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论文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论文

6

2025-03-31 17:26:2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缜密逻辑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应立足深度学习,深入推进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缜密逻辑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应立足深度学习,深入推进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教师需要整合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找准数学单元整体学习起点,并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依托,构建趣味、互动、探究式的数学教学课堂,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单元整体


  数学作为义务教育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而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将深度学习方法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积极探索深度学习与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结合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要点


  (一)发掘数学本质,规划学习路径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记忆。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需要先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其内在逻辑。然后,教师应为学生规划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帮助他们逐步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这条路径应包括从基础概念的理解到实际应用的转化,从简单问题的解决到复杂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如何用数学来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找出其中的几何形状;在学生学习数据分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并用图表来展示结果。当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后,教师就可以帮助他们规划学习路径,并逐步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二)找准学习起点,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起点包含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从而确定教学起点。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然后,教师应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清晰的认识。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应该达到的预期结果。学习目标应该具体且可衡量、可达成,并与新课标和教学大纲一致。同时,学习目标的设定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学生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深度学习。


  (三)问题引领学习,精准设计活动


  以问题引领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数学知识,逐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时,应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因此,问题的设计应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问题与学生学习能力匹配。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四)跟进学习进程,实施有效评价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需要持续跟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实施有效评价也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关键2。评价不应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方面。通过评价,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弥补认知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此外,教师应通过观察、提问、作业批改、测试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


  二、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方法


  (一)深入挖掘教材,设计单元深度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有机的知识单元。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1.整合教学内容,建立知识网络与联系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将知识点割裂开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整合教学内容,建立知识网络,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进行比较和关联,帮助学生形成对几何图形的整体认识。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而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此外,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2.构建跨单元深度教学体系,强化知识迁移与应用


  跨单元深度教学体系强调不同单元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强化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连贯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不同单元的学习中逐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将其与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比较和关联,让学生理解小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物品长度、计算面积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小数和分数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各个单元的知识点,还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创设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数学环境中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使数学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进而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以“认识图形”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图形王国”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图形的特点和性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各种图形模型、比较不同图形的异同点。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图形的相关知识,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组合和变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这种情境创设与基础知识巩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使“认识图形”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三)创设合作研讨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研讨教学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合作研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研讨的方式探究小数的性质和运算方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共同探究,深化对小数的理解。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2.设计渐进式问题,建立学习共同体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教师应设计一系列渐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应由易到难,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得以加强,同时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集体探究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布置渐进性作业,巩固单元整体知识1.设计对比练习,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


  对比练习是指将相似或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异同。教师通过设计对比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对比练习,如比较不同分数的数值大小、比较相同分母或相同分子的分数性质等。通过对比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性质,形成对分数的整体认知。


  2.设计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


  开放性练习是指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思路多样的数学问题。通过设计开放性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几何问题,如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或周长。这类问题的解法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求解。通过开放性练习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


  3.设计实践练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实践练习是指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设计实践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在教学“概率与统计”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践练习,如让学生统计家庭每月的开支情况、预测天气变化等。这类问题需要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深度理解知识


  1.横向建构整体结构关联


  在小学数学中,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一是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构建知识网络。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时,应将分数与整数、小数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形成对数的整体认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推导出它们在其他方面的相似性。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维,将知识点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性和特性。例如,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发现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纵向整体结构贯通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教师应帮助学生实现纵向的知识贯通5。第一,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把握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例如,教师在讲授“数的运算”时,应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运算方法。第二,为了使学生能够把握数学知识的发展脉络,教师应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时,教师应将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进行串联,让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第三,为了实现纵向的知识贯通,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二)”这一单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等方法,探究搭配过程中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三、结束语


  总之,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度理解知识的横向整体结构关联、纵向整体结构贯通上下足功夫,并通过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同时,教师应强化知识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和萍.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初探: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3(36):66-67.


  [2]陈美华.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以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J].学苑教育,2023(34):13-15.


  [3]郑涌华.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路径探寻[J].试题与研究,2023(36):179-181.


  [4]丁媛.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析[J].新教育,2023(32):72-74.


  [5]王惠玲.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教师,2023(2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