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序列化习作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2025-03-25 17:31:3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写人”的习作内容为例,探索了小学语文序列化习作教学的实施路径,希望可以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参考,共促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序列化的习作教学应遵循系统化的指导方略,有目标、有策略地指引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习作训练,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文章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写人”的习作内容为例,探索了小学语文序列化习作教学的实施路径,希望可以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参考,共促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序列化习作教学;“写人”
小学语文序列化习作教学是从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整体出发,构建序列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以保证习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无法一蹴而就,序列化习作教学就是通过开展作文序列训练,将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习作训练打造成可供学生逐级攀登的阶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扎实走稳习作学习的每一步路,最终实现习作能力的切实提升。然而,就当前的习作教学而言,部分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习作教学序列化的重要性,或者由于理论、经验等方面存在不足而在实施小学语文序列化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屡遇难题。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进行了此次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写人”主题习作分析
小学语文序列化习作教学通常是围绕某个习作主题,构建合理的习作训练序列,然后依据该序列开展习作教学活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板块涉及“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等多个主题,本文以“写人”主题为例展开序列化习作教学实践探索。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写人”的习作活动主要有八个,分布在三、四、五、六年级(见表1),也就是小学中段和高段。从“写作要求”来看,八个习作活动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但是要求不够明确,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方法和技巧上,因此教师在构建习作教学目标序列时要设法弥补这一缺点。从“其他要求”来看,八个习作活动主要涉及作文的评价、修改问题,但未给出较明确的评价标准,因此教师在构建习作教学评价序列时需设法弥补这一缺点W。
二、构建小学语文“写人”习作教学目标序列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应围绕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涉及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而“写人”习作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关系密切。修改错误语句有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谋篇布局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描写人物外貌有助于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描写人物身上的真善美或美好品质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笔者参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的相关内容以及教材内容,构建了小学语文“写人”习作教学目标序列2。
(一)确定小学语文“写人”习作教学基础目标
在设计小学语文“写人”习作教学目标序列时,教师需要先确定这一主题习作教学的基础目标,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其拆分为序列化的具体目标。下文中笔者以小学中段的“写人”习作教学为例,探索基础目标的确定方式。一般而言,基础目标是从课程目标衍生而来的。因此,笔者在确定基础目标时主要参考了《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对中小学每个学段学生的习作要求。笔者结合其中对于小学中段学生的要求,确定了小学中段学生的“写人”习作学习的基础目标为:乐于用书面方式进行表达,愿与他人分享,树立表达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观察周围世界所得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可将令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那些颇具新鲜感的词句进行写作;能修改作文中比较明显的词句错误,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二)确定小学语文“写人”习作教学具体目标确定基础目标后,笔者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基础目标拆分为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弥补教材中习作要求不够明确,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方法和技巧上的缺点。以“能修改作文中比较明显的词句错误,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一基础目标的拆分为例,结合核心素养内涵,可将此基础目标拆分为如下具体目标:(1)能够找出“写人”作文中比较明显的错误词句(指向语言运用);(2)能够根据语言运用的相关规范,修改找到的错误词句(指向语言运用、思维能力);(3)熟练掌握冒号、引号等常用的标点符号(指向语言运用、文化自信)。将基础目标拆分为序列目标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其继续拆分为更加细致的操作水平目标。如将上述序列目标(3)继续拆分为如下操作水平目标:(1)认识冒号、引号等常用的标点符号;(2)在“写人”时,能够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常用的标点符号。当然,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可将目标继续拆分,从而构建出更加合理的“写人”习作教学目标。
三、构建小学语文“写人”习作教学内容序列
小学语文“写人”习作教学内容序列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知识技能和写作过程,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从知识技能入手构建“写人”习作教学内容序列
笔者结合《课程标准》、教材习作内容和要求等发现,学生在“写人”时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主要包括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这几方面进行描写。下面笔者以“外貌描写”为例探索如何从知识技能入手构建“写人”习作教学内容序列。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写人”习作活动中的相关要求(见表1),以及教材课文中涉及的外貌描写内容可知,学生需要掌握的外貌描写方面的知识技能关键词应当包括顺序、特点、修辞、细节、状态。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学习难易程度,“写人”的“外貌描写”知识技能教学序列可以安排为按照顺序写、抓住特点写、使用修辞写、突出细节写、写一个人不同状态下的外貌[3。
(二)从写作过程入手构建“写人”习作教学内容序列
要想写出好作文,熟悉写作过程十分重要。因此,从习作过程入手构建“写人”习作教学内容序列是极为必要的。虽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并未明确指出要让学生遵照一定的过程写作,但是教师要注重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遵照一定过程写作的习惯,从而为学生日后的习作学习和训练打好基础。根据写作的一般规律,从写作过程入手构建的“写人”习作教学内容序列可以为:(1)审题立意;(2)选择材料;(3)谋篇布局。
确定内容序列后,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在每一项内容后继续分化出新的教学内容序列。如在“审题立意”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审题立意的方法,包括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等。顺向思维是指按照常规的逻辑规律进行思考与推导,学生只要如实地读取材料、题目等,并从中提炼出习作要求即可。这种审题立意方式简单易学,教师可在“写人”教学之初教给学生。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个“写人”习作活动是“猜猜他是谁”。教师在此次习作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顺向思维审题立意。相较于顺向思维,逆向思维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看题目、审材料。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了顺向思维审题法后,在后续的习作活动中选择学生比较容易产生逆向思维的习作主题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审题立意。例如,教师可在“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审题立意。教材中针对“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举的例子多为优点,如“乐天派”“运动健将”“热心肠”等。但是,人无完人,一个人身上的缺点也可能会让人印象深刻。例如,某个人是个“小邋遢”,刚穿的新衣服一会儿就蹭脏了;某个人有“多动症”,上课了还动来动去坐不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以顺向思维审题,然后再以逆向思维立意,从一个人的缺点入手去写他的特点。
四、构建小学语文“写人”习作教学评价序列
小学语文“写人”习作教学评价序列的构建应做到内容全面化、主体多元化、呈现方式多样化。内容全面化要求教师结合小学语文“写人”习作教学的目标序列、内容序列构建出与之对应的评价序列,确保评价序列的全面性5。例如,对应上文“小学语文‘写人'习作教学具体目标”中的目标(1)“能够找出‘写人'作文中比较明显的错误词句”,教师可以设计评价内容为“学生能否找出‘写人'作文中比较明显的错误词句”。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让学生、教师、家长等人都参与到评价中。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某些习作活动明确要求要让同学、家人等参与到评价活动中,但数量很少。因此,教师可以让多元主体的评价常态化,在每次习作训练中都邀请多个评价主体,让学生听取多方意见、开阔习作思路,从而提升习作水平。当然,教师还应为不同评价主体设计评价量表,避免评价主体随意评价,导致学生不知该如何修改作文。呈现方式多样化是指评价不能单以评语的方式出现,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习作成长档案袋、创设班级刊物等方式呈现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看到自己习作水平的进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序列化习作教学对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序列化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从整体角度分析习作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习作教学目标序列、内容序列、评价序列的构建。当然,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认真总结反思、积极改进与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习作教学序列构建的合理性,从而有效促进习作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张盼希.精准布“点”,实施想象类习作的序列化教学[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3(Z2):71-75.
[2]华志刚.序列化: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习作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22(31):72-75.
[3]陈春妍.基于认知特点的小学序列化习作教学研究[J].学苑教育,2022(2):39-41.
[4]张若一.小学作文序列化教学策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20.
[5]郭慕清.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序列化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