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理念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2025-03-25 17:37:3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工科的含义及特点,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最后从完善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论述了新工科理念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工科的含义及特点,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最后从完善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论述了新工科理念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理念;高职院校
教育部为新工科设定了“五个新”的定位,具体反映在学科专业的新构架、工程教育的创新理念、教育教学的更新品质、人才培训的新策略,以及分类发展的新规定上[1]。因此,探索新工科理念下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当前社会对于掌握前沿技术并拥有跨学科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上升。新工科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科的交叉整合、产业与教育的结合,包括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这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方向。鉴于此,以下将对新工科理念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探索。
一、新工科的含义及特点
新工科这个术语在2016年被引入。接着,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及“北京指南”的后续推动下,这一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转变为我国工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和新策略[2]。尽管新工科的核心仍然是工科,但它代表的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趋势。
(一)新工科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新型工科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它能够间接地决定或引导教育的前进方向和策略。本文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为背景,探讨了在新时期如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理念强调了工科教育需要积极适应未来社会的变迁。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新工科教育要求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地做出调整。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应对未来不断变化和不确定因素的有力手段[3]。因此,新工科理念要求高校培养出能够迎接各种挑战并能引领未来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的新型工程师。此外,新工科理念要求高校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出发,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资源和先进技术成果。
(二)新工科包含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标准
新工科不只是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观念而存在,它还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工科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标准中得到了体现。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进行深刻变革[4]。首先要明确的是,人才的培养方式正在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传统的以专业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进行改革的方向之一。新工科教育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我国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尽管学界目前还不能明确地设定未来工程领域人才的质量准则,但其有能力对未来的关键品质进行预测,这些将来都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新工科代表了对工科教育方式的革新
新工科中的“新”不只是一个时间上的定义,而是代表了一个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工科教育模式。首先,新工科被命名为“新”的主要原因是它在继承和创新传统工科教育方面的表现。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其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特点。艺术设计专业不仅继承了传统艺术教育的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而且还在积极地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教育的方式也会全面进行改革,从而有助于分析和解决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所产生的问题。其次,新工科中所谓的“新”代表了在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之后,会出现全新的工科人才培养策略。新工科把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整合视为工科人才培养策略的入口和焦点。这种新型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最后,新工科中所谓的“新”代表了培养工科人才的新主体。新工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由多类型主体构成的一个系统,即由各专业类院校和产业集群所组成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5]。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热门专业之一,但随着新工科概念的兴起,有必要重新审视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新工科强调跨学科、创新性与实用性,这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过于注重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缺乏对学生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新工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专业领域,而是需要与其他工程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以实现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6]。其次,新工科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缺乏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的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这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新工科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程项目环境。然而,在当前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往往容易被忽视。这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工程项目中难以与他人有效合作,影响了项目的整体效果。概言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与新工科要求不相符的偏差。如若高职院校不及时调整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跨学科教育、实践教学,以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备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很难适应新工科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设计不合理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课程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但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多元化、创新性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时,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却往往过于偏重艺术设计的传统技能和理论知识,而对于新工科所涉及的技术、工程和数学等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则显得有所不足[7]。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计可能会阻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的项目设计时,缺乏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再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也存在不足。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但这些实践教学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技能操作上,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另外,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即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行业的不断变革,艺术设计领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更新,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却未能及时跟上这种变化,依然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无疑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如若不及时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进行全面改革和优化,就难以培养出符合新工科理念和要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三)教育模式相对陈旧
陈旧的教育模式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构成了不小的挑战。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在多方面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首先,由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规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加上采用教师主导讲授与学生被动接受的这种单向式教学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特点难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展现。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限制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其次,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录取标准主要侧重专业成绩,这导致学生在文化学习上的投入不足,进而造成了学生文化学习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这种偏重专业技能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有效的沟通能力。艺术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表达,更包括了对材料、工艺、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因此,如若教师不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就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实用性吸引着广大学子。然而,随着新工科的兴起和对人才需求的转变,重新审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显得极为必要。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跨学科背景的问题[8]。许多教师虽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在面对新工科背景下的跨学科教学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随着科技和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往往不足,导致教师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种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完善,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如若高职院校不及时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将难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五)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从当前的招生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这一现象值得深思。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的知名度、专业的就业前景、招生政策等[9]。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在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上作出了努力,但招收学生的整体素质问题仍然较为凸显。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足,以及跨学科融合能力欠缺等方面。许多学生在入学前对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有限,这导致他们在进入专业学习后,难以迅速适应高强度和专业化的教学要求。许多学生在之前的教育阶段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导致他们在面对实际设计项目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此外,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之前的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模式。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新工科理念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完善课程体系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应着重强调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为了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高职院校应积极融合各学科的设计理念,为学生指明跨学科学习的新路径。通过加强跨界交叉学习,引导学生在各个学科间进行跨学科的团队合作,这不仅有助于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还能有效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尝试在不同学科间进行交叉培养。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其课程设置上便实现了文理科的有机融合。通过学习理工科课程,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通过学习文科课程,则能激发他们的感性思维,进而提升其想象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促使其为艺术作品赋予更深厚的内涵。同时,高职院校应通过交叉学习来教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学习相应设计思维。例如,新材料的运用与探索、人机数据产品的研发,以及智能创造等,都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杰出成果。另外,高职院校还应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基础课程和优质的教学环境,并在课程设置上更侧重运用设计思维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例如,核心类课程主要聚焦设计技能的传授,使学生接受设计思维的实践训练;提升类课程旨在锻炼学生设计技能,起到加速成长的作用;弹出式课程以工作坊的短期学习实践为主,课程内容根据项目需求灵活调整。通过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新的探索,不仅能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还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为他们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奠定坚实基础。
(二)注重跨学科融合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培养创意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积极响应新工科理念的号召,探索与其他工程类、计算机类专业的深度合作。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还能为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落实到具体行动上,高职院校要多措并举,促进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一是开设跨学科课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与其他工程类、计算机类专业等整合知识和资源,设置跨学科课程,以培养出更多具备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比如,艺术设计专业与管理学专业融通,设置艺术管理课程。二是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跨学科项目。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合作,由两个学科的学生交叉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项实际项目,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合作,共同开发具有艺术美感和实用性的软件界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合作,设计出既美观又符合工程原理的产品。在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他们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何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意和实用性的作品。由此,最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概言之,跨学科融合不仅是对新工科理念的积极响应,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携手共进,有效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三)强化实践教学
在新工科理念的引领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正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其中,强化实践教学成为关键一环。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渠道,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它更是连接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就业的桥梁。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将实践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些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为了强化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增加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同时,要合理安排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艺术设计行业需求和岗位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入艺术设计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丰富并更新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其次,加强校企合作,立足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需求,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成长。最后,注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与反馈。高职院校应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际,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效果。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新工科理念要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深刻认识到,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10]。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对艺术设计专业优秀教师的引进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招聘,吸引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基础的专业人才加入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应制定完善的教师培养计划,包括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与进修等,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这些措施,确保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在行业前沿,以便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高职院校应通过设立教学奖励、科研奖励等措施,充分肯定和表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加大对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以及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等措施,高职院校可打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总之,新工科理念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价值,更是对新时代社会需求的积极响应。高职院校应当主动适应新工科教育理念,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整合、强化实践教学,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探寻出更加适应当前时代需求和社会进步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发展需要、为艺术设计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必将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艺术设计教育走向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梁静鑫,祁明德,刁衍斌,等.“产学创”:新工科人才培养工程实践系统的优化机制[J].系统科学学报,2022,30(2):105-109.
[2]徐敦辉.学科交叉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9.
[3]杨建蓉,徐海青.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4):115-116.
[4]刘静,张惠玲,党文佳单,等.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机遇、困境及探索[J].科教论坛,2024(2):34-36.
[5]符晗.新工科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7-9.
[6]张海生.“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价值向度与预期效果[J].湖北社会科学,2017(9):167-173.
[7]王军,杨志轩,赵一然.新工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创新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20,10(3):93-96.
[8]胡劲峰.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探索: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4):8-10.
[9]鲍静,潘勇.“新工科”视域下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路径初探[J].江苏高教,2021(8):76-80.
[10]杨冬.从科学范式到工程范式:高质量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逻辑向度与行动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2(1):1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