招聘相应的具有国际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这样教师可为中亚留学生传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商业环境和文化差异等知识[13]。其次,将营商环境、国际商务、文化研究、地理、经济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联合起来,组建一个跨学科的教师团队。让教师在课程大纲修订、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教授方式创新、课程考核体系优化等方面发挥团队力量,通过共同建言献策,打造完美的方案。再次,高校可以邀请外校从事“一带一路”倡议、中亚五国相关研究的学者为教学团队提供课程建设学术指导,如联系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中心、上海外国语学院东欧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学者为师生讲解课程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趋势,以及如何将前沿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此外,高校可安排部分优秀中亚留学生进入课程教学团队,从学生的视角,针对课程提出自己的关注点、兴趣点,让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依据意见进行修改。最后,高校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企业进行横向项目合作,在帮助企业完成项目的同时,了解企业商务前沿境况,借此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14]。
(五)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考查中亚留学生对“一带一路营商环境和文化专题”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5]。根据“一带一路营商环境和文化专题”课程特点,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可采用“1融1导—2线—3段3维—4主体—5反馈”的新型课程评价模式,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16]。“1融”是指在对课程进行考核评价时融入课程思政评价。即将中亚留学生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自信、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列入考核体系。中亚留学生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其了解、包容和接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商业文化环境。“1导”是指课程评价要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确定考核内容和标准。教师在对中亚留学生进行课程考核评价时,要先了解其意向工作岗位,使课程评价内容和其意向岗位相关联,然后根据岗位要求对中亚留学生进行考核评价[17-18]。“2线”是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评价。线上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包括教师在课堂上提及的文献、专业视频是否在课后完成阅读和观看,线下评价主要包括中亚留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的自主发言和小组讨论。“3段”是指课程评价需要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评价包括对中亚留学生课前预习、对“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发展情况等基础知识了解程度的评价;课中评价主要包括对中亚留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评价;课后评价主要包括对中亚留学生在检测题目和课后作业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3维”是指从知识、技能和素养三个维度对中亚留学生进行考核。教师需要考核中亚留学生对不同国家的营商环境、法律法规、商业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技能的熟练程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的了解程度。中亚留学生通过口头演示和讨论,在课堂上进行5—10分钟的演讲,分享他们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营商环境和文化的见解,教师借此分析其中文水平,以及对营商环境与文化知识点的掌握情况。“4主体”是指参与课程考核评价的主体,需要从原先的教师转向教师、学生、学校、国家四方主体共同参与。教师对中亚留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素养方面的考核;中亚留学生对自己和同学进行学习自主性的考核;学校对专业的招生、就业、师资进行考核;国家需对该课程进行持久性的考核,包括从该专业毕业的中亚留学生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营商环境、法律法规、商业文化等方面是否进行了改善。“5反馈”是指对中亚留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线上和线下5个环节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并督促其进行自主学习。
四、结语
本文以“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为例,探究了中亚留学生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笔者通过对中亚留学生在中国大学接受课程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发展的建议。研究发现,“一带一路营商环境与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存在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专业知识匮乏、师资力量不足、课程深度与广度不平衡、跨文化案例不足等教学改革困境。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聚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论述了教学改革路径。在教学目标上,学生需完成知识、技能、素质三大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知识进行讲授;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创新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具体可采用对分课堂、奥苏贝尔模式、BOPPPS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团队上,该课程的教学团队应包括具有国际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跨学科的教师,由他们为学生授课、举办讲座;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教师可采用“1融1导—2线—3段3维—4主体—5反馈”的新型课程评价模式,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本文以系统性的阐述和分析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路径,旨在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育效果和教学体验,进而促使中亚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1]邱依梅.留学生汉字书写的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D].重庆:西南大学,2021.
[2]刘芸梦.线上教学背景下本科留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学法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
[3]刘祥文,成卓.陕西高校中亚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育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2):87-90.
[4]张立军.地学专业留学生教育管理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4(1):85-87.
[5]汪枫,张素梅,封利霞.微信结合PBL教学法在MBBS留学生眼科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3):68-71.
[6]王京,李琰,南晶,等.多元混合式教学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的实践[J].大学化学,2024,39(1):7-14.
[7]张婷婷.高校大学生语文学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与改革对策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2):190-192.
[8]熊菁.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中国当代文化传播探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
[9]喻冰峰,周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困境与思考[J].高教学刊,2023,9(31):123-126.
[10]杨维新,陈智利.国际商务发展对提升我国英语水平的影响研究[J].英语广场,2022(28):76-79.
[11]任蕊.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7):158-160.
[12]谢斐,郝雨濛,俞世冲,等.有机化学课程BOPPPS教学模式探讨[J].药学教育,2023,39(5):39-42.
[13]程德胜.职业教育数学教学信念和创新实践[J].职教发展研究,2021(2):66-76.
[14]狄静.中外文化差异背景下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干预对策研究[J].品位·经典,2021(23):121-124.
[15]袁玥.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企业留学生教育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1(4):75-76.
[16]袁宗谦,唐登伟.高校横向国际合作项目管理模式现状简析[J].华东科技,2023(7):72-74.
[17]唐洋,王杰,王国荣,等.来华留学生全英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23(6):114-116.
[18]秦琦.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模式的问题与建构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25(5):157-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