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效融合的教学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效融合的教学实践论文

23

2025-03-25 11:27:04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聚焦重点、设计互动、挖掘资源和设计评价等方式,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化解课堂教学的难点知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独立思考与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聚焦重点、设计互动、挖掘资源和设计评价等方式,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化解课堂教学的难点知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独立思考与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有效融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深度融合的态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

  信息化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促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方法,改进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越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渠道,获取更丰富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增添课堂趣味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许多优势,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需要巧妙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主题情境,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使课堂充满趣味和吸引力。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以学校“班级绿化区域养护”劳动教育为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块不同形状的绿化区,创设情境,展开讨论:五年级一班领到了一块长方形的绿化养护区,五年级二班领到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绿化养护区。哪个班的绿化养护区更大呢?你们能解决他们的疑惑吗?

  教师用设疑提问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在思考中引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深层次地激发出学生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学生通过交互式班班通设备,在多媒体课件上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平移”,把其转变为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课程结束环节,再回到情境创设时留下的问题:谁保护的绿化养护区更大呢?让学生上台通过对图形的测量,进行计算后得出结论:两块区域的面积一样大。

  在情境中走进课堂,在情境中走出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这种具有情境感的学习环境,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会随着整个课堂活动的推进而递增。

  二、聚焦重点,化解知识难点

  1.应用演示性思维导图将抽象问题变具体

  思维导图能将小学数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图象或者具体案例。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解决数学问题。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问题:鸡兔同笼,共有12只,30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教师利用教学演示软件,制作出可分步骤演示的思维导图(见图1)。

image.png

  教师引导学生从“假设”开始思考,逐步探究出“笼子里剩下的6条腿全是兔子的”,从而得出兔子和鸡的数量。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将数学中比较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2.利用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多媒体课件将静态的数学知识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化静为动,将抽象的数学规律、数学算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上的困惑。

  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教学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小棒图”进行算理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个位上5+7=12,满10根小棒了,就得捆成一捆,是1个十”,进而领悟“个位满十进一”的算理(见图2)。

image.png

  又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图形运动”第二课时“平移与旋转”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国旗的升降”“平推窗户的开关”“火车前进”“风车转动”“摩天轮运动”“钟表指针转动”的动画视频。学生通过观察,在动态的视频演示下能够进一步理解并区分“平移”和“旋转”,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选择部分学生上台,让学生利用触摸式教学大屏,对课件里的一个图形进行水平拖动、翻转,实现“平移”和“旋转”的效果。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直接上台演示,真实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仅能够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还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3.进行针对性练习以提质增效

  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能够弥补学习上的不足,促进全面发展,激发潜力。

  为达到针对性练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问卷星”等在线小程序,设计知识类作业,以“每天三分钟”小练习的形式发布,学生线上答题,系统自动批阅,及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如果有错题,学生可以查看正确解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练习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开展查漏补缺工作,做到因人施教,有效避免学生在学习中累积知识错误。实践类作业以“成果拍照”的形式上传,教师及时批阅、评价。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业或者作品推优展示,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升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教学软件或小程序,设计“基础过关、能力提升、综合运用”等不同要求的分层式作业。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组合,完成练习。

  三、设计互动,引导积极参与

  数字化教学环境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交互性资源。教师在实施数字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字化的优势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及人机交互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学生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实现深度参与、深度学习的目标。

  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二)”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出示例1:用0、1、3、5这四个数字,你能组成多少个不重复的两位数?并出示搭配要求: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不能重复、十位上不能是0。教师再将题目通过智慧课堂教师端设备推送到学生端设备(学习平板)上。学生利用学习平板电脑完成连线搭配,并提交作业。教师随机选择学生作业进行展示。人机互动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感,使学生树立了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智慧课堂教学设备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操作全过程进行回放,为生生互动,自由交流、讨论、反思、改进,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素材。

  再如,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教学软件中的“课堂活动”功能在巩固知识环节设计“分组竞争”互动活动。开展互动活动时,教师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功能,随机点名,学生两人一组上台竞争,判断电子屏幕中出现的有关“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识的对与错。

  这样的互动教学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主,通过游戏的形式,调节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学习动力,获得参与活动的满足感,使学习更有效。

  四、挖掘资源,拓宽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重大的变化。学生不再完全依靠教师和教材进行学习,数字化网络资源和各类信息化平台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1.利用智慧课堂设备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智慧课堂教学设备发布包含丰富的音频、视频、微课、动画和图片在内的电子学案、课前学习任务单,学生利用学生端设备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并在线即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单。教师再根据任务单的完成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重点地进行新授内容的备课。

  实践表明,在课前学习任务单的驱动下,学生利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数学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2.利用新媒体手段辅助学习

  新媒体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以丰富的功能增强了互动性,有效提升了教学实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智慧课堂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学习平台等多种新媒体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课后,教师同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利用教学软件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辅助学生学习。例如,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软件,从易到难,自主跟进视频学习薄弱的知识点,通过配套的具有游戏性和互动性的练习,让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和挑战。教师还可以开展线上学习大讨论,为学生提供互动和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这样的辅助学习可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评价,让学生即刻发现知识易错点,随即进行知识重构,助力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知识。

  3.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拓展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在线学习平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向学生推送“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学资源,创建“双师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自主挑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适时调整和优化教学资源与学习活动。

  五、设计评价,树信心促成长

  评价具有育人导向功能。教师可以通过鼓励性的评价,逐步培养学生“不向困难低头,敢于挑战困难”的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毅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课堂活动时,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发表意见,教师就可以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功能给予学生“奖励小红花1朵”“积极发言1次”等线上评价,并自动计入线上评价系统,让学生更乐意参与数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数学观点。

  在设计巩固练习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置相关语音提示。比如,上台板演正确,软件系统就会发出“答对了,你真棒”的语音激励;答错了,则发出“再想想,你也会做出来”等鼓励性话语。学生在这种人机互动评价中既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得到指引和帮助。

  六、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效融合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科技将各类教学资源整理、优化,提供给其他教育工作者及学生,让信息技术充分融入教学活动,成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有力工具。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从借助外力整合在一起,到自然而然地有效、深度融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简单化、丰富化和智能化。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刘世银.交互软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J].广西教育,2020(37):127-128.

  [3]赖荣卿.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数学高效课堂[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