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荀子“成人”理论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启示论文

荀子“成人”理论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启示论文

7

2023-03-30 09:47:17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首先从内涵概说、何谓“成人”、何以“成人”三个方面阐述 了荀子“成人”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论述了荀子“成人”理论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启示,包括培养学生内 外兼修的意识、培养学生虚怀若谷的情怀、培养学生好学善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日常践履的自觉、创造培养 时代新人的外部环境。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首先从内涵概说、何谓“成人”、何以“成人”三个方面阐述了荀子“成人”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论述了荀子“成人”理论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启示,包括培养学生内外兼修的意识、培养学生虚怀若谷的情怀、培养学生好学善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日常践履的自觉、创造培养时代新人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成人”理论;荀子;时代新人;高校

  “成人”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思想家“对成人问题的思考,在文献层面来说,最早从《国语》就已经开始了”[1]。孔子、荀子等儒家先哲对此皆有论述,如《论语》中就明确记载了孔子与子路关于“成人”的对话与讨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成人”理论一直是学界的关注点之一,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成人”予以界定。有学者认为,孔子在《礼记》的基础上,“将‘成人’的观念转变为德才兼备的人格观念……‘成人’实际上就是为人之道”[2];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成人”可理解为一个人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3]。虽然学界对儒家“成人”内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从总体上来说,都蕴含了塑造理想人格之意,本文的“成人”即承意于此。

搜狗截图23年03月30日0946_5.pn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16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培养为之奋斗的时代新人,这亦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智慧与营养。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荀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成人”理论,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故深入研究并挖掘其合理内核,可为高校培养时代新人提供现实性启示和传统文化支撑。

  一、荀子“成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内涵概说

  荀子“成人”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其关于“人性”的分析,具体而言,一是人性“始材质朴”,但同时又有好利之趋势,故如任其“顺是”发展,则其结果必为“恶”;二是人性可化可导,故可隆“礼”化“性”以“成人”。荀子说过:“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5]474荀子以此为基础,对“成人”予以了明确的界定,并阐述了“成人”理论的基本内涵。

  荀子说过:“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5]16

  将上述引文置于《荀子》全文而析之,则可知荀子的“成人”理论内涵有二:一是“成人”的标准是人“能定能应”(何谓“成人”),即人内能坚守德性操守,外能应变担当责任;二是“成人”的路径和方法(何以“成人”),即通过“诵数”(反复学习)、“思索”(用心思考)、“养心”(除害养益)、“意坚”(不倾不移)等方式,实现治气养心而向善、学而化性而知善、守礼践行而行善、环境染润以致善。

  因此,荀子的“成人”理论既是一般性伦理原则,也是一条塑造理想人格的具体路径。

  (二)何谓“成人”

  在荀子看来,所谓“成人”应当符合“能定能应”之要求,具言之,其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内能定”的道德操守。一是“知全”,即人能明万物之“道”、穷万物之“理”。二是“德粹”,是指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即“善”),言行合乎礼义法度而不逾矩。荀子说过:“凡古今天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5]480三是“不倾不移”,即人能始终坚守既已养成的“内在德性”,不为“权”“利”所倾,生死不移。

  第二,“外能应”的责任担当。这要求人一方面能应对事物和环境之变,始终保持德性本心;另一方面能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荀子更着重于此)。在荀子看来,因“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5]171,个人必须生活于群体之中,即人“能群”且“必群”(荀子认为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但同时因人的生理本性(欲)有“顺是”向“恶”发展的趋利,故若仅有“群”而无“分”(即社会角色的划分),则必将出现社会纷争。荀子说过:“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5]156-157因此必须基于“礼”对全体成员分工分职,人各按其所,以实现社会“平治”之态,即所谓“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5]241。

  (三)何以“成人”

  关于荀子的“成人之道”,具言之,就是人在“礼”的统领下“化性起伪”,以“修身”锻炼人格、以“不苟”端正行为,实现去“恶”向“善”,“正理”而“成人”。

  第一,治“气”养“心”。荀子将“心”喻为“天君”,认为“心”既是人身体的支配者,又是人精神的主管者,故当以“心”来慑服生理之欲,即“心居中虚,以治五官”[5]330。因此,在荀子“成人之道”的逻辑中,人“心”处于核心地位,是人向“善”的关键,故必须养“心”以实现主动向“善”,唯有如此,人方可具备“内能定”的道德情操。荀子养“心”的方法有三:首先是基于生理和精神关系的视角,主张“治气养心”,用“礼”对人的生理之“性”进行有效调节与制约;然后是基于认识论的角度,主张“虚壹而静”;最后是基于功夫论的角度,主张“以诚养心”,做到德性守仁、行为循义,即所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5]40。

  第二,以“学”化“性”。荀子认为,人通过养“心”形成进入“善门”的主观意愿,但这仅为人“化性去恶”提供了可能,要想达到“善”之境界,仍需要具体的路径与载体为之提供支撑。荀子将此归结为“学”,其思路是“学礼—悟道、明理—至善”。一是“学”可化“性”,在荀子看来,人只有坚持学习方可明“道”、知“理”,以实现“知全德粹”,即所谓“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5]29;二是学习内容为礼学经典,荀子认为人唯有学习经典方能学得“礼”之精要,即所谓“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5]10;三是学习要有正确的方法,即专博有别、近人尊师、学思行并重、积习成善。

  第三,注重践行。荀子提出“学至于行之而止矣”[5]133,人虽学“礼”,但若其行不循之,则必然浇薄而不当,更不能满足“外能应”的“成人”要求,故强调以“礼”约束行为而至“善”。其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要行为循“礼”,即人的行为应以“礼”为标尺,不求标新立异、不随波逐流,坚持原则,做以“义”应变,即所谓“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5]34;二是要日常作为,坚持积小为大、推近及远,即所谓“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5]26;三是反对表里不一、夸夸其谈,如同荀子说过的“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5]547。

  第四,注重环境染润。荀子不仅从个人的主观方面阐述其“成人之道”,他还分析了人所处的外在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对“成人”的重要影响。比如,荀子认为人“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5]136,即楚、夏两地人性格迥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两地社会习俗差异导致的,他据此提出,就个人而言,必须时刻关注自身行为,即“注错习俗”,以警惕陋俗对自身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在社会层治理面,则要制定法度、厘定秩序、治理乡里,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荀子“成人”理论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启示

  塑造理想的社会人格,是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6]。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33,从此意义上来说,当代青年的“成人”目标,便是成为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54,这是国家和民族对时代新人的具体要求,也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努力方向。而如前文所述,荀子的“成人”理论有丰富的内涵,高校可从中探寻有益启示和参考。

  (一)培养学生内外兼修的意识

  第一,引导学生技德并进。时代新人理应专业过硬、德操纯粹,但随着社会分工愈加精细化,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不断改变,人的生存语境也随之发生了现实性变化,如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非同步性(“单向度”发展倾向)、人对自我的关注与对社会的担当非同步性等,这些社会现象无疑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在荀子的“成人”理论中,“知全”与“德粹”不可分割,其中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价值取向,这对于高校的现实启示如下:在注重引导学生学精专业知识和提升技能的同时,也要关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厚的道德情操为专业知识提供道德涵养与支撑。

  第二,培养学生履责担当。“有担当”是时代新人的应有之意,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下以“躺平”“摆烂”等语言符号为代表的社会现象正逐渐对大学生形成心理冲击,如任其发展,则会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功能与效果形成消解。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固然复杂,但往往也与人对自我的认知、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有关,这需要学校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社会,主动迎接挑战。如前文所述,荀子认为“成人”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外能应”,这一方面要求人能正确认知并积极顺应社会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则要求人能坚守本心、敢于担当。高校可将荀子的相关观点融入日常教学和管理,引导学生自觉坚守底线而德行不悖,增强其对个人和家庭,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担当意识,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能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8],而避免成为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二)培养学生虚怀若谷的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4]173当前社会关系复杂多元,诸多社会思潮叠加,身处其中的大学生面临诸多困惑,这需要他们保持心理定力、理性思考,敏锐地发现善、坚定地追求善,以成为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时代新人,而荀子关于养“心”的观点可为之提供借鉴。

  如前文所述,荀子提倡将养“心”作为“成人”必要之路径。一是使“心”处于“虚”“壹”“静”之状,具言之,“虚”就是清空已有认知、摒弃主观偏见而不受其扰,“壹”就是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专一且坚守,“静”就是在清晰认知、既有道德目标的引领下进行社会实践;二是将人的生物之“欲”置于“礼”的统帅之下,从身体(物质)和修养(精神)结合角度谈“成人”;三是以“诚”养“心”,坚持“守常”与“慎独”,遵守事物本来之规律,特别是能做到无须外力监护而行为不苟,从而使自身德操与行为相行而不悖。高校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便可创造性地借鉴这些观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排除干扰、坚定自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合理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注重提升个人修养,从而避免走上物欲至上,乃至被“物化”的歧途,为其成为时代新人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好学善学的能力

  善于学习是一个民族延续的重要条件。作为肩负民族复兴大业的青年大学生,更须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真正成为能堪重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

  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4]51如前文所述,学习是荀子“成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学而化性”等观点,可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借鉴。

  其一,就学习目的而言,荀子认为学习的目标是提升自身修养而非卖弄炫耀,即“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5]11,这种以德性修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学习目的,可避免学生产生过分“功利化”的学习倾向;其二,就学习重要性而言,荀子明确提出“舍之,为禽兽”,这尽管有夸大的嫌疑,但结合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现状,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警示;其三,就学习方法而言,荀子崇尚研读礼学经典,强调专博有别、恒心如一,他以仓颉(精于写字)、夔(精于音乐)等人为例,论证了学习“从壹不贰”的极端重要性,结合当前比较普遍的“碎片化”阅读现象和当代大学生研读经典的现状,可以发现其确有值得借鉴之处;其四,从学习内容而言,荀子从安邦治国的高度,将学习内容规定为“礼”,其

  目的是突出社会主流思想对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要性,这给我们的启示如下:高校要切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以真正成为民族复兴所需的时代新人。当然,荀子所谓的“礼”,有些具体内容在当前显然已不合时宜,在此不赘述。

  (四)培养学生日常践履的自觉

  在荀子看来,即使是普通人也具备成贤成圣之“质”,即“涂之人可以为禹”,但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一环就是将其所学运用于实践,即所谓的“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5]133。荀子还提出了有效践行之路径:一是事无大小、行动第一,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5]26;二是要坚持行为“不苟”、从“礼”从“义”,如荀子围绕人如何践行“孝”的问题,提出了“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5]588的观点。这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启示如下:要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做起,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工程固然宏大,但更需要亿万人民从细微处着眼为之奋斗,同时要时刻坚守正道,使其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原则、国家的法律规范。

  (五)创造培养时代新人的外部环境

  荀子主张国家和社会应为“成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即“本政教,正法则……冢宰之事也……广教化,美风俗……辟公之事也。全道德,致隆高,棊文理……天王之事也”[5]159。另外,荀子还特别提醒社会“精英阶层”(如君王)应当时刻检视自己的言行,谨防其不合礼义的行为对社会产生负面导向效应,如“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5]237。这给人们的现实启示如下: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需要从宏观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规范融入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实践,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正如马克思说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9];从高校层面来说,则需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构建行之有效的合力育人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以实现“三全育人”,为培育时代新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需要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要求自己,努力成为时代新人。

  三、结语

  荀子“成人”理论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经历数千年但尚未完全退场,至今仍然影响国人的日常生活,其借鉴价值毋庸置疑。但同时,任何思想理论必然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现实并为竖立其上的政治服务,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其内容必然且必须“扬弃”,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之一,荀子“成人”理论亦然。比如,荀子虽然强调“成人”要“知全德粹”,但细品之可发现,其“成人”理论又似乎总是更偏向于人的德性开发,尽管这恰恰是荀子理想人格培养最重要的部分,而非人的全面发展等,但还需要在充分关注其产生背景和运用场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予以转换,这样既可避免陷入复古的窠臼,亦可更好地彰显其现实价值。

  行文至尾,笔者想说明的一点是,《荀子》总篇目为三十二篇,这在学界基本无疑义,但其所有篇目是否皆为荀子本人所著,则有存疑,如梁启超就指出“《儒效篇》《议兵篇》……似出门弟子录”[10],因目前学界对此尚有讨论且无定论,故本文在引文时并未区分,期待后续研究再做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记芬.荀子“成人”思想研究:基于成人与成己成物关系的辨析[J].中国哲学史,2021(2):19.

  [2]霍艳云,肖群忠.为己、成人与化民成俗:先秦儒家为学目的论[J].齐鲁学刊,2021(6):16.

  [3]朱义禄.论儒家的“成人之道”[J].孔子研究,1990(4):6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1,164,173.

  [5]楼宇烈.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10-11,16,26,29,34,40,133,136,156-157,171,241,330,474,480,547,588.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7]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54.

  [8]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2.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8,172.

  [10]梁启超.读书指南[M].北京:中华书局,2010:84.