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究论文

2025-03-25 17:23:4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分析了体育运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开展相关安全教育的价值;同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教育方式、体教融合、热身训练、防护方法四方面出发,提出了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的策略,旨在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树立安全运动的意识。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展安全教育能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体育运动中难免存在运动隐患、环境隐患,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完善的安全教育方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出现运动损伤。文章分析了体育运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开展相关安全教育的价值;同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教育方式、体教融合、热身训练、防护方法四方面出发,提出了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的策略,旨在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树立安全运动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安全教育;教学策略
安全教育是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能增强学生的安全运动意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安全常识,避免学生在运动中发生安全事故。教师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需要优化教学设计与训练方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明确教学改革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身体健康情况,就影响学生运动安全的因素展开分析,并设计对应的教学方案,由此指引学生在安全场所进行科学的运动,确保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体育运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运动隐患
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运动过程中。例如,学生在有些队列运动中的站立间隙较小,容易与他人发生肢体碰撞,而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弱,在肢体碰撞中容易出现身体损伤。又如,在长跑、接力跑等运动量较大的体育项目中,学生的身体状态会发生变化,容易出现力竭,导致产生不良的身体反应"。
(二)环境隐患
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隐患也体现在环境方面。由于学生的运动场所以及使用的体育器材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环境隐患。例如,学生在室外露天体育场中因兴奋跑出了教师的监督范围,可能会出现撞到栏杆、跌落台阶等情况,因此教师需要逐一排除运动场地中的环境隐患。又如,在室内运动场馆中,学生可选择的体育器材多种多样,但因为认知局限,有些学生并不能正确使用器材,导致出现脚踢篮球、随意滚铅球等现象。这些不规范的器材使用行为都会为学生的运动带来安全隐患。
二、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的价值
(一)完善安全教育体系
安全教育的开展推动了体教融合,有利于完善安全教育体系,让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的设置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能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优化安全知识的传授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和学习安全知识,并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安全运动观念,从而取得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
(二)开阔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视野
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在各项体育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能开阔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视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师利用安全知识启迪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做安全动作、排除安全隐患,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提高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质量,保障学生的运动安全2。
(三)增强学生的安全运动意识
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安全运动意识,使其能根据实际运动需要,预测可能发生的危险,并通过提前预判改变运动轨迹或动作,避免出现运动损伤。
(四)保障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
教师将安全教育融入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授学生自我防护的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安全常识,还能保障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安全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并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奖励和引导,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安全知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从而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目标。
三、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的策略
下面笔者从教育方式、体教融合、热身训练、自我防护四个角度入手,探讨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的策略。
(一)优化安全知识的传授方式,培养学生的安全运动意识
教师将安全教育落实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增强学生的安全运动意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安全知识学习兴趣,教师应优化安全知识的传授方式,尽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如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解动作等方式,逐渐形成安全运动意识3]。
首先,教师应先围绕教学内容提醒学生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在进行短跑教学时,教师可列出如下安全隐患:粗糙路面可能导致学生跑步过程中脚踝关节受损、学生与护栏发生碰撞可能导致受伤等。其次,教师要以趣味化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短跑的技术要点,并将安全教育知识融入短跑示范、技术分解环节。为此,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的跑步姿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运动场地的路面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跑步方式,避免脚踝关节受伤。再次,教师应划定短跑区域,结合50米跑、100米跑的需要,在适当位置放置“禁行区”标识牌,以禁止无关人员横跨跑道,这样既能避免学生与栏杆发生碰撞,也能阻止无关人员在运动场地中行走,从而有效排除安全隐患。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有关安全知识的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为学生讲述有趣的运动安全小故事,优化安全知识的传授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形成安全运动意识。
(二)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保障学生的运动安全
健康教师思考的问题。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基础知识教育。因此,为保障学生的运动安全,教师需在体育活动中融入高质量的安全教育,以开阔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视野,提升活动质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设计安全教育目标—开展安全的体育运动—反思并总结经验”的步骤优化教学活动。下面,笔者以足球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步,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安全教育目标——学生学会运用安全的方式参与运动。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踢球前了解运动场地的范围、球的材质、团队合作方式等内容,使学生在运动中能关注到场上球员的位置变化,从而及时对需要帮助的球员伸出援手。如此,学生既能了解有关足球运动的基础知识,又能增强安全运动意识,学会以安全的方式参与运动。
第二步,在开展安全的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原有活动中融入足球规则讲解、趣味比赛等环节,并在其中渗透安全教育。具体活动设计参考以下两部分内容。
1.足球规则讲解
在讲解越位规则时,教师可以强调运动员在进攻时要注意观察队友的位置,避免因越位而发生碰撞和受伤。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恶意犯规造成受伤的案例,向学生强调尊重对手和规则的重要性,避免引发冲突和受伤,降低比赛中的安全风险。
2.趣味比赛
教师可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调整各小组内部的学生,保证小组成员的能力相对均衡。然后,教师可以半场传球、定点射门、攻防转换等项目为切入点,提出有关运动安全的问题,让各小组学生思考并抢答。最后,教师可组织开展趣味比赛,并将安全教育贯穿于比赛全程,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比赛结束后,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参考教师的评价,强化自己的安全运动意识。
第三步,教师要认真进行反思和总结,结合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分析此次安全教育与足球教学的适配性。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课后对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并以此为依据优化安全教育渗透方式,更好地保障学生在运动中的安全。
(三)完善体育热身训练方案,避免学生发生运动事故
热身是体育运动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环节,能在如何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是值得体育与很大程度上降低运动安全隐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身体情况的热身方案,提高体育热身训练与安全教育的契合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运动热身方法,从而避免在运动中出现损伤[4]。
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完善热身操的开展方案,并在其中针对篮球运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具体方案如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活动肌肉,同时通过播放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营造积极的运动氛围,使学生能有节奏地活动身体,感受肌肉参与运动的过程。其次,教师可以示范热身操,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自己的动作还原篮球运动中的起跳上篮、变向运球、后撤投篮等技术动作,让学生在热身中感受篮球运动的乐趣。再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评价彼此的热身动作。针对存在失误或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要予以指导与指正,从思想上提升他们的安全运动意识。最后,在篮球运动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有需要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再热身,如针对某些学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运动疲劳、体力不支、精神涣散等情况,教师要及时让学生针对身体不适的部位进行再热身,从而避免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出现损伤。
(四)教授学生自我防护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安全常识
教师教授有关自我防护的方法是学生减少运动损伤和增强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安全常识。教师应以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安全问题中,考验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运动防护知识5。
以掷实心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构建以下情境:“在掷实心球比赛中,一学生在投掷过程中感到腕部不适,另一学生在转体过程中出现腰部阵痛,倒地不起,你作为安全小组长,要先帮助哪名学生?该怎样帮助?”针对以上情境,教师可以先引导大家思考两名学生受伤的原因,例如前一名学生在投掷过程中出现的腕部不适极有可能是由于热身不到位造成的,而另一名学生在转体过程中出现腰部阵痛的情况,可能与热身、运动姿势、体育器械等多方面都有关系,应当优先处置。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应示范正确的实心球投掷方法,以动作分解和技术详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投掷方法,并在其间渗透自我防护知识,让学生学会顺应实心球的运动轨迹转体,掌握卸力的方法,避免因身体扭动造成关节、肌肉损伤。此外,教师还可以模拟“实心球投掷脱手”的场景,让学生了解这种情况下的安全风险,并传授给学生自我防护技巧。例如,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投掷前使用“八字握球法”,保持实心球在手中的稳定性;也可以指导学生正确佩戴防滑手套或擦镁粉,增加手掌与实心球之间的摩擦力,减少脱手可能性;还可以为学生讲解如何判断实心球脱手后的落球点,并躲开实心球的落球位置,避免被球击中或因踩踏球而摔倒。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多人练习时应保持适当距离,避免实心球脱手后伤及他人;无球人员要远离投掷场地,在安全区域集中精神观察运动场上的状况,一方面要保护自身免受意外伤害,另一方面在他人发生安全问题时要积极帮助其脱离险境或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可以完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安全教育体系,推进体教融合,开阔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安全运动意识,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汪晨超.小学体育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效研究[J].体育风尚,2022(10):110-112.
[2]苏国培.小学体育的安全教育研究[J].亚太教育,2022(14):68-70.
[3]王国动.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安全教育的探究[J].小学生,2022(6):52-54.
[4]康小莉.基于在安全教育视角下发挥小学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6):101-103.
[5]唐晓祥.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学苑教育,2022(27):84-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