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要点论文

2025-03-25 17:02:1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缺少“生活味”,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迁移生活认知进行探究,致使最终学习效果不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契合新课程理念,且有助于数学教学提质增效。
[摘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缺少“生活味”,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迁移生活认知进行探究,致使最终学习效果不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契合新课程理念,且有助于数学教学提质增效。本文针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进行探究,探索教师强化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和优化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策略,旨在有效发挥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新的课程理念:一是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要求教师与时俱进,选择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二是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两大新理念均凸显出了联系生活实际的重要性,指明了新时期的数学教学方向——生活化教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相关的数学知识,以此为基础,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素材,促使学生有机地结合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建构数学认知,感悟数学价值,同时发展核心素养。有效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师需要在强化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把日常教学作为依托,以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和课后阶段为入手点,优化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
一、明晰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夯实实践基础
生活化教学理念是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的先导。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这意味着,教师首要的就是强化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夯实思想基础,从而有效地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
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引领支持、数学教育研究者开展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撰写、发布了与之相关的文件、文章,以供一线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实践。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以教育学区、学校课题组为单位,着力建设数学生活化教学资源库,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数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等层面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取得了喜人的研究成果,并借助网络渠道共享研究成果。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利用“线上+线下”方式学习与数学生活化教学有关的文件、文章、研究成果等,获取丰富的数学生活化教学理论,受到教学实践启发,由此强化自身的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夯实教学实践基础。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将教师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把握时机,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参与数学生活化教学理论培训、实践培训,不断地汲取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等,提升自身的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
日常学习是教师提升自我的直接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握日常教学时机,利用书籍、期刊、网络等渠道学习数学生活化教学理论知识,明晰数学生活化教育理念、教育价值,提高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实践出真知,教师应以丰厚的理论储备为基础,精心地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设计,组织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为了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可以邀请其他数学教师推门听课。在课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确定数学生活化教学问题,探寻原因,对症下药,提高数学生活化教学水平,进一步地增强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为有效地实施教学打好基础。
二、优化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推动教学增效
在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需要以数学教学的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和课后阶段为入手点,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增强数学学习效果。
(一)课前:任务驱动,走进生活,自主学习
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广阔天地。尤其,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丰富多彩、直观形象,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学生在有目的地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建构初步认知,做好课堂学习准备。所以,教师要把握课前时机,研读教学内容,确定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就此布置任务,驱动学生走进现实生活,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时、分的认识”为例,本节课的重点是时间单位“时”“分”,1时=60分。时刻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在体验家庭生活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观察了钟表,有的学生在父母的引导下认识了钟表。基于此,教师可以布置任务:(1)任务一:观察自己家的钟表,你能发现钟面上有什么?(2)任务二:数一数钟表上的格子,你能数出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大格和小格之间有什么关系?(3)任务三:和父母一起说一说钟表上的粗针是什么?较细针是什么?最细针是什么?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当较细针走完一整圈,粗针可以走多少?这三项任务具有实践性,很容易驱动学生走进家庭生活中,有目的地进行实践,从不同角度认识钟表、时针、分针等,建立感性认知,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便于增强课堂学习兴趣。
(二)课中:组织活动,进入课堂,积极探究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课堂应当具有“生活味”。这需要教师以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为着眼点,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探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良好发展。
1.课堂导入:创设生活情境,调动探究兴趣
生活情境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力支撑,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利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手段展现生活化教学资源,营造出的情感氛围。在生活情境下,学生不仅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主动迁移生活认知地进行探究。基于此,在实施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数学课堂。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用数对表示位置”为例,在体验班级生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观察、了解了彼此所在的位置。教师以班级的座次安排为着眼点来创设生活情境。具体地,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谁能说说数学课代表在哪里?”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纷纷扭头看向数学课代表,并迁移自身已有生活认知,认真描述数学课代表所在位置。在描述的过程中,受到认知差异的影响,不同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面对不同的答案,学生产生疑问,主动提问:“数学课代表的位置明明只有一个,为什么我们却说出了不同的答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此问题引发了其他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本节课中,一起探究准确表示位置的方法。
2.课堂讲解:组织体验活动,自主合作探究
“做中学”是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实践诠释,有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发展。大部分小学生爱玩、爱动,乐于体验各种实践活动。所以,在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依据教学需要,组织体验活动,让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实现“做中学”,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千克的认识”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数枚纽扣、一袋食盐、一袋白糖等。生活物品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拿出一枚纽扣,猜测其有多重。大部分学生猜测1克。此时,教师用电子秤进行称量,确定一枚纽扣的重量为1克。之后鼓励学生在手中掂量一枚纽扣,感受1克的重量。在学生感受后,教师再次鼓励学生分别拿出两枚、三枚、五枚纽扣,感受2克、3克、5克的重量。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建立量感,加深对“几克”的认知。在尊重学生认知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寻找重量为1克、3克、5克的物品,并在小组中进行展示,互相评判。学生通过迁移已有认知,找寻相应重量的事物,反复掂量。在小组成员的点评下,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认知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有利于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量感。基于学生的良好表现,教师延续现有经验,继续组织体验活动,鼓励学生感受和认知1千克。如此,学生既可以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发展量感,有利于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3.课堂练习:解决生活化习题,巩固探究成果
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随堂练习正是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设计生活化习题,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让学生自主地运用课堂学习成果解决问题,借此了解自身的课堂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巩固探究成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为例,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设置相关练习题:在生活中,数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奇思和妈妈一起逛超市,发现了很多数学信息。让我们跟着奇思一起去看看吧。
(1)5袋大米一共重75千克,花费300元。请问,每袋大米多少钱?
(2)超市里有两种包装的牛奶。其中,第一种包装的牛奶24瓶72元,第二种包装的牛奶12瓶40元。你觉得奇思买哪种包装袋的牛奶比较划算?
(3)能不能根据超市中的商品价格(见图1),编创一道可以用144×24来解答的问题?
在练习题的推动下,学生走进超市情境,认真阅读题目,提取关键信息,联想课堂学习内容,梳理解题思路,认真运算。在学生自主地解答练习题后,教师组织讲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查漏补缺,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还可以锻炼数学运算能力,感悟数学的生活性,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
(三)课后:布置作业,回归生活,迁移应用
课后阶段是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阶段。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回归现实生活,灵活地迁移应用学习成果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家庭作业正是学生回归现实生活的助力。教师要以现实生活为落脚点,设计实践性作业,助推学生回归实际生活,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为例,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在综合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实践性作业:本班准备组织一场秋游,但班主任老师工作很忙,迟迟不能确定秋游方案。请大家帮一帮老师,各组成员通力合作,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确定全体成员最想去的地方。接着,以所确定的地点为中心,查找资料,了解其周围的景点、公交站、餐厅等,试着绘制一幅秋游路线图。特此注意:所绘制的秋游路线图上需要标明每个地点的名称、地点之间的具体位置。在设计秋游路线图后,各组成员商讨秋游当天的出发时间、返回时间、总共的游览时间。请在讨论后完成秋游方案表(见表1)。
在具体作业内容的指引下,学生从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有目的地联想数学学习内容,迁移“方向与位置”知识,同时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建构个性化观点,主动地与小组成员交流,碰撞思维火花,设计出合理的秋游方案。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搭建展示的舞台,组织作业展示活动,鼓励各组互相点评彼此的方案,选出切实可行的最优方案。在点评的过程中,各组成员能够发现彼此示意图中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助力他人建构正确的数学认知。通过完成实践作业,促进学生增强数学生活化认知,从而在生活中自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有效的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使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的平台。学生通过体验既增强了数学学习兴趣,踊跃参与数学教学,还可以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提升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价值,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强化生活化教学理念,并在其指引下,以教学的不同阶段为入手点,以生活为平台,智慧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切实让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爱琼.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智力,2023(21):113-116.
[2]央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求知导刊,2023(18):50-52.
[3]郭文文.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15):179-181.
[4]计浩渊.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及策略[J].天津教育,2021(33):44-45.
[5]周慧彬.“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以小学一至三年级教学为例[J].吉林教育,2023(12):66-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